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陈家洲,在宋代以前是没有历史的,有历史也是从南宋末年刘氏始祖为避蒙古人南下迁桐之后才有的,初名芦荻洲,又称觕牌洲。始名陈家洲,那已是明嘉靖年间的事了,由于桐城东乡圩低,桐城知县陈于阶圈圩开始,历三任知县之后,陈洲圩形成洲长四十里,洲人才以陈于阶的姓题以洲名。如果从南宋末刘氏始祖迁洲算起,陈家洲也有七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刘家在陈家洲居住了七百多年,繁衍了三十余代,形成了一个桐城著名的家族,谓之曰陈洲刘氏。说到陈洲刘氏家族,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桐城文派刘大櫆,当时的桐城文章誉满京华,风靡一时。刘大木魁承上启下,又是姚鼐的老师,名气很大。若论才气,学问,当为陈洲刘氏第一人。但是论功名,论书法,那还得说说陈洲刘氏迁桐来的第一位进士,也是陈家洲唯一的进士,刘宅俊。
刘宅俊,字恺生,一字春海,号悌堂,又号楼碧山人,生於清嘉庆戌午年(1798年),卒於清咸丰辛酉年(1861年),享寿64岁,幼时家境贫苦,父亲以教馆为生。11岁上山砍柴,一日路过父亲蒙馆,在窗外听父亲讲书,片刻即去。次日,其父课上令学生复讲,都不能回答,而窗外有人作答。父出门见是儿子,抱之大哭。馆主知此事后,让其入学附读,14岁便考取秀才。后以廪膳生中道光丁酉科乡魁(举人第一名,又称解元),甲辰科第二甲进士(1844年),历任广西来宾县知县,修仁县知县,天河、怀远各县知县,署新宁州知州。宅俊先生为官一生清廉,所到之处,皆布以仁政,闲时好走访民间,工诗文,善书法。堪称枞阳历史上道德文章的典范,他一生清贫自守,不屑于晚清官场的时俗,后辞职回乡,时人排数千米相送,不忍其离去,可见先生官为百姓当,利为百姓谋。他曾自曰:“吾本非吏才,幸历任平安,公事一到即了,不取民间一钱,民情爱戴如父母,士子沾化如父师。吾虽未有出奇政绩,于心实无愧也!”。
先生在广西任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至今还流传着一些关于他的事迹,道光丙午年(1846年)相城刘悌堂巡查乔善、古罗、思合、古波(现古城)过渡时,听说邑庠生韦代昌造船赠予渡夫为过往行人撑渡。韦代昌系当地古金村纳统屯大户人家,为了方便过往行人,其砍竹造船、分房、划田、赠牛给渡夫,使渡夫长年义渡,并明文规定,渡夫如有收敛行人钱财,查出禀官将渡夫辞去,另找他人更替。刘悌堂大为感动,遂在对岸岩石上凿石题词“甘华义渡,乡闾表帅”以赠之,“使闻者知为善之乐”。又挥毫作诗:“忠孝传家国,诗云教子孙。广行方便路,阴骘满乾坤”。此诗的右侧,还有同治年间留下的“永远免派竹木砖亘碑”,碑文写道:“钦加同知御特授天河县正堂加五级记录五次为禁……
先生能文擅诗,其书法也是一流的。先生署新宁州的时候,一日往狮子岩寻访,看到金鸡岩西北边山腰间,有一岩洞南北通透。可容数人,心情甚好,在岩壁上刻镌着刚劲有力、熠熠生辉的“鸡岩帆影”四个大字;手书右侧镌刻着“天门岩”三个大字,繁体楷书,气势巍然,落款为“悌堂刘宅俊题”,所以天门岩又称“刘公岩”,新宁城守邕江李祜曾作狮子岩摩岩石刻文,碑文如下:“道光戊申季冬,刘剌史悌堂先生招余与彭鉴塘游狮子岩,途次泞泥不果登,梯堂则余兴勃然不惮跋履别寻幽境至此,脱靴而上既入则豁然开朗,北户南窗回非人境,乐憩久之,众赞福地不可以无名,余曰此岩因刘君至而得得而名名而传当尊岩曰刘公,众曰唯随以志之,群山叠绕势崔嵬自古无人到此来,何幸今逢天外客蓬莱仙境出尘埃,脱卸即天台前度刘郎竞未开想是仙人曾有约故留仙洞待重来”。宅俊先生任职期间,也曾寄情与山水之间,以消除俗世的侵蚀。时任天河县,其一日游玩榜山,并记之:“览石狮交猗之争雄,皆成笔阵;听九龙三潮之并汇,悉壮文澜,人和与地利皆收。”为不枉有榜山之雄奇,他布文募金兴建榜山塔,“所愿阁邑闻知,同心响应,多则输之百两,名冠当头,少亦捐以数金,心同乐善”,“台定成以九层,山无亏于一蒉,去天五尺,常飘云外天香,拔地千寻,永控地南地脉。”
根据《刘悌堂墓志铭》记载,咸丰初年,刘悌堂卸任回乡,由于为官清廉,生计所迫,便执教于欧窑刘府的“丛桂堂”。“欧窑”即横埠镇的欧阳村(今孙岗村),其时村的刘府富甲一方,后毁于太平军之手。刘悌堂晚年在欧窑所课的门徒中,有清代著名的文献家萧穆。萧穆出生于欧窑村东的小墩(今横埠镇孙岗村先丰村民组),与欧窑一水之隔。其父与祖父,均为欧窑刘府执事(管家)。得益于刘悌堂先生的提携教诲,萧穆最终走出家乡,与曾国藩等显赫之士相识,成为一代学术大家。
方东树在《刘悌堂诗集序》说道:“刘氏名弗耀于远,而其说盛行一时”。造就了“盛行一时”这个成语,而知道刘悌堂其人者,今已为数甚寡。现在唯有宅俊的诗文、天门岩的石刻与古城题词默默地驮负着厚重的历史和故事跄踉着走过昨天、今天、明天……
稿件来源: 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