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帆映湖影湖映帆,山浮水面水浮山

——拜读浮山篇(安徽财经大学桐城派Go for it团队)

时间:2016-08-30 08:47:21

  2016年8月17日,桐城派Go for it团队抵达了枞阳县浮山镇,前两日桐城文化精神冲击久未褪去,趁热打铁,队员们前往浮山中学。感受名校底蕴,领略灵山文韵。浮中创始人房秩五先生作为桐城派文化的代表人物,不仅精研学术,更是一手创建了浮山中学,为后世立下研学与育人并行的桐城派文化标杆。

  正门前入,银杏相伴的景观大道,通畅开阔,左有院士墙,右有一塘,一岩牛,以“俯首甘为孺子牛”寓意名之。轻移步伐,黄镇将军亲自题名的校门,颇具古典美。浮山中学以“敬业,进德,见智,健体”为校训,确立“言教,身教,勤教,善教”的教风和"求勤,求诚,求精,求真"的学风,为我国近现代的各行各业培育了诸多人才,实乃桐城派文化集散地。

  进入校园,入目便是房秩五铜像、老钟楼,随之御碑亭、孔子文化园。孔子及其弟子坐而论道,再现当年的文化饕餮盛宴,更多的是为了激励学子努力求知探索。校内树木葱茏,深处绿荫,心中能幻化出校前白荡湖湖水澄碧、波光粼粼的场景,古朴清冽,静谧幽雅,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临近后山,可见一墓,先生房秩五长眠与此。团队队长汤晔告诉大家,每年浮中都会组织学生前来凭吊献花,饮水思源,尊师重教,这不仅是浮中的精神秉承,也是桐城派文化的传承。

  桐城派文化之传承以研学育人为主旨,不仅学术专攻,还广散学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通过如此的师生情谊,潜移默化地传播着文化,大概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春去秋来,人来人往,岁月更迭,苍老了面容,却镌刻不了那颗炙热的心!桃李满天下,精神四方扬。浮渡有学堂,师生共信仰!

  经过短暂休息,队员们整装前往浮中后山,即有“中国第一文山”美誉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4A景区——浮山进行游览考察,桐城派奠基人方以智先生钟爱此处,墓葬于此。拾级而上,草木掩映间,密之先生墓前,看着“博学清操垂百世,名山胜水共千秋”的碑刻,大家一语不发,静静怀缅乱世之中一生泾渭分明的先人……

  虽称历史名山,然浮山声名显然不及黄山等,沧海遗珠隐于林野,或许正是被世人忽略,才能使得山中众多人文历史瑰宝得以最大保护,也为本次调研提供了大量史料。寺隐林间林隐寺,诗藏洞里洞藏诗。会圣佛门佛胜会,因棋说法说其因。观浮山名胜之最,当属会圣文化长廊的摩崖石刻,历朝历代,名流雅士、文人墨客,多聚于此。前有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后有明大学士何如宠、清桐城派宗师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名士,皆到此一游,留下珍稀墨宝,镌刻于石壁之上,为后人感受桐城派文化留下了古朴浓厚的氛围。

  浮中隐于山野,文化藏于内心。幸甚,浮中浮山这一脉桐城派文化得以被保存完整。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王长学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