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英 何飞
历史背景:陈瑶湖之战
皖南事变之后,一部分新四军突围人员由杨汉林、阙中一率领,先后渡江来到桐东陈瑶湖地区,得到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和中共桐庐县委的接应与安置。突围人员来到桐东立即引起了日、伪、顽军对陈瑶湖地区的注意。1941年农历正月,日寇纠集日、伪军3000余人,出动飞机、坦克、大炮、舰艇,向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扫荡,史称“陈瑶湖之战”。此役中,未及转移的方瑛、鲁生、吴中亚等抗日干部以及六连所属1个排遭敌包围,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整个战斗中,我方牺牲了40多名军政人员和700多名普通百姓,桐东根据地失守。当年4月,新四军七师直属五十五团团长谢忠良和政委黄火星率500余人来桐东恢复了抗日根据地。
故事:
我叫蒋永孚
父亲应该会很伤心吧。
“我蒋家世代书香,你祖父是前清的进士,如今我只有你一独子,哪有去当兵打仗的道理?你居然还参加了共产党!”父亲是国民党湖北省高等法院的法官,他这样说也不能怪他。
“父!父!人称你是严父,我说你是迂腐!无国哪有家?血洒长天便是雨。去!去!谁也留不住。”自古忠孝难两全,当初只管留下这些字句后不辞而别,他老人家定是气极了。
桂林栖同志那边的形势好吗?1937年11月的那一天,桂林栖回来了,他带来了董必武先生的话,也带来了抗日的方向。火烧鬼子机场、用计除掉汉奸梅祖尧,真是痛快!说起来了与他还真是有缘,都与安徽安庆这块土地有缘。
还有林维先同志,真希望他们能安全转移啊。
原来这就是死亡,芦苇也成了红色……这里的天气跟家乡差不多,今天是元宵节啊,父亲,儿子再也不能陪你过元宵了……鬼子的叫喊声真是太吵了!小汪才16岁吧,这孩子吓坏了,只是望着湖面发呆:“鲁生书记,我们被鬼子包围了,怎么办?”“我死后,你只管说是受我胁迫的。”也许鬼子会相信他,也许这孩子能活下来。
“还有,小鬼,我在老家叫蒋永孚。”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和同学们一起念这首词的时候,是多么美好的日子啊……这里叫做平宕湖吧,这里应该是我蒋永孚的葬身之地了。可惜啊!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才成立几个月,这成果只有希望活着的同志去呵护了……
现场:
陈瑶湖抗日遗存
“湖北省黄梅县人鲁生(原名蒋永孚),为抗击倭寇,辗转到皖中,曾任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组织部长、中共桐庐中心县委书记、桐城抗日游击大队长,组建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2月,3000日伪扫荡陈瑶湖,鲁生饮弹牺牲,时年26岁……陈瑶湖百姓,感先烈之功业,悲英骨于沼泽,遂聚英魂于东嘴头坑冢……”4月3日,记者在鲁生墓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由此虚构了上文中鲁生烈士临终之时的心理活动。
鲁生之墓就在枞阳县陈瑶湖镇(旧属桐城东乡,简称桐东)集镇东侧的小学边,紧靠大路,过往的人都能注意到。而他为之奋斗的事业之一———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的旧址就在离他的墓地直线距离只有一公里的水圩村。
水圩村有一座近三百年历史的谢氏宗祠,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水圩小学教室。78岁的原水圩小学校长谢振祥说,在那个年代每年新生走进水圩小学教室第一天,老师都会庄重地告诉这些孩子们,这间教室是不平常的,是革命前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确实,这座古老建筑正是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
如今,谢氏祠堂已经成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为典型的“三间穿堂”式徽派建筑。石狮、石碑、石鼓、天井、横匾、木雕等构件应有尽有,古朴素净、庄重肃穆。祠堂内有不少返乡祭祖的谢氏宗亲欢聚一堂,给老房子增添了不少生气。“之前祠堂遭破坏严重,有些地方已坍塌,特别严重的是正厅大殿西侧已柱毁梁断、砖残瓦碎。”带着记者参观时,水圩村书记谢海福感叹道,这些年大家都富裕了,踊跃捐资,政府也很重视,祠堂才得以整修一新的,“旧址内的三厅、宝树堂、鼓乐楼等,都是按照旧时模样修旧如旧。”在谢氏祠堂的西院,还设有桐东抗日民主政府革命文物陈列馆,图文并茂向参观者讲述那段历史。
谢家祠堂前有一条小河。谢福民,在这条河边生活了80年,他指着周边一眼望不到边的油菜田说,在70年前,这里全是芦苇荡,芦苇荡里是一个个排(当地人将湖中小岛称为排),小河也是直通长江的大河,“当时新四军就是看中这样的地形优势。”
口述:
陈瑶湖抗战往事
就在这个古朴的祠堂,曾经有众多抗日英雄在此聚聚散散。陈瑶湖镇党政办主任周巨龙曾经深入研究过桐东抗日历史,对谢家祠堂在抗战时期的历史更是如数家珍:1940年7月,林维先在这里组建了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并亲任团长;同年10月,鲁生任桐庐无县委书记;同时,桐东八乡参议会同时在谢家词堂召开,成立了桐城东乡政联合办事处,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同年12月改为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王光钧为区长,区政府驻谢家祠堂,同时成立了桐东区人民参议会。
“桐东抗日民主政府进驻谢氏祠堂伊始,就贴出了安民告示,军政人员一律不准扰民,借东西要还,买东西要付钱。1940年冬,军政机关经费紧张,后勤供应跟不上,当地几个乡绅碰头打算向老百姓摊派一点钱物支援军政机关,但军政机关谢绝了这几个乡绅的好意,并告诫他们这是扰民的行为,要不得。转而动员军政人下到陈瑶湖在冷彻骨髓的泥水中挖源藕充饥。”周巨龙说,今天回味起来更为意思的一件事是,当时谢氏祠堂还有一张告示,内容是不得在祠堂内生火做饭,以防止意外烧着木质结构的房屋和一些祠堂的摆设。
林维先曾被毛泽东称为“游击专家”,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关于这位将军,谢振祥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当时林维先夫妇就住在祠堂边上的房子里,房主人还把东边主人房主动让给他住。我们这里有个风俗,夫妇两人住居在别家做客要写租批(租房合同),亲友也不例外。林维先听说后马上按照风俗写了租批,房主人当时就表示‘非常时期没有那么多讲究’,林维先则坚持入乡随俗,这让我们家乡人感到他很有人情味,平易近人。”
中共队伍的这些作为,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拥护。谢海福告诉记者,在中共队伍的宣传下,水圩谢氏家族青年踊跃抗日,“我记得就有谢树华、谢仲府都是在战场上牺牲的。还有谢华堂则利用茶馆老板的身份为中共做交通员。”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双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