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成立
按:为了不忘记一个革命烈士的英雄形象,笔者根据小时听过关于苏拓夫烈士的故事,走访90岁以上石溪街村民,查询了《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编,北京:红旗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6月北京第1版,2001年6月第1次印刷:上册第657页)、《枞阳县志》、《浮山中学校志》、《铜陵文史资料选编》[2](陶应明:记苏拓夫)、《三山区年鉴》、《芜湖英烈》、《池州抗日战争时期大事记》、《繁昌文史资料》、《石溪疏氏宗谱》及一些回忆录梳理而成。由于他从事地下工作,加之年代久远,肯定还有许多感人事迹未被发现。
苏拓夫(1905--1942)原名疏仁安,字冠中、化名苏野夫、苏贯中、王冠卿等,出生在安徽省枞阳县项铺镇石溪街。夫人洪涛,青阳杨田人,后改嫁,立子绍如。苏拓夫是桐城地区早期党组织创建人之一,中共铜陵特别支部书记,中共铜(陵)繁(昌)无(为)县委书记,中共铜陵、繁昌、无为县委创始人之一,中共泾(县)旌(德)太(平)县委书记,中共青阳县委创始人之一。他个子很高,约有1.8米左右,浓眉大眼,身材魁伟,温敦尔雅,习过武,会双手打枪。
一、早期革命活动
苏拓夫烈士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期上私塾,父亲在石溪街经营小商。其时清朝衰落,家境逐渐衰退,社会动荡,乡匪恶霸横行,鱼肉百姓,民不聊生,目睹社会乱象,愤愤不平,立下了为公平而又清明世界而斗争的大志。父亲早亡,和母亲住二间平房,靠扎纸糊口,在亲朋资助下又读了二年私塾,青少年时的他发奋读书,成绩很好,深受老师喜爱。17岁时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思想进步很快。石溪镇是古桐城县八大名镇之一,与浮山一河相隔,水陆交通要道,商贾云集,旅店多家,人文会萃。当时许多共产党人往来石溪与浮山之间,革命空气非常活跃。后来王步文(化名朱华)、章逐明、陈雪吾等共产党人在浮山一带从事革命活动,曾在张公岩主办短期农民运动讲习班,他经常与一些进步青年以学生名义去浮山听课,在革命的大潮熏陶,他的思想上逐渐走向成熟。
1926年秋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下,他看到光明与希望所在,毅然去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与章逐民、胡芳远等同志从武汉潜回,他们以浮山中学为掩护,积极开展地下斗争,次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苏拓夫在桐城、枞阳浮山、横埠、汤沟一带从事革命活动,主要是宣传发动、建立组织工作。1927年2月在方家仓(枞阳横埠镇)建立了中共桐城县直属支部,归中共怀宁县委领导,章逐明任书记,苏拓夫为委员,时为桐枞境内第一个党组织。是年秋,成立中共桐东区委,他担任委员。
1928年,在陈雪吾领导下创建桐城地区早期党组织,时任中共桐城浮山区区委委员,桐城县委宣传部部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在桐城、枞阳、庐江县做地下工作,发动了高河埠民众“闹米荒”的斗争,遭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先后两次被捕入狱,在地下党的积极营救下获释。在革命低潮时,他餐风露宿,忍饥受饿,因为当时情况险恶,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1929年春节他潜回老家,与家人吃了年夜饭后,在万家灯火的时候,他在外面草堆里过夜,虽是天寒地冻,他的一颗追求革命真理的热心不变,大年初一黎明,他在爆竹声中奔赴革命斗争中去了。
1931年初,在中共安徽省委的指派下,苏拓夫前往铜陵,与铜陵早期的几名共产党员凌霄、章啸衡、沈默、郜德元等,到江南开辟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国共产党铜陵县特别支部,苏拓夫任特别支部书记,这是铜陵市内第一个党的地下组织。
1933年春,苏拓夫来铜陵开展党的活动期间,章啸衡安排他住在自己家中,并为其做掩护。当地绅士王兰田在胥坝三官庙创办一所私塾,苏拓夫以在私塾教书为掩护,在三官庙、汀洲一带开展革命活动。这年3月,他在进步学生中成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钱家湾支部,苏拓夫任书记。团组织成立后不久,苏拓夫又在胥坝、柳洲、程柏村、谢家垄、朱村、龙泉、犁桥、宋家宕等地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党支部。并与中共皖南特委取得了联系,在铜陵县开辟工作,发动农民与土豪劣绅斗争,抗租抗息,团结进步力量,为发展和壮大党的组织。后因组织部长叛变,党组织遭破坏,便转至青阳县境内,继续从事地下革命活动。
1934年11月,方志敏率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皖南。为了迎接红军,皖南特委派人到铜陵帮助党组织建设,正式宣布成立了中共铜繁无县委,会议地址设在铜陵县紫沙洲(今胥坝乡)程正儒家。任命苏拓夫担任县委书记,沈默任县委组织部长,查全敏任县委宣传部长,程正儒、陈是田、姚志健为县委委员。会议除着重讨论健全和发展党组织外,还讨论了如何在国民党各乡政府武装人员中发展党员,伺机夺取地方武装的问题,以迎接红军北上抗日选遣队的到来。也因县委所在地紫沙洲位于铜陵、繁昌、无为三县交界处,所以被称为中共铜繁无县委。中共铜繁无县委成立后,铜陵地区党组织得到迅速发展,除建立犁桥区委外,还有胥坝区委、城北区委、宋家宕区委、朱村区委共5个。全县发展党员总共有500名。在苏拓夫领导下县委经过艰苦奋斗,开辟的大、小洲根据地之后,发展成为以红花山为中心,南北10余里、东西30余里范围根据地。1936年6月党组织再次遭铜陵地方国民党政府的破坏被迫停止活动。
二、抗战爆发
1937年初,苏拓夫从铜陵转移到青阳进行革命活动,初到青阳县城城东里分沈小学(后为国民小学)以教师身份,从事地下工作。他利用这一机会,向学生介绍鲁迅、高尔基、孙中山、毛泽东、朱德等伟人的先进思想,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与前途宣传。并与方向明取得了联系,参与组健中共青阳工委,苏拓夫任工委副书记,工委又设立了特工团,特工团内苏拓夫参与组建成了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后由陈法周担任,组织委员徐育英,宣传委员李景白,发展党员30多人。党的地下宣传工作、统战工作在很快青阳展开,使青阳的革命活动出现令人鼓舞的局面,后青阳县工委发展成为中共青阳县委。芦沟桥事变后,在中共皖南特委领导下,积极从事青阳地方党组织的建设活动和抗日救亡工作。他与沈兰村、陈法周、许英汉、许章法等青年教师组建儿童抗日救亡工作团,内设儿童话剧队,沈兰村(又名沈赞成)先后任副团长、团长,亲自编导话剧,率领队员到各地巡回演出,他亲临指导。
1938年初,苏拓夫前往杨田地区开展工作,以杨田地区的一个小学教师身份,与陈中明和沈赞成一起,组织杨田地区四、五个小学里将年龄稍大点的学生组成“少年救亡组”,进行抗日宣传,还与一批东北流亡学生,组织在青阳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他们在青阳县城、木镇等地历数日军残暴行径,哭诉日本侵略军在东北三省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呼吁爱国同胞把日本兵赶出去。学生们还在城乡表演《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教唱《打回老家去》、《革命战士出征歌》等歌曲。
5月初,根据皖南特委的指示,苏拓夫首先将杨田施家祠堂已建立的“少年救亡组”,发展成为“儿童救亡工作团”,后又将“儿童救亡工作团”扩大为“补习班”。苏拓夫还联系当地进步教师许章法、许英汉、陈法周、徐育英等宣传抗日,向他们传阅《季米特洛夫》、《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等书刊。5月中旬 青阳县成立了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县长朱毅生兼任,副主任由从香港回乡的青阳人陈维稷担任。县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下设“委托工作团”(后改为第一特种工作团)、“青年工作团”、“儿童救亡工作团”和“巡回教育团”。此时,新四军军部、中共皖南特委派中共党员方向明(又名方彬)以安徽抗日动委会皖南分会巡视员的名义到杨田梅溪,与陈维稷和在杨田进行革命活动的中共党员苏拓夫联系,遂将这些组织合法公开化,他们深入乡村宣传抗日救亡,演唱抗日歌曲,表演抗日话剧,散发抗日传单,捐款捐物慰问伤员,并在国民党军队中宣传《论持久战》,使之成为共产党实际领导下的广泛动员民众进行抗日斗争的组织。直到1939年上半年以前,尽管安徽动委会及多数地方动委会已为国民党右派所控制,而在青阳则仍处于国共合作的黄金时期。
1938年5月25日,敌机数次轰炸青阳城乡,许多村镇几乎成为废墟。其时,陈毅以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的公开身份来到青阳,指导青阳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陈毅司令先到木镇,与驻木镇的国民党川军第五十军军长郭勋祺进行了短暂的接触。随后,在县长朱毅生和新四军第一支队参谋鲁前的陪同下,陈毅司令在县城何家祠堂,国民党青阳县政府,举办了青阳县军政干部训练班,会上作了“团结对外,坚持游击战,争取最后胜利”的政治报告。陈毅代表中央分局向培训班学员表示慰问,接着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针对部分干部中存在的疑虑问题,阐明了当前形势、任务与对策。他明确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敌人,敌人的枪口对准中国人,中国人的枪口也要对准日本帝国主义,这就是国共两党在10年血战后能够一致抗日的原因所在。我们要集中一切力量对付日本侵略者,以民族大业为重,化敌为友,团结抗日,共赴国难。这引起在场学员中强烈反响,苏拓夫参与学习。由于扬田群众基础很好,在陈毅的建议下,培训班搬到离城十五华里的杨田施家祠堂,建立了“青阳县农村工作实施区” ,进行农村调查及宣传抗日等工作。1938年7月2日开始,日军一一六师团从铜陵进犯青阳的茗山、丁桥、木镇、乌龙塘一线。在苏拓夫与沈赞成商议下,率领宣传队来火焰山唱戏,宣传抗日。苏拓夫、沈赞成、周大才、沈鹰、陈锦水等人和王小根等在江学喜家开会,决定成立火焰山农抗会,会上决定苏拓夫任指导员,王小根担任主任,刘先信担任副主任。是年7 月,又在杨田成立青阳县抗战巡回教育团,团长由陈维稷兼任,副团长苏拓夫、沈畴春,同时,还在木镇成立了分团,团长田维祺担任。巡回教育团的主要是组织“儿童救亡工作团”到全县各地担任辅导员,他们到各地后,创办识字班、文化学校、文化夜校,召集失学青年学习文化,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当时,巡回教育团提出了:“到最前线的地方去,要使抗日失学青年一个不失学”口号。9月24日,日军继占领青贵交界处的陈家大山之后,青阳县城及大部乡村沦陷。苏拓夫积极组织成立杨田乡动委会。动委会由苏拓夫、沈赞成(又名兰村)、许章法(又名达抱)、许英汉、李景白、陈法周、徐育英组成,宣传我党抗日主张,传阅进步书刊,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他们动员下,各种抗日救亡团体蜂涌成立,在杨田小学成立抗日救亡儿童工作团,后又成立委托工作团、特种工作团、青年工作团、巡回教育团和农抗会等。参加工作团的,除了共产党员大部分是进步知识分子,工作团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和救亡后援活动,举办演唱会,开展歌咏比赛,排演节目,朗诵诗歌,演话剧,做讲演,出墙报,贴标语,慰问伤员,很是活跃。特工团还组织团员带领话剧队背着行李,挑着服装、道具、汽油灯,深入全县集镇、农村巡回演出。有一次,在里分沈村演出《流亡三部曲》,轰动几个村庄,连军统特务也跑来观看,一场抗日救亡群众运动在青阳城乡蓬勃发展起来。
1939年1月受皖南特委指派往,苏拓夫前往新四军军部学习。年2 月,他与许章法等5 人结业归来,皖南特委宣传部长黄诚来青阳,代表特委宣布调苏拓夫到皖南特委工作。
繁昌是江南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了更好的阻击日军。1938年8月,谭震林代表三支队党委宣布成立中共铜南繁中心县委,暂时归三支队党委领导,辖区为铜繁两县和南陵南四区,调苏拓夫任繁昌县委组织部部长。他到繁昌后广泛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大、小洲,组建了一支20余人沿江游击队,9月编入一支队一团。当时长江日军气焰嚣张,汽艇横行于长江沿岸,为了部队扩兵。不到几个月时间,又组建了一支游击队,发展到30多人,编入新四军三支队民运科组织下的另一个支游击队中去了。他又以覆釜山为根据地,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建立党组织,扩充部队,为抗日救亡,与日军战斗。
三、皖南事变
1940年1月,日本侵略者对国民党蒋介石加紧诱降活动,国民党反共气焰日益嚣张。为了应付不测事件,中共东南局、皖南特委指示县委将太平和石埭两地区身份暴露的地方干部撤离。2月苏拓夫被调任泾、旌、太县委书记,他着手发展骨干,扩充军队实力。1940年3月,苏拓夫、张伟烈同志决定从游击队调一批游击队员去新四军军部学习,江化新和黄继培(沿江游击队文书),去泾县军部教导总队学习,还调去一大批同志三支队所属的游击队队员前往学习。
1941年1月7日,皖南事变后,皖安特委宣传部长、铜繁芜中心县委书记张伟烈及军事部长王彬、3名游击队员,在日伪军下乡扫荡逮捕,繁昌县的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限入了滩涣状态。7月苏拓夫再次调到繁昌,任繁昌县敌后县委书记。苏拓夫领导组建沿江游击队,他受任于危难之际,在斗争极其尖锐、情况错综复杂的敌后,经常风餐露宿,历经艰险,为尽快恢复和创建敌后党组织及民主政权,作出很大贡献。繁昌敌后县委地区狭小,北临长江,日寇汽艇日夜在江面巡逻,南侧密布日伪据点,与县委所在地相距不到10华里,日伪军常常出动“进袭”或数路同时“奔袭”,国民党军队也不时穿插进来进行偷袭。护送突围人员渡江是县委的首要任务,“新四军渡江指挥部”指挥长曾希圣来到繁昌传达中央指示,针对国民党罪恶的枪声,他立即动员未北撤的同志,随他一道就地担负起收容突围同志的任务。事变中,白色恐怖下的繁昌县委,根据铜繁芜中心县委的部署,立即确定三项任务:(一)收容、护送皖南事变突围人员;(二)迅速恢复,发展党的基层组织、游击队等地方武装及群众抗日组织;(三)加强锄奸、保卫工作。其中把“收容、护送皖南事变突围人员”作为第一项任务,可见繁昌县委对收容、护送事变中突围的新四军人员安全过境工作,是多么的重视,也是十分正确的。当然做好这一工作无异也是十分艰巨和光荣的,苏拓夫在与敌人战斗中他右臂膀受伤致残,他带着伤痛,坚持组织皖南党政军机关转移到江北。期间苏拓夫、李铁民,坚持在保定谢便村敌后工作,白色恐怖严重的时候,他们白天就住进胡益圆家的地洞里,晚上出来工作,安排由束延海等人在此建立“收容联络站”,负责皖南事变突围出来同志的收容、转移工作,除原来建立的窑头渡口以外,还安排渔民殷兆南(党员)组织了十几条渔船以便渡江使用。
1941年8月21日新四军军部指示七师将贵池、青阳等县应划为流动区,陈毅、刘少奇致电曾希圣,在“坚持皖南工作方针”的指示中讲到:“敌后游击战争应尽量向敌区扩大(包括敌顽结合部),要求有充分流动性,南(陵)、繁(昌)、贵(池)、青(阳)等县均应划为流动区,我军均能自由穿插、回旋,不受阻碍,切忌停止、固定”。根据这一指示精神,9月,县委组织成立繁昌船舶管理处,主任亚民(江坝人),机构设小洲小龙塘,下辖龙窝、头棚、窑头、王家套4个船舶管理分所。10月苏拓夫组织成立新兵连,由胡益圆任连长,束延海为副连长,邹亚平任指导员,其主要任务是“扩军”,维护地方治安。1941年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就有166位突围出来的同志来到这里,全部集中在骆昌燮家的晒场上,苏拓夫县委书记代表县委向大家介绍当地的情况、斗争形势,给予鼓励安慰。群众把新四军战士当亲人一样,热情招待,骆家蒸的一百五六十斤糯米的团子,分给士兵们吃了,还组织安排从谢便到窑头,在每户群众家住3人过春节。可是大年初一,三山日伪军下乡扫荡,群众又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他们。正月初三、初四,分批安全的把他们送到江北根据地。有近千人同志化整为零的从此过江。还有的同志突围出来后,就坚持在这里斗争,苏拓夫、王文石隐蔽在谢便宋小平家教书,江化新在龙王庙教书,继续开展敌后工作。
四、英勇献身
1942年正月,县委书记苏拓夫在鸭棚嘴主持会议,突遭国民党五十二师“清剿”袭击。在危险时刻,他化装成农民,独自一人去给县委其他成员送信,不幸在路上与土顽汪惠泉部遭遇,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被俘。由于叛徒出卖,当场就被捆绑,在他的屁股和大腿上连刺三刀,左耳也被割掉四分之三,四分之一割下挂在耳根上,他浑身是血,令人目不忍视,随后被押往泾县监狱,后来又被抬至南陵监狱。在狱中受到敌人各种酷刑拷打,威武不屈,视死如归,严斥叛徒,勉励难友坚持斗争。但丝毫动摇不了他的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在死刑面前的坦荡胸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敌人在从他口中收获不到任何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时候。于1942年7月11日在南陵县八都何村面对敌人枪口,正气凛然,英勇就义,死后暴尸四天,后被当地一个农民草草掩埋,时年38岁。
在中共繁昌县委的艰苦努力下,全县建立的抗日群众团体主要的有:各级农民抗敌协会,会员参加担架队、瞭望哨、递步哨,为新四军运送粮食和军用物资,传递文件、架桥筑路等等;各级妇女抗敌协会,会员为战士缝补浆洗、做军鞋、募集抗日款,收集废旧钢铁(制造兵器)、动员亲属参军等等;各级青年抗敌协会,会员宣传抗日思想、张贴抗战捷报、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商民协会,会员平时筹备牲猪、白酒、糕点、日用品,赠给三支队;工人抗敌协会,会员战时抬担架、平时修桥筑路、捐钱捐物支援部队,儿童团递步哨遍及每一个村落。
正是由于有这么多县、区、乡、保四级群众抗日团体,有了如此可爱的民众支持,所以三支队将士在战场上同日寇的搏杀才越战越勇。即使是在“血战繁昌”的战役中,繁昌人民上至70多岁老奶奶、下至7、8岁的小姑娘,都冒着炮火送饭送水,慰劳战士,令战士们十分感动。三支队官兵以自己的光辉行动,赢得了繁昌人民的大力支援,无愧于“人民子弟兵”和“皖南抗日前线主力军”的光荣称号。
苏拓夫所领导开辟的沿江游击根据地之后,以红花山为中心,南北10余里、东西30余里范围的繁昌第二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又开创出来,第三块以五华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也开创出来。抗日根据地的逐渐扩大,他所播下火种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向四周逐渐展开,红遍江南。他所开创的根据地乡政权建设由敌后中心区逐渐形成,随着区乡政权的建立,为繁昌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奠定基础。为迎接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七十多年过去了,苏拓夫烈士所开创的革命事业,正欣欣向荣,人民不会忘记的,苏拓夫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1964年5月4日为了对英烈的缅怀,将英雄献身的地方建成革命教育基地,南陵县跃进村团支部与八都何民兵排将苏拓夫尸骨移眼猫儿山(跃进村)的北侧高坡上重新安葬,烈士墓前宽2米,高1.6米,后宽1米。同时将在此地牺牲的三位烈士(均系外地人)忠骨迁来合葬而成。这三位烈士分别是,李景波,出生地不详;1939年5月牺牲;陈宝林,出生地不详,1948年7月15日牺牲。(作者单位:白云中学)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