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镇(1909—1989),祖籍枞阳县(原属桐城东乡),1931年12月参加江西宁都起义,后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先后任红十五军团宣传部长、八路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晋翼豫军区第七纵队政委等。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一副部长、外交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等职。他不仅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书画艺术造诣也很高,可称得上是我国现代著名书画家之一,不愧世人崇敬。
黄镇早年在桐城中学读书时,受到一位书法先生的影响,便爱上了书画。先考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转到张恨水及其弟张牧野创办的“北华美术专科学校”,从师于著名画家刘海粟、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等,绘画艺术不断提高。后参加红军,一面从事文化宣传工作,一面坚持业余绘画。1934年,中央苏区在瑞金召开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黄镇为庆祝大会的召开,画了一幅高3米,长10余米的巨幅油画,题为《粉碎敌人的围剿》,为大会增添了战斗气氛和必胜的信念,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赞赏,并得到毛泽东主席的表扬。
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黄镇根据3万多名红军巧渡金沙江,敌人赶到江边时,只拾到一只破草鞋的故事,就信手作画1幅,并赶编活报剧《破草鞋》,热情讴歌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雄才大略,受到红军官兵一致好评。
黄镇在长征途中一路行军打战,一路抽空作画,他的《长征素描》(又称《长征画集》)的问世,经历坎坷,意义重大,为祖国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受到世人瞩目。
1938年,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中国,沦陷区的人民极需获悉红军长征的信息,盼望红军将日寇赶出中国领土。由于日军的严密封锁,造成信息闭塞,文化落后。就在此时,奋战在上海的皖籍人士阿英,收到一批辗转而来的画稿。他如获至宝,立即冒着生命危险,出版了这本画集。阿英是著名作家,1930年参加左联,后任全国文联副秘书长,他在朋友的支持下,在上海成立了一个出版机构,名曰“风雨书屋”,编印宣传抗战的《文献月刊》,因为多次刊载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我党领袖的言论著作及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图片新闻,经常受到敌人的威胁和查处。在险恶的坏境下,他只好延用日前曾出版斯诺的《西行漫记》,将画集定名为《西行漫画》,因为画稿无作者姓名,只知道是肖华托人转寄来的,所以便署名为肖华。
1958年,一位热心读者在北京图书馆发现《西行漫画》后,向人民美术出版社推荐,该社决定再版,请曾参加长征的红军将领、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肖华作序。肖华此时才知原版的作者有误。作者究竟是谁,肖华一时也想不起来,后几经周折,出版社才查出作者是黄镇。
《长征素描》画册共收录了二十四幅长征画作。第一幅是年近六旬的林伯渠左手提马灯、右手柱拐杖,昂首挺胸地走在红军队伍前面。诗配画曰:“路是自己走,灯要自己提。夜收旭日出,早过降云霓”。第二幅题为《遵义大捷》,配诗曰:“吴奇伟,吃败仗,老鸦山前叹落荒,惊魂飘渺逃乌江。”第九幅《安顺场》,有诗曰:“安顺场,扬尘埃;蒋贼当我石达开,重庆蜂涌来……”第十幅《泸定桥》,有诗曰:“泸定桥,空无板,红色战士英雄胆,攀缘铁索破天险!”第十二幅《翻越夹金山》,题为“雪山高,铁的红军铁的意志更高!”配诗曰:“夹金山,崎岖险径难登攀,红军英雄翻雪山!”第十七幅《草叶代烟》,见诗曰:“无旱烟,无水烟,寻觅草叶当香烟。别有滋味在心间”。第二十三幅《董振堂同志》,有诗曰:“军团长,董振堂,战士雄姿人敬仰!随身不离枪……和气待同志,耿耿忠于党。”第二十四幅《到达岷县哈达铺》,有诗写道:“三军过岷山,取道大草滩。哈达铺里红军到,回汉人民尽开颜。”
阿英在再版三千册的《长征画集纪事》中写道:“……虽只是24幅的漫画,却充分表白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坚实,以及作为民族自己的艺术,在斗争与苦难之中在开始成长。在中国漫画中,请问有谁表现过这样伟大的内容,又有谁表现了这样韧性的战斗?……把它印行出也正是要向全世界有正义的人们,提供一项中国抗战必然胜利的历史实证……”
肖华在《序》中感慨云:“当翻阅这本画集的时候,我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这些画面,一下把我引入到二十多年前的回忆中去,使一些永生难忘的情景展现在我的面前……”
为了纪念《长征画集》再版,著名诗人臧克家在建国三十周年出版的诗集《今昔吟》中写了一首《长征画集赞》:“长征途程两万五千,画图一幅幅零星片断,越少越觉得珍贵,没画出来的用想象去补添……毛泽东思想无敌于天下,革命威力能突破万重关!这画集堪称‘画史’,像夺目彩虹永挂在长天”。
黄镇见到再版的《长征画集》,浮想联翩,他无限感慨地说:“我的画,远远没有表达伟大的长征,仅仅是留下一点点笔迹墨痕,画下一点生活的纪实,从来没想到结集出版,更想不到画集经过一番坎坷还流传至今。这应该感谢肖华同志,感谢阿英同志。”张爱斌
稿件来源: 安庆晚报
|
编辑: 双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