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钱桥镇的土纺土织

时间:2014-08-22 11:08:25

  王竟成

  我出生于枞阳县钱桥镇,两度在钱桥镇工作。对家乡的土纺土织的兴衰,印象深刻,了如指掌。

  钱桥镇地处枞阳东北边陲,与庐江县接壤。土纺土织是一项主要副业,其经济收入仅次于农业。以纯棉为原料,经手工制作成的土布,质量上乘,价格便宜,远销全国各地,闻名遐迩,深受消费者青睐。解放前,农村女孩很少上学,从小学会纺纱,家里有多少妇女就有多少纺车,终生与纺车为伴。有些心灵手巧的成年妇女,从师学会织布,也有极少男人以织布为业,成为职业手工匠人。家家有纺车,村村能织布。每到农闲的冬季夜晚,到处灯光闪闪,嗡嗡的纺纱声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布声交织在一起,遥相呼应,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农忙种田,农闲织布,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土布用途广泛,与产生静电、刺激皮肤的化纤纺织品相比,优势更为明显。

  1953年,全国实行计划经济,棉布凭票供应,一般每人每年只有七、八尺,最少的一年只有三尺,远远不能满足生活需要。土纺土织可以弥补其不足。三年困难时期,钱桥镇以“饿、病、逃、荒、死”“五风”最为严重而“载入史册”。1962年,县里为了钱桥农村尽快摆脱困境,将库存的12万斤皮棉投放钱桥等地,这对饱受“五风”之害的钱桥农村,不啻“雪中送炭”,一段时间,土纺土织空前活跃,土布产量直线上升,销往全国各地,促进了钱桥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然而,那时皮棉是国家统购统销的物资,市场上没有放开,加上一些政策限制,土纺土织后来又转入地下交易。

  皮棉来源断绝后,当地有人从各地大量收购旧棉絮、旧棉衣,拆洗晒干,以此作为原料纺纱织布。这种再生布,质量低劣,本地只作“亡人货”——给死人作入殓的寿衣和孝服。不过,因布匹短缺,偷偷运往外地,还大有市场。这本属废物利用,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同样不能进入市场。白天不能贩卖,就改在晚上,市场上不贩卖,就改在荒郊野外。忽东忽西,机动灵活,让监管人员防不胜防,疲于奔命。每到夜深人静,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钱桥镇附近荒山、树林,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在微弱的灯光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天亮前,迅速撤离。群众称是流动夜市。这样的流动夜市,饱含了多少辛酸与无奈,令人唏嘘不已。

  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纺织业蓬勃兴起,棉布不再凭票供应,市场上各种布匹琳琅满目,要买就买。延续几千年的土纺土织和延续十年之久的以土纺土织为主的流动夜市,逐步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纺车和织布机只也只有在民俗博物馆中才能见到了。在历史长河中,曾发挥重要作用的土纺土织,已深深印入岁月的年轮,至今仍令人难忘。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双车道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