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推恩,字恕卿,号大化,枞阳县会宫镇史家湾人,1869年生。清朝末年,曾任武昌县丞,因厌恶旧制,追求新政,为丞不及两月即辞职。1902年随吴汝纶赴日本考察学制,回国创办桐城学堂。后参加革命党,并参与创立青年军,任第一队队长,1912年被捕入狱。出狱后,史推恩更坚决致力反帝反封建斗争。1923年,参与筹建安徽大学。1926年,史推恩任国民党(左派)安徽省临时党部执行委员。大革命失败,隐居桐城。
抗日战争爆发后,史推恩奔走呼号,鼓励动员进步青年参加抗战。每天清晨,史推恩都到桐城县城东门紫来桥上向过往群众和各界人士宣传共产党全民抗日主张。他以身作则,动员其子女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努力抗日。在父亲的教引下,三子史伟、三女史迈、四子史照、四女佩芸、六子史康先后加入共产党或八路军、新四军,投入抵抗日本侵略和民族解放的事业中。1941年,三子史伟在山东临清县率领抗敌自卫军与日军作战时牺牲。史推恩闻此噩耗,悲愤而笑:“吾有子矣!”
此后的史推恩,以古稀之龄,更亲身投入抗日洪流。1938年5月,高敬亭率新四军四支队东进抗日,在舒城、桐城、庐江一带活动期间,史推恩主动接触高敬亭,不仅常将自己获悉的敌伪情报送给四支队,而且还变卖部分田产接济四支队补给。为了让新四军四支队及时得到国民政府拨付的军费,他还亲自到省财政厅找章乃器帮忙,为四支队争取到了每月3万元的军费。同时,史推恩还积极推动国民党桐城县党部书记长徐伊复顺应民众抗日要求,加强对中共桐城党组织工作的支持与合作。
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后,皖西国统区的数千名党员和进步人士,绝大多数转移到新四军辖区,少数转入地下活动。为掩护新四军干部进出大别山,新四军七师政治部拨款7000元,交由史推恩出面,在桐城大关创办“复兴商店”,作为交通联络点,又在桐城中学设立联络站,由史推恩的亲侄、桐城中学校长史化成负责。联络点直接受新四军七师指令。1941年4月,史推恩派侄孙史世标前往立煌,将新四军七师锄奸部长李丰平等3人接至桐城大关,安全护送到无为抗日根据地。为掩护新四军干部进出大别山,史推恩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1942年,史推恩病逝于义津镇小李庄。汪学华
稿件来源: 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