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许君辉的社会担当

时间:2014-01-13 09:44:30

  周四稳

  张正顺先生以写散文而知名,在枞阳众多作家中是个实力派人物。他写景叙事述人皆有所得,蒙他厚爱,曾赠我散文集,写的身边事、身边人、身边景,亲切感人,我很爱读。近日他来电称,已写出许君辉的人物纪实报告,请我写点随感。我无可推卸,勉力为之,是因为我与他们两人都很得缘。

  初识许君辉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三十年前,我在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许君辉由一名因伤致残的农村青年,成为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身残志不残的乡村教师,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一个瘫痪在床、生活难以自理的人,却坚持为贫困的乡村子弟担当起教学工作,而且一直坚持下来,没有坚强的意志和社会担当的责任心,是不可能做到的。他的事迹受到各级组织和新闻媒体的重视,一经宣传,引起社会的強烈反响。

  当时,我和新闻报道科的另一名同志也前去采访。我们虽是“近水楼台”,却并没有“先得月”,这与我们缺乏新闻敏感有一定关系;同时也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观念有关。具有轰动效应的系统的报道已为别人捷足先登,我们只能去另辟蹊径。我们与许君辉老师交谈很长时间,只有身临其境更能让人感动不已。就觉得许老师是个值得宣传、应该成为社会楷模的人。因为这是连一个身体健全的人也难做到的事,而他做到了。我们感慨系之的同时,由同行的同志执笔写了一篇消息,被《安徽日报》采用。

  许君辉成为社会名人后更忙了,他应邀或由组织安排,不知作了多少场报告,甚至还遭遇过十分偶然也十分突然的生死考验。从此,他更是从容淡定,一如既往地为学生为社会发挥自己的光与热。后来,我由于工作变动,与许君辉老师也很少接触,他的影像在我的记忆中也渐渐淡薄下去。

  我退休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场合与许老师相遇了。他的记忆力很強,近30年未接触,他仍能认出我,并且还叫出我当年的职务。他也退休了,并在县城定居,与养女一家住在一起。我发现许老师不仅健谈,而且表达能力令人刮目。他滔滔不绝,没有废话,逻辑性很強,这也许与长期的社会活动以及多方位接访的锻练有关。

  更令我惊奇的是,许老师虽然退休了,仍像当年一样,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令我有些汗颜。前些年我刚退下来,有人劝我参加一家社会团体的领导工作,我婉言谢绝,引起那位同志不快,说:“要有点社会责任感嘛!”我当时虽然没有反驳他,心里不免嘀咕:“我的社会责任已经在退休前贡献了,现在主要是颐养天年。”当然,愿不愿承担这一类的社会活动任务,对于已经退休人员来说,应该是自觉自愿,任何人不可强求。对于许君辉老师来说,别人更不会强求他去承担。一者,他曾经超负荷地承担了他应该或不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再者,他已退休,也迈入老年人行列,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允许。可是,他一如既往地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枞阳老年黄梅戏协会的组织者找到他,希望他能出任艺术团的指导员时,他毫不推辞地同意了。不了解他的人,或许以为他是个不甘寂寞、邀射声名的人。其实,他早已是声名远播的社会名人,又岂会在乎一个社会群众团体的指导员荣誉?我们常常见到他那忙碌的身影,他并不是一个只挂名不干事的人。如今,他从黄梅戏协会“分流”,创办了“枞阳县激情文化广场艺术团”,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文艺活动,艺术团常常利用夜晚居民聚集湖滨广场的机会,举办演出活动,总见到他在场。虽说他不能帮助做些具体事,但参与组织协调还是起到不少作用。

  许君辉是个平凡的人,却做出许多不平凡的事。正是这平凡,更能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正是这种平凡,感动了中国,感动了民心。我想,张正顺先生也许正是基这种思考和理解,愿意为平凡的许君辉老师立传。许老师的许许多多的先进事迹,在张正顺先生的大作中应该都有详尽的记述吧。张先生是教师出身的作家,目前仍坚守教学岗住,他利用业余时问写作,已出版多本著作。他选择系统地展示许君辉老师的光彩人生,选题十分有意义,而且同为教书育人者,有许多共同的体会,共同的语言,我为张老师的选题而高兴。

  是的,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曾经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许多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虽然他们的光辉事迹已成过去式,但是不能让历史和后人遗忘。为他们树碑立传,既是对英模人物的尊重,更是对历史负责。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社会担当的精神不应只是一时的新闻,只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品牌,而应成为历史的品牌。

  自古以来,历代不乏勇于赴国难解民困、敢于担当的仁人志士。青史有载,后人景仰。今天,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快的提高,但人文的缺失,道德的滑坡不能不令人担忧。见义勇为、具有担当精神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一个民族的不幸和悲哀。而这种隐患好似积薪下的火点,所将产生的严重后果往往为人们所忽视。不少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要满足口腹之欲,便不顾其它。一个民族的强大,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强大,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强大。一位哲人说过:消灭一个国家或民族,必先灭其文化;只要文化不灭亡,这个国家或民族,是不会灭亡的。中国八年抗日战争就是有力的明证。论国力论装备论军队实力,中国都不如日本,可是最终我们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中国人靠的是同仇敌忾、顽强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许老师就生活在我身边,可是今日的青少年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的事迹呢?我们不忘许君辉老师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就是要唤起更多的人去勇于担当,勇于奉献。在我们的周围,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去讴歌的人。他们不一定都像许老师那样有着执着的奉献精神,但只要他们某一方面值得学习的,都可以去宣传。因为这是正能量,是美好的希望。只有弘扬了正气,正能量增大,才能更好地遏制歪风,削弱负能量,使正在“变狠”的人性渐渐柔情起来,使浮燥的社会渐渐沉静下来。枞阳素有“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之称,“江山代有才人出”,今日文人也不少。老的且不说,新生代的文笔已很令人折服。有不少的中青年文学爱好者都出版了著作,在宣传枞阳的人文方面作出了不菲的贡献。我想,人们在抒写风花雪月之余,将笔触多伸向我们身边的可爱人物,无论历史的还是现实的,应该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张正顺先生的这部书稿,我一时还无缘拜读,但以我对张先生的了解,这一定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力作。因此,以上论列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耶非耶,聊付一笑。

  2013年7月3日初稿

  (周四稳,曾任枞阳县文化局局长、枞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本文选自长篇纪实报告《轮椅上站立的人生》(中国国际出版社2013.12月版)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双车道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