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陈氏宗祠: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

时间:2014-05-12 11:22:18

  【核心提示】

  今年是“渡江战役”胜利65周年。65年前的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发起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战役。安庆地处长江中下游,上至宿松县的老洲头,下至枞阳县的老洲,有200多公里的江岸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的重要地段之一。在渡江战役期间,安庆人民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口号的鼓舞下,奋勇投入支前运动,出色完成了各项支前任务,为百万雄师横跨长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渡江战役65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当年的大军云集地,曾参与战役的老兵,船工,听他们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65年的时间,小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硝烟弥漫的战场不再复制,只能从旧址和文物中,触摸到那段惊天动地的历史。在枞阳县城,耸立着一座粉墙青瓦、古色古香的门庭。推开大红而厚重的木门,踏上苍苔斑驳的石阶,走到一个高大而庄重的厅堂,这里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陈氏宗祠。战士渡江,农民后援,击溃防线的重机枪,送大军过江的木船……一个个消逝的名字,一张张朴素的脸,一件件伤痕累累的文物,却承载着历史,是渡江战役的见证者。

  方千   张丽  文/图

  大军云集厉兵秣马

  1949年,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结束后,国内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民党主力军已被歼灭,残余的一百多万人,分布在西北、西南、台湾和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据《枞阳县志》介绍,194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相继到达桐庐县(今枞阳县)沿江一带。3月23日,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12军34师102团被命名为“渡江突击团”,该团八连为“渡江突击连”。102团驻枞阳镇,八连驻铁板洲洲尾待命。4月初,二野第二兵团第12军军部及其35师先后到达孔城、义津、会宫、安凤岭一带,军部驻义津。二野第三兵团第11军33师驻铁板洲洲头。第三兵团司令陈锡联、政委谢富治将司令部迁到枞阳,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设在枞阳镇陈氏宗祠。三野第七兵团21军和24军侦察营于3月14日从合肥出发,4月初到达桐庐县(今枞阳县)东部将军庙、横埠河、汤家沟、桂家坝、扫帚沟、老洲头一线。

  陈氏宗祠成了

  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

  枞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王乐群告诉记者说,渡江战役中,枞阳县是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的结合部。1949年,大军渡江时,枞阳镇为渡江正面起渡点之一。担任这一带渡江任务的有三野七兵团的21军及八兵团的22、24军一部和二野三兵团的第10军、11军、18军等部。聚集在枞阳镇附近待命渡江的部队、民工运输队等约有20多万人。继三野七兵团当年3月解放了枞阳一带地区、完成渡江战役准备工作后,大军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就设在枞阳县陈氏宗祠内。

  “1949年4月17日,总前委下达4月21日开始渡江作战的命令。4月20日晚10时30分,3野27军80师在无为县泥汊起渡点首先发动进攻,向南岸挺进。同日,桐庐县境内的渡江部队分别进入枞阳镇———铁板洲,桂家坝———长沙洲,汤家沟———王家套,北埂———姚沟4个起渡点。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王乐群说,在渡江战役前后,枞阳人民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全力支持解放军渡江,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

  毛泽东主席

  亲笔写下新闻稿

  1949年4月21日下午4时,11军军长曾绍山等人到达渡江前沿指挥所,渡江部队各梯队在石塘湖通向长江的一条水道里登船。同时,江堤上五个高音大喇叭向江南敌军阵地播放我中央广播电台,由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颁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广播一停,我各炮兵部队按照原定的射击目标,万炮齐放,猛轰南岸敌军防线。

  长江北岸的枞阳县境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等20多万军民组成的中线集团军,冒着国民党江防守备部队的猛烈炮火,千帆竞发,横渡长江。二野三兵团担任枞阳至安庆间的渡江任务。当日下午5时5分开始,我军炮火全面猛击南岸陈家坟、乌沙夹一线敌军阵地。6时许,我军第一批突击船只渡过长江天险,胜利抵达南岸。部队登陆后,势如破竹,4月22日上午乘胜歼灭国民党96军,解放了贵池、殷家汇,当夜又全歼由安庆逃窜至殷家汇附近之敌174师。4月25日与皖南游击队胜利会师于大洪岭,向浙、赣挺进。

  1949年4月下旬,毛泽东主席为新华社亲笔写下了几份新闻稿,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天堑,攻占贵池殷家汇、占领东流、香山以及正向青阳进发中的消息。

  【微言】

  “滚滚长江东逝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长江与黄河共同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长江成为炎黄子孙的第二条母亲河。而千百年来,她的子孙在她的怀抱中繁衍生息。

  历史的车轮驶过了65个春秋。如今站在江堤,那阵阵喊杀声、枪炮声似乎穿越时空,依然响彻在耳边。硝烟散尽记忆稠,战争使民族经受住考验,烈士鲜血换回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这正是那古老的陈氏祠堂所蕴含的历史价值。

稿件来源: 安庆晚报
编辑: 双车道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