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曾国藩先生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后,世人皆知“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究竟缘起何方?为解答心中的疑惑,2016年8月16日,桐城派Go for it团队展开了他们的溯源拜谒之行。

晨起出发,一步一阶,踏过六尺巷,队员们来到桐城实践的最后一站——文庙。作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文庙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系悠久丰厚的桐城文化的标志,饮誉海内外的“桐城派”的象征,古代寺庙建筑的经典,江淮之际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走进文庙,穿过棂星门,跨过泮桥,拜过大成殿的孔圣诸贤,队员们参观了位于文庙中的桐城市博物馆。在桐城派陈列馆中,悬于墙上周全详细的展板,工作人员娓娓道来的解说,不仅让大家了解了桐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更让大家若置身于历史文化长河中,初创时的艰辛不易,兴盛时的声势浩大,衰落时的不为所知,每一阶段似乎都历历在目,让人感触颇深。作为以文化见著于世的文都桐城,地域性的文化情结与人文崇拜自然是不可忽视的,而桐城文庙的风雨沧桑和久立于世,足以证明文化与心灵的崇高与庄严——江山依旧,文化常青。
“桐城派”,以地名命名之,然而现下的行政区划早已不同往日,旧时的桐城随历史变迁成了如今的桐城与枞阳,也就有了现下常道的“桐城出名,枞阳出人”之说。既是溯源之行,又怎能不前往名人故里,拜谒名人长眠处?

告别桐乡,队员们马不停蹄的赶往“桐城三祖”之一方苞的故里——枞阳县义津镇高升村,希望能寻到些许当初故人留下的痕迹。宽阔笔直的水泥路,新颖气派的太阳能路灯,池塘碧波荡漾,映照如画村庄,白墙红瓦,农家小院错落林立,房前屋后,红花绿树交相辉映。走进高升,秀丽的田园风光瞬间洗涤了众人疲惫的心灵。春水亭前,一池清水平如镜;望溪亭旁,小道草木绿如茵。凤九亭侧,赏墙上墨画;读书亭中,怀古镇故人……方苞故里的建设让大家看到了高升村民对桐城派文化的重视,除了墨画景墙、别致亭阁,更有介绍桂林世泽、方氏族谱、方苞文论及其代表作品的方苞生平事迹陈列馆,自然人文一脉相承,相得益彰。故人已去,但精神永存。

回首别高升,转身向阮畈。那里,是先生姚鼐的长眠之所。提及姚鼐,可谓文名满天下,文章盖古今。不拘汉、宋门户,文立欧、曾之间,力主集义理、考据、词章之长,凸显文章的“神理气味”,集桐城派散文之大成,再延“桐城派”数百年风光,成为“桐城派三祖”之一。先生之作文后人仰止,先生作人世人莫及。
怀着对老先生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阮畈村,走过水塘埂,穿过槐树荫,便见村南小竹林,竹林之左,即姚鼐之墓。与高升的盛况不同,阮畈姚鼐之墓出乎大家所料,功勋卓著的老先生的墓葬竟只是一座稍加修缮的冢,冢前一块青石碑,着实过于朴素原始,多了些有毫简陋凄清之感。而看护的当地村民,对桐城派、对老先生的了解也就止于姓名、碑文,不可不让人心情沉重、扼腕叹息。

一日的溯源拜谒之行至此结束了,但引人思考的还有很多,桐城派文化源起桐枞,名于桐城,而这枞阳境内不为人知的故人墓葬,是否只姚鼐先生一处?方苞先生是幸运的,高升的村民们怀念着他,并传承着他的文化。但其他呢,是否多年后提及桐城派文化,人们只能从书中领略文采而再也寻不到故人的踪迹,这该是怎样沉痛的一番光景?发展是必要的,如何在发展中重视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这将是一个需要所有人思考的永恒课题。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