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生命的境界

时间:2014-03-19 10:27:08

  “诗商”。黄晔是个有方向的人,但他获得“诗商”的称誉,却并不是来自预先的刻意策划,以我的了解更多的是水到渠成,符合他生命个体发展的逻辑。黄晔对人生有自己的理解,始终不渝地追求着生命价值的实现,选择任何一项事业,都尽自己所能力求做到最好,将可能变为现实。黄晔出身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枞阳县,在前途迷茫的青少年时代,也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成为他狂热的也是唯一的追求。那时他才20岁左右,几年里就写下了数百首诗歌。多年以后我读到了这些作品,惊喜的是,虽说这还是一个文学青年的初期习作,但蕴藉其中的乡野生活气息、青春的情愫以及不乏精巧的构思和灵动的语言,都初步显示出作者对诗歌的良好感悟和创作的才情。只是后来,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同时迫于生存的压力,他搁笔从商。在大约20多年里,他努力拼搏,不断前行,终于打造出一个集团企业,成为成功的企业家。这时他青年时代的文学梦,自然而然地苏醒了。2005年,他将早年的诗歌作品结集出版,书名《叶子》,从此他又再次提起笔来,而且一发而不可收,近几年来先后创作、出版了《诗歌的远行》、《一个人的穿越》、《深夜的雨》、《一路上的风景》等。同时他还创办了中国缘文化网,定期编印企业报刊和画册,这里都少不了诗歌和文学的元素。走到他的企业,不难感受到其中浓郁的文化氛围。他创建的中国缘文化博物馆,也将在今年的6月对外开放。所以,一个从精神质地上可以称为诗人的人,做什么都可能与诗歌相遇,而商业与诗歌相遇竟而结合成一种既有传统意蕴又有现代气息的企业文化,在黄晔这里实现了,这既提高了他企业的文化品位,也扩展了诗歌的价值,所以他应该称之为新时期的一个文化符号:“左手把酒,右手提诗”,这是他诗作《一路上的风景》中的诗句,也是他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是他乐于追求的一种生命境界。

  “生活”。在真正的诗人眼里,这是一个非常鲜活且充满丰富内涵的词汇,但诗歌与生活的关系到底怎样?诗人要不要生活,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或者与世俗生活应该保持怎样的距离?近些年来,竟然已经成为诗界讨论甚至有一定争议的问题。其实没有一个人能离开生活,人的精神世界也不可能离开尘世孤独的存在。我们来看看黄晔的诗歌创作,在这方面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迪?黄晔虽然身处文化之乡,但他的日常生活,是企业管理、市场拼搏,是商业化、制度化的,对具有传统文化禀赋的中国诗人来说,多半还很难在商业和制度性的生活中俘获诗歌的灵光,实际上黄晔的诗歌也极少涉及到商业题材和企业生活的,那么他是如何吸取诗歌的营养,使自己的心灵能保持一个诗意充盈的状态?我是这样认为的,在商业中他是理性的也可以说是被动的生活,对于具有诗人素质的黄晔来说,他还自觉的选择了一种更多是感性的主动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旅行。据我所知,近几年来黄晔几乎踏遍了江南的山山水水,当然还有国内外的一些风景名胜。这样的“行万里路”,给他带来了许多诗性的感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个邂逅,一次酌酒,使他落笔成诗。通读黄晔近几年出版的诗集,特别是《一路上的风景》,就可以看出“旅行”占据了重要的份量,他的诗作也因此显得自然、清新、灵动、优美,在富有古典韵味的意境里,流露出现代人的情怀。如与诗集同名的诗作《一路上的风景》以及《我在五月的江南行走》、《注定今世我是一个人的旅行》等。他在《带着一颗愉悦的心情旅行》中写道:

  “带着一颗愉悦的心情旅行/洗却昨日的风尘/我是一只天上的鸟/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上/

  “习惯了一种生活/从清晨的雾霭到黄昏的余晖/从一个起点到一个起点的回归/从一座山峦走向一座山峦”……

  走出商业,行迹山水,他这时的心情是愉悦的,感觉自己像一只鸟,自由地飞翔在诗歌的天空。他行色匆匆,从一座山峦走向另一座山峦,从一个起点抵达下一个起点,在黄晔的心目中,这是一次又一次的“回归”,是寻找精神家园的永远旅途。

  因此,选择主动的生活方式,是成就黄晔诗歌创作的最关键的因素。

  “心灵”。诗歌被称为是人类精神的历史,因此所谓诗人,就是以特定的语言形式,描写与社会、自然密切相关的,既是个性化的也能与他人沟通的,甚至与天地共鸣的心灵世界。黄晔在作为诗人发声的时候,他在超越自己商业生活的同时,似乎也超越了属于集体性的意识形态和体制化的思维,基本能做到比较纯粹的关注自己心灵的律动和情感的波澜,传达他在一路行走中的所思所感。他的作品多半是即兴而作,有感而发,很少有微言大义和强烈社会效应的主题,也少有脱离人生现实的,形而上的哲学内涵。他的诗歌从整体上来说,可以称为是“心灵的日记”,一路写来,就构成了新时期一个“诗商”的,独特性非常鲜明的精神历史。

  观察黄晔的心路旅程,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梦想的坚守,对与现实不同的另一种生活的向往,寄情山水的古典情怀,生命的自我对抗与超越,对精神家园以及美好情感的追寻,还有他的迷茫、困惑、恐惧、矛盾、叛逆、忧伤等等,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孤独的情愫。这里既有生命永恒意义上的,也就是形而上的孤独,也有因个性特点、人生际遇、职业环境带来的,非常现实的尘世的情感。他的诗作《注定今世我是一个人的旅行》里有这样的诗句:“注定今世我是一个人的旅行”,“我要独自饮尽我的孤独寂寞和烦恼”,“做一只无情的鸟/飞翔在自己的天堂”……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远离人群/做一只飞翔的鸟”(《缘自己的梦想》,这样的诗意流露到黄晔的笔下,并非矫情,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他心灵世界的真实揭示,内心情感的真诚释放。所以很多读者能从他的诗作里,找到心灵的共鸣。

  真诚地抒写心灵的历史,是黄晔诗歌艺术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形式”。或许在诗歌里是很难将内容和形式分开讨论的,但诗歌是最讲究形式感的文体,这个观点应该没有太大的争议,应该说没有形式就没有诗歌。现在的黄晔,在紧张、忙碌,充满风险与压力的商业打拼中,能坚持诗歌创作,并在“曾经沧海”之后,依旧抱有那一份初始的热情,这应该是与“成名成家”无关了,更多的可能是追求生命的完善和自我救赎。他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专业的诗人,但他依然像一个专业诗人那样,对诗歌心存敬畏,努力提升创作的艺术质量。系统地读过他近几年出版的诗集,就会明显地感受到这本新出的诗集较之以前,黄晔在诗歌的艺术质量上,有着更加自觉的追求,比如:

  结构。在新诗百年的历史上,如何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打造出一种新的格律,是至今还没有结束的话题。读过诗集《一路上的风景》,我感到黄晔在有意识地打造有自己特色的“十六行”:每首诗分为四段,每段四行,多数作品似乎承传了古典文学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也有部分诗作,中间两段采用并置的手法。这样的“十六行”,黄晔已经驾驭的较为成熟了,这对他诗歌艺术质量的提高,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手法:现代诗发展到21世纪,单从技术上来说,已经达到相当的境界了,特别是修辞手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运用的灵活性也极大地增强。黄晔在现代诗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已更加自然和熟练了。看他的《学做一只鸟》的第一段:“挖掘一口井/探望生命的深处/渴望的感觉/总在源源不断中滋生”……从这几句诗可以看出,因为隐喻、跳跃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给诗歌带来了较强的张力。

  语言:在当下的诗歌语境里,语言的美感下降,口语化增强,似乎已成风潮。这些年来,黄晔也比较经常地游走于网络诗坛,注意把握现代诗的行走趋向,但他是依照自己的审美情趣有所取舍。比如他不少的诗作语言,也比较接近现代口语,但他注意把握分寸,没有完全放弃传统诗词的美感,将经典与口语有机结合,因此他的诗歌语言显得平易、洗练而优美,朴素而不浅陋,自然灵动,清新流畅,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江文波

  (江文波:诗人,诗评家,安徽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徽太白楼诗词学会副会长,经天传媒董事长)

稿件来源: 安庆日报
编辑: 双车道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