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群
查唐以前的典籍史书,不见“磨(摩)旗”之词。宋时出现了“磨(摩)旗”一词,如宋人赵与宸《辛巳泣蕲录》:“称有急脚于东门磨旗为号”;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先一人空手出马,谓之引马,次一人磨旗出马,谓之开道旗。”元明时期,“磨(摩)旗”一词已广泛使用,如元人关汉卿《窦娥冤》三折:“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追韩信》四折:“臣教樊哙去山尖顶上磨旗作军中眼目,看阵势调遣军人”;郑光祖《倩女离魂》三折:“并不闻琴边续断弦,倒做了山间滚磨旗”;脱脱和阿鲁图等主持修撰的《宋史》卷四七六《李全传》:“(杨)安儿妹四娘子,狡悍善骑射,刘全收溃卒,奉而统之,称曰姑姑,众尚万余。掠食至磨旗山(在山东莒县境内,金贞祐三年(1215年),红袄军领袖李全和杨妙真会师于此),(李)全以其众附,杨氏通焉,遂嫁之”。明人施耐庵《水浒传》60回:“却叫柴进、吕方、郭盛权摄中军;宋江、吴用、公孙胜带领陈达磨旗。”77回:“身边一将指道:‘山顶上那面黄旗正在那里磨动’”96回:“南阵里黄旗磨动,门旗开处,两骑马出阵。”140回:“望见山顶一面红旗,在那里磨动。”因“磨”通“摩”(辞海“摩”或“磨”字条述:“摩灭”通“磨灭”;在山崖石壁上镌刻文字叫“摩崖”,亦称“磨崖”;“磨砺”也作“摩砺”等等),故“磨旗”也常写作“摩旗”。如《西游记》二本六出:“一个摩着大旗,他坐着吃堂食,我立着看筵席。”
综合诸例,可知“磨(摩)旗”当是“挥旗”之义。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均作如此解释。然而,在后来的地方文献中又出现了“募旗”、“幕旗”、“墓旗”之词,并冠以时人想象的新意,而释以撰者臆想的见解,但不符合汉语组词规则(律),更无出处。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