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纯生
近日,笔者等一行在78岁左孝礼老人引导下,前往位于钱铺乡黄蘖岭的明御史左光斗(1575~1625)“血衣亭”,经一段山路步行,来到亭旁,现仅存残墟遗迹。四根长约2米、边长40公分、八边棱形结构的石柱,石柱上端各有一方孔,方孔可能用于穿插木横梁。石柱有三根横卧在地上,一根仍然竖立在寒风之中,其上端历经360余年风雨沧桑,似被斧削半边,如一把“铁骨利剑”好像1620年46岁的左光斗巡视中城过程中捕治吏部获假印70余枚、假官一百余人时一股凛然正气而剑指苍穹。在布满荆棘的草丛中,仍然有部分亭阁横木挑梁以及少量残瓦片,四只有凹方形卯榫结构石柱墩子仍巍然毅立在大地之中。亭柱石墩子之间长宽结构2.5米×2.5米左右。
当地村民指认,血衣亭旁边的小道是当年左光斗从故居(今横埠镇横山村大朱庄)被朝廷官员缇骑押解时所途径的山路。弯弯山路的石头沟缝,系明朝缇骑官兵押解左光斗木栅车毂印痕,仿佛依稀可辩。
笔者查阅《明史》等相关史料,左光斗狱中十二份血书,更令世人可敬可叹!警世后人要做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尤其要尽忠尽孝!1625年六月二十六日,左光斗与杨涟同时被押到京都,关押在南镇抚司监狱。二十八日夜被关押后称“六君子”的左光斗、杨涟、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均用全刑分别各打四十棍、拶敲一百、夹杠五十,五种刑具械、镣、棍、拶、夹先后使用。魏忠贤仍令许显纯等狱卒对其采取行刑逼供,每隔五天棍、拶、杠一次,并相互比较逼“赃”索贿银两钱财,到七月廿四夜被活活折磨致死。牢狱之灾前后不足1个月,左光斗先后七次受刑,其中五次受全刑,另两次计打40棍,且被炮烙,全身脓血如染,股肉倶腐,肢体已裂。
十二份血书,是左光斗每次被打后,用鲜血泪痕陈墨相杂挥就,通过疏通好心的狱卒,揉成纸团,偷放在瓦罐状茶壶中带出监狱。后经战乱,被几位樵夫挖掘西山城墙时,发现一石,互争以为“乌金”,碎其一角系血书,被明末礼部尚书董其昌(1555~1636)父亲重金所购收藏,直到光绪初年才被左氏族人到河南任职所携之去。
十二份血书全文约1350余字,最长一封188字,最短一封仅40字。其中首封写给已81岁老父亲左出颖,9份写给时年20岁长子左国柱,一封写给另三个儿子及诸侄子,最后一封写给蓟辽总督、大司马、后为自己四子左国材岳丈吴用先(今浮山人)的。血书内容重点突出忠孝两字,字字是血、字字是泪,铿锵有力,撼天地、泣鬼神。正如自己血书所说“一字一泣”。今摘录寄子左国柱第九、十两封血书:第九封曰:“遍身骨断,血肉淋漓,性命身家久已置之不问,但读书做官不能封父母荫子孙,乃以一片忠心与权奸争是非。酿成重祸百般刑罚受尽也,是甘心。既已拼命而争何辞,触锋而死,身归君父,幸不死于妻子之手,得死所矣。惟是血心未能报主(皇上),老亲(父母)不得一面,又是九泉之恨也”。第十封曰:“苦极痛极,何缘得生,何苦求生,死矣!死矣!原以此报皇上(天启),并报二祖(万历、泰昌两帝)列宗于天上,独如太爷太太(父母)何!”在其余血书中还有下列字句:“但男赤心为国”“我死杖下矣,性命归朝廷”“人生世上做得些事业,也不枉生一场”“我做清官无家私(产)授汝”“曾受顾命,今妄趋死路”“虚存忠直肝肠,何以见先帝于在天”“痴愚念头到死不改,还望在朝诸臣共从君父起见,祖制国体,大家留心。自恨三朝(万历、泰昌、天启)豢养,一念独盟毫无补于今日,大有负于先帝,徒作明时累,臣死且不瞑目矣”,足见左光斗的赤胆忠心,一片坦诚刚毅为社稷。为了坚持正义,狱中的左光斗在“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的痛苦煎熬中,仍然思虑自己作为顾命大臣,忠君报国的责任担当与大义凛然的气概,其生命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生命的本身。
血书中除“惟愿父亲母亲善自保重”“此字发张使回南,万不可通太爷、太太知道,只说里面一切平安”等相关孝悌语句外,仍有三次重复强调“你是亲子快来讲讲!可怜!可怜!”,还责怪长子左国柱“汝昨叫史大哥(可法)进来,我心甚不快。此时何时,此地何地,祸出不测,窥伺者眈眈”。字句中既体现出“遍身骨断,血肉淋漓”“我此时血气虚损,烦渴之甚,日夜浓血如泉涌不已,痛苦难言”,时时刻刻思念亲人来到自己身边以倾诉筋骨疼痛之苦,以及叮嘱家人“龙眠山房是我终养之处,不得已也卖了,只是卖尽尚不能足数。今始知当初作官不会要钱之苦,然终不悔也”,“不过是一条性命此时仅剩一口气,救我亦是无用,汝等只是苦志读书得有进步,即是大孝。兄弟和气,听伯叔教诲,做好人行好事,使子孙无玷父祖清名,我死暝目矣!”言语中自己早已置生死于度外,教育子孙做社会有用之人。今再读血书,仍然催人泪下,肃然敬仰。
天启五年(1625)七月二十四日戌时,左光斗在狱中被活活折磨而死。二十九日,左光斗与杨琏、魏大中三俱遗骸被狱卒验尸后,籍以布祳裹以苇席,束以草索,从监狱后门洞中扶至墙外。当时尸体已糜烂不能辩识,史可法辩认出自己曾贿赂狱卒探监狱时送给左光斗的腰带和红衿衣。后左光斗弟左光明、子左国柱及内兄周日耀(今周潭人)等附舟扶榇南归。崇祯皇帝时,左光斗的沉冤得以昭雪,赠封右都御史、太子少保,命重葬,赐国礼祭葬,葬于今桐城市吕亭乡松鹤山。朝廷同意在顺天府南京、桐城各建专祠一座,以慰忠魂。南明福王时,追谥忠毅。
据《颂天胪笔》载“闻逮之日,举国欲狂,……乃遮道焚香,器声震地,自桐达庐之间”。黄蘖岭是当年桐城(枞阳)横埠大朱庄到庐江的古栈道,因此家乡人在左光斗囚车经过的黄蘖岭岭庵山古道建“血衣亭”,亦称“忠毅亭”,将其祖居地横埠左家宕命名为“忠毅村”以示纪念。
近日,横埠镇结合美好乡村建设,为提升文化品位,正在左光斗出生地横山村大朱庄筹建左光斗故居陈列室(馆),以示纪念瞻仰这位“血在狱中荒土碧,心悬阙下暮云丹”的明代农业及水利专家、铁石肝肺忠臣左光斗。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双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