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千
日前,枞阳县退休干部许志熹综合编辑的《枞阳历史人物研究》成稿印行,并拟赠黄镇图书馆和机关学校收藏。该书增补的部分枞阳籍历史人物,成为县志的有益补充,也是一本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乡土人文教材。
全书约28万字,分“《辞海》及省、市、县(志书)有载人物”、“枞阳革命烈士英名录”等8个章节,共收录枞阳籍历史人物1331人,其中各类志书有载人物1217人,编者提名增补近当代人物114人,如著名辞赋家许孔璋、获“枞阳历史文学创作鼓励奖”的吴朝晴等。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或尽量收录增补全面,或加简短“编者注”作以补充,或作“编者语”加以点评。仅左光斗一人就综合《辞海》、《安徽近现代史辞典》等相关资料达9种,收录的革命烈士童长荣相关史料也有4处。众多点评中,以对其先生李光炯(名德膏)增补撰述最为详实,其最后评曰:“其光也,永炯于后世;其德也,永膏于民间”,可谓精炼独到。
2012年,已届91岁高龄的许志熹在完成《枞阳县二千一百年沿革大事记》一书出版后,即有心将枞阳历史人物各类传记进行综合整理,当作自己临终前对乡邦的报答。在既有资料的基础上,他忍受病痛的折磨,克服行动不便和听力障碍,奋笔耕耘。特别是去年4月中旬,他突因严重细菌感染,致使冠心病再发作。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抢救,才得以脱离危险。经过三个寒暑的艰苦求索,终于于去年底综合、增补完成,为枞阳、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史料。他在该书编辑说明中写道:成书的目的是方便当代和后代人查阅研究,并供当代和后代人再综合、再增补、再研究。
今年虚龄94岁的许志熹,祖居枞阳县官埠桥镇黄华里。1939年5月在安徽省立第二临时中学(桐城黄甲铺)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经舒无地委安排考入省立第八临中(庐江砖桥)继续读书,掩护学生运动和建党工作,受庐南工委组织委员单线领导。后因白色恐怖,组织领导撤离庐江,同年秋季断线脱党。1949年初赴解放区继续革命工作。1984年离休后,枞阳县志编委会、县政协相继聘邀他参加修志和抢救文史资料。在省、县档案馆里,他埋头阅摘资料,居家则关门筛选整理,不分双休和节假日,争分夺秒抢修史志。许志熹在《枞阳县二千一百年沿革大事记》后记中说:“把历史交还给社会,传留给后代,总比消失在脑子里强。”他将历史以文字的方式传承,报答生养他的这一片热土。还曾自费整理出版有《安庆城七百年沉浮》、《编连枷诗文集》、《嘉勉集》等,传教后世。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双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