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川浮山拜谒密之先生行
——纪念方以智诞辰406周年
殊颖.巢曼
清晨徒步四野寻,君陵默默浮山旁。
识君非是源哲籍,离奇因起《红楼梦》。
迂回辗转七载余,心坚意执为研君。
荒草丛生蔽君坟,平生遭际实堪伤!
生于未世运偏消,至今仍旧遭漠视!
有心为君除杂草,无力徒手折刺枝。
信有贵人来相助,一朝“沉石忽然浮”。
痴心女子世无双,大礼参拜明哲陵。
——殊颖《题方密之先生墓》
说到我的浮山情结,是来自于我们中国十七世纪百科全书式大学者方以智(字密之)的,而我对密之先生的仰慕之情,竟来自于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这话说来离奇,非自己亲历无法相信。此中原由且暂搁不谈。
在本篇纪念文章中,我重点描述的是,在这密之先生诞辰的406周年、在他的诞辰月农历十月、在他的诞辰日农历二十六日将要来临之际,我终于登临上了自己梦魅以求的安徽枞阳浮山了!当我望见眼前赫然耸立着高大的“浮山仙境”的石牌坊时,简直如处梦中,真是不敢相信自己历经多年艰辛的辗转,真的有缘亲临密之先生故里了!
“枞川”与“浮渡”都是密之笔下出现的对枞阳县与浮山的诗意化的称呼,也是实有其名的。枞川原是流经枞阳县城的一条河流,县治在其北岸,密之十九岁时,他写有一首《从江上入枞川,白夫子有诗为训,敬赋此以识之》——
扁舟九月返枞川,从事先生已六年。
帐下晓风吹鹿起,园中春色望龙眠……
单是第一句就令人瑕思翩翩。当年,风华初显的方密之受教于恩师白瑜多年后,悠然自在地驾着一叶扁舟,回到他的出生地枞川的在陆山庄。此山庄即现在的陆庄村(岩脚组),位于浮山西北麓。关于浮山,密之是这样为世人介绍的——
浮山距桐城九十里。而由大江入,止六十里。合明之栾庐,为其中半……拜中丞公墓,以石马、张岗夹耳,徵其中脉。愚者因言先母葬浮山,往盍观焉。乘舟而入,先尽其概……
——方以智《浮山游记》
此次浮山游,我见四处山门都与道路直通,遂想到,若游客游览浮山能有一条水路那该多好呢,密之曰:“浮山……三面临湖……湖光潋滟,凌此翡翠……”将之喻为蓬莱仙境并不为过。
若设水路通山,我们则完全可以像密之当年一样,驾着小船来到他的故里。这水路可以通往在陆山庄,先到密之的出生地参观,游赏那儿的丹丘岩、墨历岩、一掌岩,这三座均由密之亲题其名的岩洞。在陆山庄就在丹丘岩岩脚之下,据说密之幼时,尝读书于此,后人呼之“方密之读书洞”。用密之《浮山游记》中的话来描述这里的情况就是——
念先祖廷尉公构“此藏轩”,携不肖读书于崖下。忽忽桑田,墙屋颓败,今当改为报亲庵,后建祠堂,祀三世焉。丹丘、墨历、掌岩相联,樛木蔽之,今被斩伐,皆丛竹芜草矣。
可见密之在世之时,在陆山庄因遭兵乱就已残败不堪,据说农民军张献忠围村时,仅未毁“此藏轩”而已。乱世给这里带来的劫难从密之仲姑方维仪的一首诗中也可看出——
苍苍远岫障烟深,战后孤村没树林。农户流亡无处问,十年消铄不堪吟。——方维仪《浮山庄有感》
“念先祖廷尉公……携不肖读书于崖下”,这当时指密之六七岁及之前的事,幼年的方以智因常常受教于祖父,而得以“六龄知文史”。
我在浮山上望见崖边的一处“连理洞”时,得知此洞名源于在陆山庄庭院中的“枫杞连理”一景,不由得心向往焉,在陆山庄原来的模样必定是一座像《红楼梦》中大观园般美妙的庭园。密之就出生在其中的“黻佩园”。
虽然自幼居住在枞川之浮山脚下,据《方以智年谱》载,密之第一次游浮山已是十六岁,也就是一六二六年(大明王朝天启六年),他与浮山华严寺的清隐法师同游此山。小小少年能得到一代法师的赏识并一同游山玩水,实属幸运,可见密之少年老沉,囊中已收罗不少学问,胸有成竹,遂能与法师有一些共同语言。的确,在这一年他已自称为“天下狂生”也。
关于此次游山,他后来在《浮山游记》中写道——
敛处为岩,是曰晚翠……循桃花涧而上,有二石梁,长五丈,架涧上,曰仙人床。退而探其谷,东西窟穴不少,横岩若斗拱,或方或圆,皆洞。愚者十六时,与清公游,题曰密岩。今视而嗤之,幸为苔掩耳。
密之所谓的仙人床即仙人桥(穿心岩)一处,我第三次登上浮山得以来到晚翠岩,此岩外景如油画般美妙,颇似海岛雪浪岩之岩彩,令人观之不足,之后沿着一条蜿蜒的小山径来到“仙人床”,想必此间若逢春日,正值桃花盛开之时,落英浮涧,曼妙无比,故为桃花涧吧。仙人床外观不怎么起眼,内中却绝妙无匹,它像两座石桥架在桃花涧上,盘坐于桥下大石上,从两桥间隙观天,天若竖琴状,有穿心之感,自谓桥洞观天是也。此岩多洞,正如密之所言。忆起今年国庆与我先生驱车前往观光的江西黎川、南城、广昌三处船屋,是一屋多门的,与此一岩多洞颇为相似。其中黎川船屋是天地会的总据点。我一向认为这船屋的一些建筑构思是方以智首创的,其中种种细节都凝结着他大智慧。
这些年,我也写了不少与船屋有关的研红文章,我认为《红楼梦》与天地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厦门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傅小凡也认为“《红楼梦》是天地会纲领意象化的表达”。关于这个话题,再慢慢聊吧。
转回来说,虽然密之嗤其亲自命名并题刻的“密岩”二字,虽然密岩早在他生活的三四百年前就已被青苔覆盖,而我仍痴痴地岩中找寻,试图从一片苔中发现此题刻的踪迹……遂为此题诗云——
觅境已穿心,寻君到浮来。数回勤登攀,为遇君题刻。
双虹跨断崖,岩前已忘机。何处见密岩,早被苔痕掩。
心怅无已已,四壁观藓迹。可知慕君人,赏君字为幸。
循踪坐岩前,沉思少年游。意气始风发,禅机已初露。
年仅十六岁的密之与大法师同游,似乎暗示了他自己后来成为法师的运命,而当时不自觉。在我的心目中,方以智的分身之一正如《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般,而这浮山与《红楼梦》中的“大荒山”以及“离恨天上,灌愁海中”的“放春山”相似,那“青梗峰”、“遣香洞”与浮山三十六岩、七十二洞更如同出自一辙。浮山,正是红著中“太虚幻境”的原型。权当作一说,供诸位慧眼识真。
所以喻浮山为“大荒山”之缘故,自然因为方以智正是那位借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自嘲为“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青梗峰下的弃石。然而这块弃石并非真正的“无材补天”,而是“身逢末世运偏消”。以密之之才,他是一位“通众家之意,以见王者之化,无所不冠者……”的精通百家知识,又高于百家之名士,当之无愧的大学者,兼入崇祯时期大明正统皇朝参政数年,无论任翰林院简讨还是皇子讲师,都游刃有余。入内阁为相,份属应当。然而自崇祯帝殡天之后,大明国统几已败绝,因“看破三春景不长”,认定南明政权苟延残喘未为得久,为不误国,是故不得已十召拒相位,屡番坚辞永历帝邀他入内阁参政之恳请。这才是“无材补天”之真义。
于是乎,在密之晚年驻锡的青原山七祖道场,有官方榜文中曰:“向有墨历、木立、药地大师舍宰相身登坛说法……”这墨历、木立与药地合为一人,都是方以智的自号。我不完全统计了一下,他一生的号、化名、自称等竟多达49个,世人对他的称呼也约有20个,这在古人中极为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秉持“天下藏于密”的方以智,二十四岁因桐城民变时就受教于恩师之名言,学会了“逢人思变姓,教我善藏名”,可见他善隐且隐之深,并非因为后来的文字狱,而是年青时就能够娴熟地运用了。
至于喻浮山为“放春山”,则为密之化身为宝玉时,在梦中所经历的一切都可照应到他人间的经历。《红楼梦》第五回是非常重要的一回,诸钗运命或结局都通过这一回中的配画、判诗与判词揭示出来了。而我认为,诸钗虽为不同女子,可是在她们的经历中其实都能够照见密之一生之亲历,密之将自己分身无数投射到红著名色人物之中,此为一大奇事,还需大家深入了解他生平之后慢慢对照着看,将会发现此中奥妙无穷,堪称文学创作之一大经典范例。
单是一僧一道一宝玉,就可解释为儒释道合一,三教汇通。这正是密之深受其外祖父“三一居士”吴观我先生思想影响的结晶,他精通“三教归易”之哲境,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因而能够熟练地运用于《红楼梦》的创作之中,成功地将深奥的哲学概念化作生动的小说语言来影响世人,令世人喜阅之矣。在红著中,黛玉来到的正是外祖父家,而对于她父亲而言,则是托孤丈门,这又涉及到以智出家后跟随的法师觉浪道盛……凡此种种小说情节中,都含有微妙的作者家世背景与学术教化的深意在内。欲集古今之大成,炮成一炉的方密之先生,其哲学思想虽深奥晦涩,然参以《红楼梦》一书融汇理解,大家将会萌生无穷兴趣,惊叹其旷世之才的。
在浮山的滴珠岩前,如钻形独立着的方石前有方以智题刻的“吴观我先生指天处”,字迹清秀怡然,是以智的书法风格之一。久久立于石前凝视一笔一划,继而仰观天际,仿佛真的能够感受到当年幼年的密之侍立于外祖父身旁,亲见老人家指天长叹,发表一通观天之高论呢。
只恨青苔已跃跃欲遮此石刻,不由得在心中呼吁:谁来拯救浮山的名士石刻?如此精妙的题刻当千秋万世永存焉。
这日适值农历十月十五日,滴珠岩旁的金谷岩,金谷禅寺中隆重举办传灯法会,我本有意参与旁观,然而一早从方以智墓地黯然神伤地回来,感叹杂草乱枝丛生,已多年无人祭扫……又在方氏一门三代(方大镇、方孔炤、方以智)最喜爱的海岛雪浪岩流连忘返,品赏方以智亲刻的“行窝”,又沿山路一径向东,到了晌午时分才来到金谷禅寺,故而错过了法会盛况,心中有些怅然。然而,当我举目望着云炷香烟缭绕尚在岩前弥漫之态,此时人潮已散,身边一片静寂,倒令自己入得一种空灵之境……遥想当年,吴观我先生兴复浮山一寺五岩,居功至伟,当为后世人深深缅怀。
密之在他的《浮山游记》中是如此凭悼赞美外祖父与描述金谷岩及滴珠岩的——
走拜太史公(吴观我)之墓。父母未生前,下泪儿孙不识处,传真“三一老人”与山俱高,岂论世俗计哉! 其上为金谷岩,岩最广,可建五丈之旗,今为一殿两庑于其中,奉丈六金身。万历辛亥,董事有记,是愚者之生岁也。出翼,仰之彤嶂,如幔长阽。尽处两幔缝开,涧水冲出,小桥跨之。沿涧而入,为滴珠岩。岩如赢旋盘空回楼。楼顶有口,瀑从中下,万斛珠飞,直似雁宕龙湫。而小耳出岩,垂沫约略。过崄,复有隐洞,可以环坐。冬雨雪时,金谷岩檐悬冰百尺,诚奇观也。方石塞其洞口,愚者题曰:“吴观我先生指天处”。无忝曰:“司马子长以外孙传杜林漆经,各随其缘,岂不信乎!”
此两岩在密之笔下真是美仑美奂,形容到了极致。
静静盘坐于岩洞中,“洗心处”石刻下方,独自仰观此“天河坠玉”,顿觉真有洗心之效,身心清朗明净之至。不由得吟诵起密之的《行香子 三叠泉玉川门》词,虽然此词写的是庐山一景,然而比喻这里也颇为恰当。密之的词是我素来最为欣赏的名士词作,精通乐律与绘画的他将词写得有声色味韵俱佳,令人如入画境——
划碎虚空。堕落珠宫。漫夸张、鬼斧神工。半间茅屋,八面玲珑。有一条溪,千丈石,万株松。
急雨斜风。电卷雷轰。是谁来、掷杖成龙。千年古意,分付诗翁。在两崖间,三弄外,一声中。
密之将浮山的岩洞与灵隐之境相比,谓“浮山之洞……略似灵隐飞来而深厚百倍。”可见他对浮山岩洞的钟爱。的确如此,我也深深地被这千形百态、各具特色的岩洞吸引了。尤其是海岛雪浪岩,整座岩的外形如涛天大浪般翻卷而来,贴壁如在浪间攀行,别有一番冒险的意味。此处虽无大海,却令人如见天空海阔,方家一门三代钟情此岩,也不知曾在岩憩栖间,萌生出多少精妙的哲思来。密之在《浮山游记》中描述道——
……谷之穷处为海岛岩,穴纹凹凸如漩浪,故以名之。诣此必经撒手岩,岩檐有瀑下注,人行瀑内,如复道廊;不可视,下视则坠矣。其中为野同岩,天启甲子党祸作,先祖巫得“同人于野”,故题志于此。又刻“行窝”两字,先父梦康节来,欲祀诸洞,令不肖智书之。屈指二十五年间事。嗟乎!尽大地皆行窝也。
“雪浪”二字不知从何处得来,密之仅称为“海岛岩”,在他心中意中,此岩既以海岛命名,已涵括雪浪之意,无需赘尔。经过“撒手岩”,很容易令人联想起密之为僧之命运,而终他一世,儒家思想始终未曾脱离,叹问悬崖撒手,曾有之乎?密之祖父方大镇按卜之示,及时隐退于野,从此远离官场,逍遥乡间山中,自得其乐,题刻“野同岩”三字于岩壁之上,密之有《野同岩步先人韵》一诗曰:
巨灵轻撒手,沉石忽然浮。洒地苔千点,掀天墨一沤。钵应收滴乳,斧复造神楼。穿碎蓬莱骨,何妨纸上留。
这位先人指的就是他的祖父廷尉公方大镇。公又题“止泓”于岩洞之中,岩中湿雾漫蒸,二字几为苔没,望救之,救之!方父孔炤因梦宋朝理学家邵雍种松于岩前,命密之书刻于此岩上,“行窝”二字正处岩上“浪窝”之间,字体温婉敦厚,被重新描摹上漆过,旧字如新。
“行窝”典故出自《宋史·列传·邵雍》: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邵雍自号为安乐先生,他才德兼备,待人至诚。因此远近驰名,所到之处,士大夫争相请他留宿,因此就有人把他留宿过的地方,称为他的行窝 。这个意思就如同皇帝外出留宿的临时宫殿称作行宫、行在,大臣在外留宿的地方称为行馆一般。
密之自叹命运叵测,将其升华为“尽大地皆行窝”,真是令人回味无穷,言下之意,自己是天地之子,何处不可为家呢?若人生坎坷,“直认他乡是故乡”也罢……思及此,心中有泪如雨,再度为密之半生颠沛流离而泣……忆及这七年又整整两个月的对方以智的艰辛的自研历程,我每每为他生平坎坷离奇的遭际唏嘘感叹、泪下如霜……
忆及密之在游记中提到:“野同海岛之瀑,亦当于此雨后赏之”、“冬雨雪时,金谷岩檐悬冰百尺,诚奇观也!”原本暗自庆幸来浮山数日,恰值天晴日暖,登山便捷的我,不由得对雨雪之中的浮山向往了起来,若有缘再来,定然不负一场雨中浮山行,甚至克服困难雪中行……去与那悬冰奇瀑相约,静立清净天地之间,尽涤灵魂尘埃。
从“朱洪武炮台”俯瞰会圣岩,在这立冬时节,会圣寺前一株相传生长了八百年的参天银杏飘下片片金黄树叶,落满寺瓦寺檐,如同为整座寺院笼上了一层金光。在诸多题写会圣岩的诗篇中,我最喜欢的当然是密之的这一首,诗中有——
放声惊裂千岩骨,洒墨消归一斧风。
最爱晓钟能宛转,迥然不与世间同。
——方以智《会圣岩次戴无忝韵》
仅仅这几句,就能将他胸怀天下的凌云之志、豪情洒脱、遗世独立之风采展现无遗,真是当铭于会圣岩上,供游人品赏,以资永葆纪念。
第三天午时,我辗转登上了浮山天池之巅,这天池是我见到的最奇一景,池水仅一勺之状,观密之在游记中描述此地曰——
无忝曰:“闻有天池,何不一亲酌焉?”乃备炉炭、茶具往。须上绕云梯,梯凿石壁,容趾而上,凡四折,游者难之。愚者曰:“武夷不笋,太华千尺幢,挽锁若波,有载此朽骨腐肉者在,不是担水者上下行歌,何必啮膝而狙伏乎?”上有石骨,坡陀半里许,有池,生蒲若沙筷,盛夏不涸,汲以烹所制茶,随游分酌,与雷泉无辨。
可见当时的池水还能为烹茶之用,袅袅茶香自明末清初的浮山之巅飘来,我只有在梦中与密之先生同品罢……时值艳阳高照之午间,困意朦胧,醉此与隔世知音共啜之茗,遂提笔作诗云——
展卷痴阅天池畔,弱水三千仅一勺。
漫言池小水亦少,痴人只取一瓢饮。
炽日之中自怡然,大旱相逢水不干。
游人笑问池何处?心净处处生莲花。
盘坐在池畔巨石上,翻阅密之交代弟子辑成的《浮山志》,志中收集有密之所作与浮山相关的诗文共15篇,晚年的他投入反清复明事业,建天地会前身根据地于江西,蒲团到处是行窝,在不仕残明之中却做了比出仕更加轰轰烈烈、机密覆清的大事业。虽然身不由己,心却早已魂归故里,也在乡里学者亲友的合族约请下,同意担任浮山华严寺第十六代住持了,决定回归终老于浮山……然而,却因粤难作而无缘返乡。密之离世后,肉身葬在了浮山白沙岭,发爪安放在了华严寺塔中……生于浮山,葬于浮山,完成了他一生中的大圆满。
曾是浮山一片石,修得通灵博学志。
历劫种种红尘悲,满腔忠魂为复明。
生就无材补天身,终为冷月葬英魂。
自嘲无能不肖者,古今天下为第一……
来到浮山的次日清晨,我即按着村民的指引四处寻找方以智墓,错登了几条坡道,及至见到公路边的墓地指示牌,又见到了“党员示范路”,指示牌,一见即知此以方氏品节喻矣,心中感叹曰:共产党员,当似密之先生天日可表之忠节也。
由于多走了一小段水泥路,没有依照一位村民说的,直接从水泥路走入泥土路中就到了的指引,结果在山中一阵好转,直到再次问路,才得以分草拂枝来到密之墓前。只见乱草枯枝遍阶,墓地一片荒凉,不由得悲从中生。且杂枝欲掩“方密之先生之墓”的墓碑,遂伸手去拨杂枝,谁知枝带棘刺,扎得手指生疼,心中誓为密之清障,以供游人瞻仰,表达多年景仰敬慕之情,于是一番凭悼之后拜别而去。
隔日早,恰遇浮山管理处一位负责人,相约次日同往密之墓清理杂草乱枝。到了向晚时分,我自浮山下来,即往超市买了工具剪、一次性手套、湿巾等物什。到了次日夜间即醒,沉思着得像宝玉祭晴雯一样略备薄礼才好,由《芙蓉女儿诔》的诔文可知,宝玉实为自祭也,其间阐明之远志之遭遇与密之无出二致。想必“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亦为密之所喜,惜限于时地,市集中连装饰的假花与飘带都没有出售。唯沁芳之泉可以滴珠洞之飞瀑代之……
至清晨又醒,等不及约定的时间,想到管理处种种事务繁忙,不如自己先往密之墓地清理一二,如此甚好。这样想着,一路坐着工具车来到墓地附近,为以示诚意,独自步行了一里地,直上墓阶,敬拜后,在墓碑前剪除刺枝,乱枝应声而落,杂草纷纷伏地……心中郁结渐渐得释,思及密之著红之沉冤未白,还他清誉定在不久之将来哉。经过一小时左右的独自清理,密之墓碑、坟旁及方夫人墓得以颇为清新整致,九时许,更得浮山管理处三位工作人员尽力相帮,连墓阶上下、纪念碑侧、两坟侧都更加清净、一目了然了,心中实在感激不尽!见他们对密之先生的虔诚礼敬不在我之下,心中又感动之至!
此次在浮山上见到了雪白的油茶花,红枫,还有香橼树……密之在游记中提到“还,坐香橼树下”,并在树下与友人弟子畅谈他“生平游诸名山”,对名山们逐一评点。佛手是香橼的一个变种,也称为五指香橼,佛手是香橼,而香橼不一定是佛手。我们知道,无论是香橼还是佛手,这在《红楼梦》中都频频提到,并且此物在原著创作中具有伏延千里之神奇功效……
最后,当我们再次回到清烟缭绕的金谷岩,在这里,留下了一个动人的传说,也是史实——密之的母亲吴令仪与金谷禅寺的缘份,始于她梦见一条毒龙盘踞窗前继而飞入怀中而诞密之。她越想越觉得离奇,不由得忧心忡忡,祈愿佛祖护佑儿子一生平安而从此终身礼佛斋戒。在方以智笔下,“毒龙”一词频频出现,证实了其母梦毒龙而生他的经历,具体分析在我六年前所写的《毒龙之梦搅华藏——纪念方以智逝世339周年》一文中。2009年8月26日,我因研究《红楼梦》间接得知方以智在明末历史上曾经的存在,于是写下了第一篇有关他的博文《士高一尺 道高一丈——小悟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接着辗转思悟了近一个月,方才确认了他与红著创作的直接联系。2009年9月21日,我大胆推断方大密之先生正是红著的原创者。
在下自研《红楼梦》已整整十年,前三年悟密之的生死盟友、即与他并称“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名襄)为红著真正作者,继而因其认识方以智,惊为天人,认为他始创了《红楼梦》许多回散稿,实为《石头记》唯一的始创者,曹雪芹之“曹”则为密之皈依的禅宗曹洞宗,后来他与冒辟疆合作,使得《红楼梦》前八十回得以完整……
七年多来,我共撰写了九十多篇与方以智紧密相关的研红博文,随着研究的深入,不由不令人惊叹方以智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他的精神硕果与学术成就是永恒的,是非常值得我们探寻与学习的。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他与《红楼梦》创作没有关联,依然不失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文字学家……百科全书式的罕见的超级学者。换而言之,如果真的是他原创了《红楼梦》,那么《红楼梦》也只是他毕生心血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一位能够创作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巨著的名家学者,绝非一生仅一部著作就能倾其才华之所有,他一定是著作等身的,这是我始终坚信的。而《红楼梦》作为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作,难道不是百科全书式的作者才能写出来的吗?
若诸位不嫌在下啰嗦,希望以后有机会跟大家详细分享我所领悟的方以智与《红楼梦》及天地会的关系,谢谢。
颖定稿于丙申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即方以智诞辰日前一日(2016.11.24)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双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