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君辉,一位高位截瘫的残疾患者,却身残志不残,与命运抗争,生命不息,奉献不止,凭着惊人的意志和一颗炽热的爱心,先后义务为生产队做会计兼记工员,义务为乡亲扎针治病,义务创办扫盲夜校和乡村幼儿园……他因此而受到了各级政府的表彰,成为被号召学习的“英雄模范”。安徽省政府有关单位曾在给他的慰问信中称之为中国的“保尔”,活着的“雷锋”,安徽的“张海迪”。
笔者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对当事人的深入采访,挖掘出一系列英雄及其背后的感人故事。以下片段是许君辉被宣传、学习的经过,从中可窥视一个时代的特殊风貌。
1、
1983年春天,枞阳县进行全面的撤公社改乡工作,同时将所有生产大队更改为行政村。所谓撤公社改乡,就是将早年我国特色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改为新的行政区划基层单位——乡。为此,该县多家职能部门人员组成了改乡工作组,驻入各地开展工作,姚玉章是龙桥公社改乡工作组的成员之一。
三十年前,大多数的县级新闻媒体唯有广播站,姚玉章是枞阳县广播站的资深记者,有很强的新闻素质。在听取新成立的乡政府工作汇报中,共青团员许君辉身残志不残、义务办扫盲夜校等事迹被写入团委工作总结中,这使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983年3月,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分别成立了“五讲四美三热爱”委员会,从城市到农村、从内地到边疆,正在广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因为早在1981年2月,全国学联、全国伦理学学会等九个单位就已联合作出倡议,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大兴“五讲四美”之风。“五讲”,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即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姚玉章敏锐地感到许君辉的事迹正符合当前的政治宣传的主流。
会议一结束,姚玉章就让村团委书记带他去采访许君辉,一一看到的情景和听到的事实使他深受感动。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他甚至为这一迟到的采访感到惭愧。回城后,他随即通过县广播站对许君辉的事迹进行的报道,并将有关材料分别向县委宣传部和团县委做了汇报。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当代保尔”。这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邓小平的亲笔题词是:“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在这种形势下,共青团枞阳县委根据姚玉章的材料,将许君辉的事迹向共青团员安庆地委作了汇报,团地委副书记开桂兰为之深受感动,觉得许君辉就是安庆的张海迪。
在不久的国庆节后,开桂兰和《安庆日报》社记者都力飞在龙桥乡党委书记和组织委员的陪同下,亲自前往团东深入了解许君辉的事迹。
一间才二十平方米的房间兼作了教室,一块黝黑的橱柜门所作的黑板,一个用作盛放针灸的小药品纸盒……具有女性细腻与善良的开桂兰感动得流泪了,她紧握着许君辉的手,半天只说了两个字——“保重”。
1984年1月28日,许君辉的英雄事迹在《安庆日报》头版头条进行了全面地报道,题目是《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记枞阳县残疾青年许君辉》。
1984年1月30日,共青团安庆地委授予枞阳县卧床教学12年为扫盲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张海迪式的团员青年许君辉为“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1984年2月17日,《安徽青年报》头版头条发表报道《向命运挑战——记张海迪式的青年许君辉》
1884年2月21日,共青团安庆地委在枞阳县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同时受表彰的还有“向荒山进军青年突击队”——潜山县双峰公社田墩大队青年林场。许君辉在会上作了感人的事迹介绍,枞阳县委和团地委负责人作了讲话。
1984年3月22日,枞阳县委县政府发出红头文件,决定在全县开展学习优秀团员许君辉的活动。要求全县干群把学习许君辉和学习其他人物结合起来,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结合起来,掀起一个学先进人物,做文明公民,建文明单位,树文明新风的热潮。这是迄今为止,该县在建国六十多年来对个人进行表彰的仅有一次。
吹尽尘沙,金子熠熠生辉。许君辉的名字终于飞出了小山村,飞向千山万水、千家万户。
2、
在枞阳县委县政府号召学习许君辉事迹的同时,枞阳县委宣传部的报道干事吴志和曾向《安徽日报》社投寄了一篇新闻报道。报社总编看过以后,觉得许君辉的事迹很感人,只是写作者的文风不行,为此报社专门召开常委会,研究决定派专人前往枞阳采访。
受《安徽日报》社的指派,资深记者凌松友曾两度专程从合肥来枞阳采访许君辉,他似乎对许君辉的英雄事迹情有独钟。
凌松友第一次来枞阳是1983年腊月。适逢大雪纷飞之际,大雪封住了从枞阳去龙桥的道路,因为县里从安全考虑,不同意他步行前往,最终只是向他提供了一点零星的材料。凌松友回到合肥家里,将有关材料递给在安徽医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搞政工工作的妻子看,问她觉得是否感人,如果认为感人他将继续去采写。结果他的妻子不住的点头说:太感人了,真的太感人了。
开年元宵节的第三天,积雪还未消融,凌松友又一次来枞阳。在县乡各级领导陪同下,一帮人马来到了龙桥。听说来了省城的记者,山村里的老百姓感到新奇,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接受采访,他们述说着许君辉所做的好事以及所受到的苦难。曾在原龙桥公社担任妇联主任,后调入黄羹乡担任副乡长的王学芬,是接受记者采访的对象之一。据凌松友后来介绍,女乡长王学芬在接受采访时,说到许君辉的事迹时,竟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这一次,凌松友在团东待了四天,才回到县城招待所。得知来了省报记者,不少人认作是“告状”的好机会,络绎不绝地前来登门上访。凌记者婉言谢绝,专心阅读有关许君辉的事迹材料,仔细整理采访手记,经过整整半个月的写作,终于完成一篇长达万字的报道材料。
1984年3月29日,由凌松友采写的长篇通讯在《安徽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题目是《许君辉的生活之路》,同时配发的一篇“本报评论员”文章是《向许君辉学习》,内容如下:
“亲爱的读者,请读读《许君辉的生活之路》这篇通讯吧,这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用生命的光辉音符谱写成的时代壮歌!它是那样的感人至深,令人振奋,给人以教益。
许君辉的人生之路荆棘丛生。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沉重打击,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肉体痛苦和精神折磨。他苦恼过,彷徨过,忧虑过。然而在社会主义阳光照耀下的许君辉,没有沉沦,没有颓废,没有屈服!他奋起了与死神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争来了生的权利;他顽强地与厄运搏击,开拓了有意义的人生之路;他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求得了工作的权利。他曾是生产队出色的会计,社员交口称赞的好管家;他拖着重病之身,先后为一千多人治过病;他利用十多平方米的陋室,义务创办夜校,为农村扫盲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他的经历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说的那样:“迎头搏击才能前进,勇气减轻了命运的打击。”
请读一读许君辉的一段日记吧:‘有些天天工作的人,他们习以为常,并不珍惜自己工作的权利。我虽然是个高位截瘫患者,连生活也不能自理,但我还有一个大脑、一双眼睛、两只手、一颗跳动的心,能为社会、为人民做点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这段话是何等感人肺腑,又是多么发人深省啊!我们每一个革命者都应当好好向许君辉学习,学习他那种崇高的品格,无私无畏的胸怀,百折不挠的革命毅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处处以革命事业为重,充分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为革命、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每一个同志都应当常常想想许君辉的话,检查一下是不是珍惜了自己的工作权利,尽力做好了本职工作。那些以权谋私的人、损公肥私的利己主义者,那些只唱高调、不干实事的人,那些体魄健壮,而却终日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混日子的人,更应该对照一下许君辉的精神境界,来个反躬自问,幡然醒悟。
革命的征途难免有艰难险阻。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就应当像许君辉那样,做一个精神上的强者,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人生之路也是崎岖不平的,必须用革命精神去开拓。人生就是进击。只要像许君辉那样,勇于在人生之路上进击,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在工作上取得出色的成就,为四化大业做出可贵的贡献。”
据原枞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任银河介绍,在许君辉的事迹被报道不久,凌松友曾通过电话告知:许君辉的事迹材料已经铅印,并报给省委书记黄磺和省委副书记袁政,省委即将报向中央,许君辉可望成为安徽省号召学习的“张海迪式的人物”之典型。事情后来的结果只是凌记者的一厢情愿,因为根据知情者透露,中央在收到安徽的请示报告后,明确答复:安徽宣传许君辉,不能超过山东的张海迪。
1984年12月,共青团员安徽省委决定授予许君辉同志“安徽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3、
许君辉的事迹被报道以后,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年间,各地上门慰问、学习的人数达一万多人次。
不少读者来信涌向报社编辑部和许君辉手中,信件的作者有六十多岁的老人,也有十几岁的中学生;有解放军战士,也有回乡青年。《大江南北荡起的一股春风》和《一石激起千层浪》,《安庆日报》先后分别以两个专版刊载报道了许君辉事迹所引起的反响。
一位受许君辉事迹感动的安徽郎溪籍战士,将自己刚刚收到的一笔稿费夹在信中,信中写道:“许君辉同志,请你收下我的一份心意,这是一笔刚刚收到的稿费(十元),寄给你,请多买几斤煤油,为夜校增添一份光明,好让更多的姑娘嫂子们摆脱“睁眼瞎”的痛苦命运。同志,请收下吧,一颗男子汉对男子汉饱含敬意的心。”
省民政厅假肢厂的团员、青年,自发捐款装配了一辆手摇三轮车,并派人送到许君辉的家中。
在此同时,许君辉在工作与生活上的一些困难,也得到了本地有关单位和个人的热心解决。枞阳县妇联、教育局得知许君辉的事迹后,很多人都专程前去看望,并送去奖旗、挂历,给许君辉以精神上的鼓励。结合具体实际需要,县妇联还送去收音机,教育局送去了六套课桌椅以及枕头、枕巾、蚊帐等,给予许君辉以工作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关心。龙桥乡团委发动发动全乡所有团员每人自愿捐款二元,帮助许君辉修缮房屋,改善教学条件。县百货公司团支部的团员、青年利用休息时间专程为夜校送去二十斤煤油,并在许君辉家里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团日活动。
从1984年3月起,学习许君辉事迹的热潮在全县上下掀起。“远学张海迪,近学许君辉。”一幅幅鲜红的横幅飘拂在枞阳县城大街小巷,许君辉的巨幅宣传照片悬挂在电影院和文化馆门前的外墙上。枞阳县委以许君辉作为本地的先进典型,进行“四有”教育,推动全县的两个文明建设。县广播站将许君辉的事迹编成故事,进行播讲;各文化馆、站展出了许君辉先进事迹图片;县电影公司制作了十一套许君辉先进事迹幻灯片,在全县四十八个放映点轮流放映。各地区、各部门举行报告会、座谈会、出专刊,联系自己开展对照活动。全县团员、青年,在许君辉精神的鼓舞下,有十四万人踊跃报名组成一千一百多个送温暖小组,一千五百五十四个学雷锋、做好事小组,一百五十多个便民服务队、助耕队,另有五千多人自动成立了五百个读书小组。
精神的鼓舞力量是无穷的,许君辉也变得忙碌起来了。他被枞阳枞川小学和贵池市实验小学分别聘请为少先队校外辅导员。他受省属向阳机械厂党委的邀请,向全厂职介绍自己奋击成长的经历,以促进厂里的工作。各级学校和机关邀请他作报告,甚至在全县一年一度的“三干会”上,必有他为全县干部作报告的一项。仅从1984年3月至这年年底,许君辉在安庆地区及枞阳县各地共回受邀请巡作报告达六十八场。张正顺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双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