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房秩五:一生的政治与经济(下)

时间:2014-10-28 08:22:16

  四个月后,房秩五不得已回到安徽,许世英保其担任芜湖道道尹。围绕贿选,安徽各方斗争激烈。有一天,倪道唆使旅长史俊玉闯入省长办公室,持枪威逼许世英立即承认贿选议员,召集会议。许绕桌而走,拔出随身短刀,愤对史俊玉曰:“再前一步,我即自杀!”房秩五急起夺去史的手枪,厉声呵斥,史乃鼠窜。选举诉讼案终由法院判决贿选无效,省长公署同时公布依法改选。但直到年底,许世英辞职,吕调元继任,安徽仍是旧议员取消新议员难产的局面。房秩五因与吕调元同学,不好言去。民国十二年(1923)11月,吕调元辞职,房秩五便告退回到老家浮山。

  结束了十二年的无聊政治生活,房秩五决心启迪民智,振兴国家,在浮山办学。但是,没有地,也没有钱。

  学校计划依托旧华严寺兴建,开工时遭吴姓农民聚众阻止,说吴姓是浮山的山主,华严寺是吴家的地皮。房秩五请来吴姓族长吴正卿,并让学校备办酒席招待吴氏子丁。吴正卿本属开明,与房秩五私交甚厚,他对吴姓族人说:“房秩老办学校为了乡里造福,是善举。他看准的地皮,早晚都是他的,不给行吗?不如做个顺手人情,写个‘送帖’送给他好了!”酒席上,吴正卿又宣布:“今天的酒席,算是我们吴家请房秩老诸位的,不劳各位破费了。”

  浮山学校从最初的小学,发展到后来的高中,无疑益于房秩五政界与实业界的广泛影响———不菲的办学经费,多数都由房秩五向外方劝募,其中就包括许世英给予的两万元。浮山高中的办学资格,没有房秩五的反复运作,官方的一纸文书也不会发给。

  浮山地区的社会环境,当时极为复杂。房秩五基于对民国政府的失望,对共产党深为同情。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后来的国务院副总理柯庆施、全国政协副主席朱蕴山、文化部长黄镇,孙炳文妻子及三子一女,皆因房秩五之故曾在浮山工作或隐避。风声传到安徽省长王某耳中,王问房秩五:“有人说浮山成了‘匪巢’。”房答曰:“你们说浮山是‘匪巢’,那我不是‘匪首’吗?”省长知道房秩五的能量,自己手上也并无铁证,一笑而罢:“哪个晓得你在浮山哟!”

  但是,地方显然比官方更难对付———这时的桐城东乡,既有民国政府武装,亦有地方民团及共产党武装,土匪、盗贼更是出没无常。鉴于房秩五的声望,各方势力均对其敬畏有加,浮山学校得以安宁,更多的还是得到陶二甩势力的保护。但这种钢丝上的游走,很难万无一失。

  陶二甩读书出生,人尚正气,乱世中拉起一支民团队伍,口号即称:“万贯家财我有份,条牛石种开门困,没日子过的跟老子混!”陶平时找富家要钱,对平民则多有接济,因而成为桐城东乡最有实力的两大民团之一。房秩五任芜湖道尹时,陶二甩在皖南被捕,受朋友之托,房秩五出面将其保出。感于房秩五的救命之恩,陶二甩尊其为师,社会则传言“房秩五是陶二甩的师爷”,或“土匪师爷”。原太平县保安大队长丁文林,战败后逃回老家也拉起一支队伍,欲与陶二甩争夺地盘。丁的实力最弱,便找另一支民团团长张子如。张部与共产党关联密切,与唐生智部关系亦密。丁、张二人联手,杀了陶二甩。民国十八年(1929)的农历小年夜,房秩五得到密信,丁文林带人前来谋害。真假莫辨,房秩五举家夜奔,房的轿夫也吓得数次摔倒雪地。

  民国十九年(1930)的春间,房秩五又遇脑病大发,例在秦皇岛海滨长期养疴。民国二十二年(1933),房秩五身体康复,因有家难回,便决定重操实业,做了柳江煤矿公司副经理,但未来同样未知:尽管在中国的土地上,日本人的气焰比中国人还高,时常勾结匪徒寻衅滋事,敲诈勒索。后来,竟以武力强占柳江矿场及运输轻便轨道。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人给价六十六万元,“买”了价值五百余万的柳江煤矿,房秩五的五年实业生涯就这样结束了。

  回乡后的房秩五,心志中唯一能做的一件事,就是继续打理浮山学校,直到新政权建立。在浮山,房秩五除了办成了知名的浮山中学,还挽救过危难中的鞠隐小学。这所小学堂,吴芝瑛创办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吴芝瑛系吴汝纶侄女,其父吴康之宦游二十余年,置有家业。但吴康之故去时仅有一女,族人意欲争夺其家产。吴芝瑛秉父命捐家资办学,族人多方阻挠,纠纷更层出不穷。吴汝纶于房秩五有知遇之恩,房秩五便亲任鞠隐小学校董,使这所学堂薪火传承……

  最终的房秩五,以“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获得新政权的礼遇,先后担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和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1951年10月,房秩五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周恩来、朱德亲往看望。周恩来还曾数次与人谈起房秩五创办的浮山中学,朱德后来视察安徽,亦特约见房秩五先生———1922年,房秩五之子房师亮与朱德、孙炳文、章伯钧等人赴德国留学,并由朱德、孙炳文介绍入党;周恩来养女孙维世一家避难浮山,房秩五在复杂的环境中倾力照料。急人所难,房氏本无图报之心。

  从来就没有既定的人生,一切皆缘于时事的使然。房秩五一生政海宦游,早作烟云散尽;一生的实业生涯,只是将四个弟弟培养成“地主”———惯看秋月春风的老人,80高龄时亲编《浮渡山房诗存》,将自己一生的400余诗,遴选了301首。砥砺追求的雨打飘萍,信笔由缰的留与千秋。所谓《诗三百》,房先生执意会在一个文人面目。他在晚年的自述中记曰:“我平生有不满现状的个性。在前清,我不满清室;在民国初年,我不满袁世凯;在民国十二年后,我尤不满蒋介石。但是不满现状,就应该推翻现状,改造现状,我不能这样做,这是我知道做不到的懦弱表现。”

  似言犹未尽,又似言不由衷……

章宪法

稿件来源: 安庆晚报
编辑: 双车道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