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南山崔崔:戴名世

时间:2015-05-11 09:47:46

   美和命运一样都没有道理。“南山”就是如此,一个方位词南加上山字,就令人感到莫名地美。这或许就是许多地方都有南山的原因。

  安徽桐城之南就有一座南山,桐城人戴名世在这南山买了田宅,人们因此都称他为“戴南山”、“南山先生”。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戴名世的弟子尤云鹗把自己抄录的戴氏古文百余篇刊刻行世,将此书命名为《南山集偶抄》,即著名的《南山集》。此书一问世,即风行江南各省,其发行量之大,流传之广,在当时同类的私家著作中是罕见的。正是这本书,使戴名世流芳文坛两百多年,被追认为桐城派奠基人、桐城派四祖之一。真的名世,真的如《诗经·南山》所咏“南山崔崔”。

  但美和命运一样都没有道理,让他名世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命运———《南山集》使他遭致杀身大祸。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因行世已久的《南山集》中录有南明桂王时史事,并多用南明三五年号,被御史赵申乔参劾,以“大逆”罪下狱,又两年后,康熙五十三年三月六日(1713年3月31日)被腰斩于菜市口,死年六十岁。当时政界和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如桐城派开山鼻祖方苞、侍郎赵士麟、淮阴道王英谟、庶吉士汪汾等及其家人32人都被牵连其中,株连数百人,震动儒林。这就是著名的“清初三大文字狱”之一的“《南山集》案”。

  戴名世死后,由其堂弟辅世自京扶梓回故里,葬于所居南山砚庄之南,墓碑不书本名,曰“戴南山墓”。

  始于南山,死于南山,葬于南山,南山崔崔也已无言。

  戴名世,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其居室名,并写有《忧庵记》),世人又称之为“南山先生”、“宋潜虚先生”(称其为“南山先生”始于他50岁时,因这年他在桐城家乡南山冈置宅,且著有《南山集》,故以其居处和书名称之),清顺治十年三月十八日(1653年4月16日)生于桐城一个屡试不第的乡村教书先生家庭。桐城戴姓祖籍婺源(以进±出身的孙慧基同治七年(1868年)所撰《戴氏宗谱》之序云:“戴氏之迁桐由婺源。”)戴名世所撰《戴氏宗谱序》却说他这支是从新安迁来:“吾戴氏系出微子,为神明之胄,支裔最为蕃昌,蔓延于天下而莫盛于新安。吾桐之戴迁自新安,已三百余年于今。家世躬耕读书,仕宦皆不显,而十代世谱系皆存。”看似矛盾,但婺源、新安皆属徽州,新安几等于新安别名,所以,戴氏应该是由婺源迁入桐城。戴名世属桐城戴氏之第十二世。元配李孺人、继配周孺人、妾高氏俱无子,以堂弟辅世子梦沧为子。有一女为好友赵良冶第四子黼裘之妻,生于康熙二十三年,死于康熙五十九年,享年36岁。

  戴名世的字“田有”是什么意思?戴名世在《砚庄记》中说,“先人兄弟三人,而先人所分受田宅仅十之二,食指甚多,不能给,于是始授徒他方以糊其口,而匮空日益甚。”这样看来,似乎是期望到了戴名世能够有相当多的田。

  仍然没有田的田有幼时家境相当贫寒,窘困多艰。贫寒窘困到什么程度?戴名世在怀念他父亲的《先君序略》中回忆说:“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以及由此而来的生活磨炼,不仅铸就了戴名世独特的性格特征,而且也为他日后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清史稿》说他“生而才辨隽逸”,的确如此,戴名世自幼即聪慧上进,“一日不读书,辄忽忽如有亡失;但得一书,往复观玩,可以忘寝食”(《与朱生书》)。他6岁时随父到当时属于桐城的枞阳陈家洲读私塾,11岁熟背《四书》、《五经》,被乡里长辈公认为戴氏“秀出者”(《戴母唐孺人寿序》)。未及弱冠即善为古文辞。父客死塾馆后,20岁的戴名世接馆教书授徒以养亲,共做私塾先生13年。27岁所作时文为天下传诵,28岁以秀才入县学,30岁(康熙二十二年)应试,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由贡生被督学使者李振玉荐入京师国子监,补为正蓝旗教习,授知县。命运开始青睐他了!但是,《清史稿》记载说:“授知县,弃去。自是往来燕、赵、齐、鲁、河、洛、吴、越之间,卖文为活。”

  什么原因?《清史稿》没说。后来有解释说他是不愿与清庭合作。这解释明显不能成立———弃去之前他为什么辛苦并频繁应试?最可能的,是因为他的狂,自负,对只授个知县不满。并且有可能是以退为进(“南山”与终南捷径的“终南山”只差一个字)。往来燕、赵、齐、鲁等地卖文为活时他在张扬他的文与气———《清史稿》:“喜读太史公书,考求前代奇节玮行。时时著文以自抒湮郁,气逸发不可控御。诸公贵人畏其口,尤忌嫉之。尝遇方苞京师,言曰:‘吾非役役求有得於时也,吾胸中有书数百卷,其出也,自忖将有异於人人。然非屏居深山,足衣食,使身无所累,未能诱而出之也。’因太息别去。康熙四十八年,年五十七,始中式会试第一,殿试一甲二名及第,授编修。”没有终南捷径可走,他还是规规矩矩地参加科举考试,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戴名世年已五十二岁,赴顺天乡试,中第五十七名举人。第二年参加会试未中,复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再试,中会试第一名,殿试以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俗称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在京供职,参与明史馆的编纂工作。终于成了全国第二名,人生大喜之大喜,谁能料到大喜之后是无可比之大悲,仅过两年就被斩于市,如果不是康熙要笼络人心,九族都被杀光了!

  南山集案固然是罗织罪名的文字狱,但戴名世的“狂”也令他受累。遇到方苞时所言“吾胸中有书数百卷,其出也,自忖将有异於人人”,就是坦然以天下第一自居。戴名世品性高傲不羁,对达官贵族和那些欺世盗名的无耻文人非常痛恨。他在《南山集·北行日记》中也说自己常“酒酣论时事,吁嗟咄嘻,旁若无人”。犀利的言辞难免会触动一些人的“隐疾”,遭到忌恨。《清史稿》说“诸公贵人畏其口,尤忌嫉之。”《徐贻孙遗稿序》中则说太学诸生皆称他为“狂士”。平时有了这样的声名,赵申乔参劾他“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也就容易被接受了。戴名世似乎也预料到了自己可能会因言语获罪,他在《与刘大山书》中就曾说过自己的“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罪”。最终真的“以言语获罪”,这是一个正直文人悲剧性的必然命运?

  戴名世为何被赵申乔参劾,二人是否真如赵申乔在奏疏中所特意声明的“素无嫌怨”?《南山集》一案是否罚不当罪,又何故牵连人数如此之广?历来说法纷陈。清末民国初人周贞亮在无名氏《记桐城方戴两家书案》辩证后所附“识语”说,戴名世会试时名列第一,殿试却屈居第二,仅为榜眼,而状元赵熊诏就是赵申乔之子;且戴名世在士林中素享盛名,赵熊诏则才名不显,当时不少人传言赵熊诏因贿赂而为状元,而会试第一的戴名世殿试变成第二名,因此口出恶言,申乔不能容忍南山,所以先发制人,罗织罪名置戴于死地,以断他人追究之想、塞他人议论之口。

  这一说法虽不为无理,但真凭实据难以稽考。

  雍正未登基时曾阅读《滇黔纪闻》和《南山集》二书,认为:“虽皆非臣子之所宜言,实无悖逆之语,当时刑部复旨,亦未谓此外更有违碍之词,故亦以为冤。”雍正元年(1723年)特诏:“凡此案牵连隶旗籍者,尽得释归。”只是早已被斩首的戴南山无法释归了。

  《南山集》原刻本遭禁毁,但仍不断被人们秘密传抄,变换名称如《潜虚先生文集》流传于世。清中叶道光以后,清廷对文化的控制有所松动,所刻版本逐渐增多。戴名世生前所刊印的《南山集偶抄》所收文章仅百十余篇,其数量仅占戴氏全部著作的五分之一。道光年间其族人戴钧衡编《潜虚先生文集》,光绪年间张仲沅编《戴南山先生古文全集》等,后来又有许多翻印本。然诸书中均有脱漏讹误。今中华书局《戴名世集》,乃王树民以张氏刻本为基础,兼取见于各本而为张氏未收之文、及作者部分手稿,汇集成书。全书共十五卷,以文体分类,收集完备,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本子。

  孙慧基所撰《戴氏宗谱》之序云:“会元南山公,海内名宿。……所著有《四书大全》十六卷,《南山集》二十四卷,《孑遗录》十四卷,《易经阐要》六卷,《书经补遗》十二卷,《列女传》二十卷,《田有时文》初、二、三、四集二十八卷,余书凡十数种,汇稿已成,以俟续刻。”所列戴名世著作有比今中华书局《戴名世集》中没有的。

  戴名世与《滇黔纪闻》的作者方孝标同为清代桐城派散文先驱,只是身陷逆案,后世方苞、姚鼐等人祖述桐城派渊源时均不敢对他们有所涉及。一般认为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出现的明初诗人高启和《高青丘集诗话》一书,即影射清初戴名世与南山集一案。

  戴名世为何被追认为桐城派奠基人?

  桐城派倡导的是“古文”,“义法”是桐城派文论的核心。义是文章的思想、意蕴,它应以儒家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孔子的《春秋》之义为根柢.法是文章的作法,它讲求体要规制、虚实详略,须体现《春秋》的褒贬笔法之意.义与法的关系是根据义理去判断、取舍内容,依照并运用法将其表达于文字。简单地说,义是“言有物”,法是“言有序”。“义法”由方苞提出,是桐城派形成的重要标志,其时戴名世已去世多年。一个作家怎么可能属于他活着时还不存在的一个流派?用十数年之功编撰了近千页《戴名世年谱》的法国学者戴廷杰就这样认为。

  戴名世被追认为桐城派奠基人正在于桐城派倡导的“古文”、奉行的“义法”———明代中叶以后,桐城学术兴起,“能振笔为古文者,代有传人。”明末清初,方以智、钱澄之等人致力于古文振兴,开桐城派先河。戴名世早就立下了“欲上下古今,贯穿驰骋,以成一家之言。……则于古之人或者可以无让”(《初集原序》)的宏大愿望,提出了“言有物”、“修辞立其诚”的见解,这正是后来“义法”之“义”的大致涵义。戴名世还对文章提出了艺术要求:精、气、神并重(“盖其说有三:曰精,曰气,曰神。“《答伍张两生书》)。文章的艺术性或者说艺术效果是通过写法来获得的,因此,可以说戴名世已经强调了“义法”中的“法”。所以,他实为桐城派义法理论的先驱。而他在京师与徐贻孙、王源、方苞等人相聚,是以针砭时弊、振兴古文为共同旨趣的,在古文写作方面的长期切磋研讨(理论)与古文写作实践,肯定影响了其时年轻后来被公认为桐城派创始人的方苞,哺育了日后的桐城派。

  有意思的是,戴名世的精、气、神是从神仙方术中“窃”来的,他自己说其曾欲学神仙方术而不知所从,所以“窃以其术而用之于文章。”(《答伍张两生书》))“精”是语言要雅驯清正,只有精才能去其糟粕、伪邪而做到立言有物,桐城派的文章以雅洁著称与这有莫大关系。“气”是“出乎语言文字之外,居乎行墨蹊径之先。”(《答伍张两生书》)只有言正气满才能杰然充塞于天地之间,这也是对孟子“知言养气”说的进一步阐释。“神”则是“悠然以深,油然以感,寻之无端,而出之无迹者。”(同上)脱离尘埃,游乎物外,达到以神御行的临文状态。这三者结合,是很不容易的,因此他又提出文章写作应“明其体,平其心,养其气,捐其近名之心,去其欲速之见。”(《再与王静斋先生书》)

  方苞的“义法”说舍弃了戴名世的精、气、神,但刘大的“神气说”,姚鼐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说、“阳刚阴柔”说,实际是对戴名世精、气、神说的继承和发展。所以,“桐城派奠基人”这个称号戴名世是当之无愧的。梁启超就认为戴名世“本是一位古文家,桐城派古文,实推他为开山之祖。”

  但最令戴名世在后世名世的,是他是一个有骨头的人。

  戴名世墓所在的南山,草木一岁一枯荣,草木之下是泥土,泥土之下是石头。站在南山上,不想眺望远方也不行。秦钢

稿件来源: 安庆日报
编辑: 双车道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