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竟成
多年前,我写过一篇短文——《枞阳出人桐城出名》。倒不是桐城与枞阳争夺名人,而是历史上桐城、枞阳同属一县,因历史原因,有人往往把原属桐城境内现划为枞阳的一些名人故里仍写为桐城籍,也有的注下“现属枞阳”。不可否认的是,争夺名人故里现象,不仅时有发生,而且愈演愈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全国很多地方掀起一股争名人故里风。争老子,争李白,争曹操墓,争大禹……连《金瓶梅》中阴险毒辣的大流氓西门庆也不放过。有的为了争到一位名人,不惜花费大量钱财,引经据典;有的蓄意造假,甚至要对簿公堂。其目的是要制造名人效应,发名人财。然而,也有例外的。明神宗万历14年(公元1616年)进士、福王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的兵部尚书阮大铖,各类辞书都据《明史》说是怀宁人,其实是现今枞阳县山镇(原属桐城南乡)人。几百年来,被桐城、怀宁推来踢去,桐城不要,怀宁不收,成为历史上少有的没有籍贯的名人。
撇开历史成见,有很多历史依据和现今尚存在的历史遗迹都能证明阮大铖是枞阳人。明天启年间,阮大铖协助筑堤垦荒的“大铖圩”至今沿用旧名。清康熙年间(公元1676年)《桐城县志·举人榜》内载:“明万历乙卯举人姚之荫、方孔昭、阮大铖”、“明万历丙辰进士方孔昭、吴叔度、方大任、阮大铖”。枞阳县浮山名胜古迹中有阮集之(阮大铖字集之)读书处之岩洞。OU山镇尚存有阮大铖曾祖父阮鄂的御葬墓表、阮大铖衣冠墓。阮大铖原籍桐城即今枞阳,无可置疑。不过,在历史上,阮大铖先投靠阉党魏忠贤,献“百官图”,深得魏忠贤赏识,相互为奸,制造冤狱,残害忠良。后又降清,为清兵诈取金华,是明末清初的奸臣,为同时代同邑名人左光斗、方以智、钱澄之所不齿,深恶痛绝。
阮大铖自号百子山樵,百子山座落于怀宁县境。清康熙60年(公元1721年),安庆知府张楷可能据此将阮大铖“嫁”入怀宁籍,随同阮嫁籍的还有阮大铖的叔父阮以鼎、叔祖阮之华两名戊戌进士。清雍正年间,主修《明史》的大学士张廷玉,是桐城人。此时,距阮大铖死及百年,对家乡赫赫有名的明代兵部尚书阮大铖不可能不知道,为了家乡清誉,见张楷既误于前,顺水推舟,大笔一挥,将声名狼藉的阮大铖逐出桐城列入怀宁籍。对此,怀宁人从来不认账,怨恨张廷玉徇私舞弊,嫁恶于邻。争论持续几百年。1915年,怀宁县文化界曾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拒阮运动”,著文反击。直到现在,这个不可一世的阮大铖,仍难魂归故里。
历史上名人的出生故里,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谁争得狠些就归谁所有。对待历史名人,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评价,不能文过饰非,也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因人废籍。阮大铖虽位列奸臣,恶名昭著,却是历史上不可多得、很有才华的诗人和戏曲家,所著戏曲《燕子笺》、《春灯谜》、《牟尼合》、《双金榜》、《忠孝环》等被广为流传。诗文集《咏怀堂全集》也很受人喜爱。无论从文化价值还是历史地位都比西门庆重要得多。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双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