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巨龙(本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请勿转载。如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钱如京、左光先、方以智、姚鼐、张廷玉、张廷璐、陈澹然……哪一个不是熠熠生辉、彪炳史册的大儒?令人震撼和意想不到的是,几百年间这些大儒竟然都为同一个氏族——枞阳县鹞石周氏撰文,或为宗谱作序,或为人物传记。
枞阳县鹞石周氏于金辽肆祸、宋高南渡时,为避兵乱,由宜兴迁来,簪缨继世,名公辈出。这些大儒为鹞石周氏所撰的文章,不见于公开出版物,网络上亦无法觅到,笔者偶尔读到一本残破的光绪年间出版的《鹞石周氏支谱•卷一》和前几年重修的《鹞石周氏宗谱•卷一》,才有幸得见。因为收录在宗谱中,能够拜读的自然没有几个人,而且,文言文、无句读、频用典、繁体字甚至篆体字,又造成了很大的阅读障碍。因此,几百年来,这些文章几乎是被束之高阁。其所呈现的优美练达的文笔,所披露的鲜为人知的史实,所展示的观照社会的灼见,所褒扬的至情至性的人事,令笔者击节赞叹,顿生考古者之于新文物的首次出土、哥伦布之于新大陆的首次发现之惊喜。不过,限于学识,有些地方亦有难解之惑。正因为如此,笔者决意费神聚力将这些难得一见、甚至有可能失传的大家之作注释翻译出来,眼下则是努力将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作者与鹞石周氏背后的动人故事,整理撰述,以飨读者。
一、钱如京:以名尊师颂篁田美美
钱如京(?—1541),字公溥,今枞阳县汤沟镇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曾任户部尚书、刑部尚书。为官严于律已,三省吾身,睿智果断,宽怀为本。死后朝廷加封其为太子少保,并赐国祭国葬。
关于钱如京,最为动人、流传最广的是他的名字的故事!1998年版《枞阳县志》载:钱如京少年拜周京为师,常说:“生平得如先生足矣!”,因名“如京”。那么,周京又是何方神圣,让钱尚书少时如此仰慕,一辈子以名尊之?周京,字大观,枞阳县周潭镇人,弘治贡生,具体何年不确,晚年自号篁鹤先生、篁田先生,著有《丛林》、《从篁》、《日游》诗稿,可惜皆毁于战火。有资料显示,周京生卒年为1466—1533年,尚待考证,但《枞阳县志》记其生卒年为1488—1505年,周京只活了17岁?果真如此,又哪来县志所说的“晚年”?这一记载显然是讹错的。《桐城耆旧传》作者马基昶说,周京“是个老儒生,建造宗祠,制定家规,在乡村教授学生,而钱如京甚至要终身效法他。周先生原本有他过人的地方,就是从钱如京的所作所为中也可以知道啊!”看来,周京真的不得了!不过即便如马其昶如此渲染,我们对周京仍然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别急,钱如京自己为我们解惑释疑了。那本残破的光绪年间版的《鹞石周氏支谱•卷一》收录了钱如京专为周京所作的一篇美赋——《篁田行》。这是钱如京当尚书后所作,但他仍然严执弟子礼,署名为“门生钱如京尚书”。在赋前小引的开头又直称周京为“予师”。顺便说一句,署名加官职及科举功名是旧时通行的做法,以示对文章负责,并非有意显摆或以势压人。“小引”交待了作赋的缘由:“予师篁田先生致政家居”,致政即致仕,辞官回家,“乃率宗人建祠堂,置义田,将以敦本而教俗也。”带领宗族子弟建起鹞石周氏的首座祠堂,并大力置办义田救苦济困,开馆授徒,使族中子弟不忘耕读,使民风淳朴,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于是,钱如京尽管“卧病京邸”,但“闻之,有感,作篁田行以美之。”开篇即颂“篁田美美”,形容周京是“精灵幻出人中英,体不胜衣号鹤癯”,清瘦却象仙鹤那样矍铄而有风骨。“万端锦绣胸中横”,满肚子锦绣文章,“少年曾伴青矜游,便有识者头峥嵘”,青矜,周代学子的衣服,这里指贤士、读书人,周京年少时伴随贤者读书游学,人们一旦见识了他的言行,便夸他头角峥嵘,才华非凡。“流水高山调本绝,穷经兀兀稽鹏程。”周京的学识风范本来就象高山流水那样令人仰止,但他仍然辛勤苦读经史子集,以至耽误了求取更大的功名。“晚膺命服甘委吏,不与世俗争输赢。”命服,古代官员按其官衔等级所穿着的礼服。后来,周京穿上了朝廷的命服,不顾世俗菲薄,甘心委身于一个小吏的差事。“朝通籍暮解组归,傍林泉、寻旧盟、坐阅云。”通籍,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后称做官为“通籍”。解组,组:印绶。解下印绶,谓辞去官职。周京很快又辞官归乡,与一班老友寄情山野林泉,坐看云卷云舒,何其旷达而有情调!但不止这些,“手编世系犹未足,宗祠更向田边营”,与人一道编修族谱,仍觉不满足,又率宗人首建鹞石周氏宗祠。在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族人建祠祭祀,同样极其重要,可以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贤,追远睦族,既利家族,又益国家。钱如京赞叹:“百年义事一朝举,俎豆雍雍孰与京。”俎豆,祭祀、宴客用的器具,这里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雍雍,和乐。能够完成这样的义事,让族人和乐祭祀,还有谁可以与周京相比呢?钱如京又进一步评论与颂扬:“君不见欧公谱苏公谍,传之千载有余荣?又不见于家门范家田,积善滚滚生公卿?”欧公谱,指欧阳修主修的族谱,苏公谍,指苏轼主修的族谱,二人所修谱谍成为千百年来众多家族谱谍的范本。于家门,于家,指西汉东海人于公,曾官廷尉,执法公平。其闾门坏,地方父老共同为他重修,他让修得高大些,能容驷马车盖出入,并说:“我治狱多阴德,子孙必有发达的。”后来,其子于定国官至丞相,孙于永官至御史大夫。范家田,范家,指范仲淹,他一生行善积德,教子有方。后来他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买义田,分给贫穷无田地的乡民耕作。四个儿子都德才兼备,当了宰相和大官。钱如京称周京之修谱谍堪比欧阳修苏轼所修谱谍,能够永久传世;周京之建宗祠置义田能够象于家范家那样积善余庆,荫疪子孙。后来,周京一族确如钱如京所祝福的那样,代不乏贤良,周京的孙女嫁给了左出颖,养育了铁骨御史左光斗、柱史左光先等九弟兄,周京的曾孙周日耀死后多年于乾隆四十二年奉旨崇祠于忠孝祠。
赋中,钱如京还将自己摆了进去,“愧我尝程门立雪,相期重道不重名,而今却被虚名牵,宗祧未讲徒面頳”,宗,宗庙。祧,远祖之庙。宗祧,引申指家族世系,继承先代精神。钱如京自惭地说,与先生周京相比,自己对于敬宗尊祖、光大先业的事情没有做好,只得羞红了一张老脸。
《篁田行》很短,加上前面的小引,不足330字,钱如京却饱含深情地以行云流水、雅致精隽、韵律优美、意蕴深厚的笔调,为我们描摹了一位才智卓越、洒脱弃俗、仗义行善、风格高标的鹞石周氏一代名儒形象。周京者,篁鹤篁田也。篁者,高洁也;鹤者,飘逸也;田者,敦实也。这样的“篁鹤”名儒,难怪钱如京要一辈子仿而效之了。
二、左光先:泪透纸墨以传记周义士
左光先(1580—1659),左光斗七弟,字述之,一字罗生,号三山。今横埠镇人。天启四年(1624)举人,崇祯元年(1628)任福建建宁令,有政声,后又官浙江巡按监察御史,故又称柱史。南明亡后,隐居乡里,著有《左侍御公集》。
经历了家国重大变故的左光先晚年“泪盈盈透纸墨矣”撰写了《明义士磐石周公传》,磐石公即周日耀。“与余同庚,生万历庚辰(1580年)七月二十八,卒于崇祯甲申(1644年)五月十四”。“磐石兄者,桐旧名士篁鹤公之曾孙。”篁鹤公即周京,尚书钱如京因仰慕其德才而名“如京”。左光先对磐石不称公而称兄,盖因二人系表兄弟,左光先的母夫人即为周京的孙女、周磐石的姑姑。但左光先为周磐石作传,不仅仅是因为二人的特殊关系,最为重要的是因为周磐石义薄云天!周磐石八岁称孤,后依母归外祖父,年仅成童又负忧虑而亡的母亲骸骨千里而归,其行为何其难得!左光先母亲疼爱有加,左光先说:“余胞兄弟九,得兄而十。”周磐石“性抗爽”,“囊无余钱,日以周急济难为生活。”,“煦濡颇似老妪”对人,就象慈祥的老奶奶那样温和惠爱,而“遇大不平,则冠发冲裂……赴冤之勇决常过负冤者意”,遇到不平的事,其为冤昭雪的意志勇气竟然超过了当事人!这是怎样的一个急公好义之士啊?!左光先举了几例,其中明季奇人周岐(字农父)“以幼孤,困于族孽,茕茕不保,兄奋力翼之,厝危为安。且为综家业、儆课读。”见孤儿周岐被族孽欺负,周磐石果断地予以解救,并为周岐聚合家业,延师攻读,遂使“学成誉立”。周岐在悼念周磐石的文章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岐少孤,孽人争下,石先生力翼得免。”
左光斗、左光先兄弟长年在外为官,左光斗“以定省属兄”,“属”通“嘱”,左光斗将对自己的父母晨昏定省、照料日常的事情托付给周磐石,周磐石“晨昏罔懈,两白发亦不能晨昏离。”左光先和他的弟弟的家事,也由周磐石一并关照了。这种事情看起来不大,但受人之托,当忠人之事,如此的一诺千金、一诺到底,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于是,左光先说,他和他的弟弟“两人之心碎矣。”更感人的还在后面,左光斗因弹劾忠贤等三十二斩罪,而受到迫害。此时,一些人对左家避之唯恐不及,而周磐石却站了出来,在得知左光斗即将被捕入狱的消息后,他慷慨激昂地说:“昔皇甫规耻不与党,此正藉报知已之日,安敢望门投止乎?”这里有两个典故,“皇甫规耻不与党”说的是东汉末兴起党锢之禁,天下许多名贤皆遭牵连,名将皇甫规一向以西州豪杰自许,如今天下英雄都入狱中而他独在狱外,他以没有与这些名贤结党为耻,上书朝廷称自己是他们的党附,请求与他们一起坐牢!“望门投止”说的是东汉张俭受迫害而逃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在窘迫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周磐石说,皇甫规以没有与贤士结党为耻,我也这样,现在正是报左光斗知已之恩的时候,情愿和左光斗一起坐牢,怎敢随便找个地方存身避祸呢?这番话掷地有声,其大义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后来,周磐石化妆赤脚找到押送左光斗的囚车,在还未接到皇帝定罪诏书的时候,对那些差狱“计将剪之”,“逆珰”即为首的宦官以同罪连坐相威胁,“兄不惧也!”左光斗拦阻,周磐石方才作罢。左光斗“自分完节,以张千载属兄。”“完节”,保持节操。“张千载”的故事说的是,文天祥发达时,好友张千载刻意避让,不愿沾光,而当文天祥兵败被囚后,张千载寓囚所近侧,三年供送饮食无缺。期间还冒险将文天祥在狱中写的诗文传带出来。文天祥被杀的当天,张千载冒着杀头的危险将文天祥的尸骨偷藏在木椟中带回,付其家安葬。周磐石同样冒着杀头危险“不幸蹈千载故事。”多方扶櫬即扶着左光斗的棺材送回故里。
周磐石最终以大忠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尽管这忠看起来很有些“愚”的意味。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崇祯帝上吊自尽,“穷乡闻之,乃在五月初五日,(磐石)仰天一恸……邻族曲慰,弗听,绝粒九日,允血数升而卒。”为崇祯帝殉身了。乾隆四十二年,周磐石在去世后133年,被乾隆皇帝下旨崇祀于忠义祠。
左光先为我们记录了一位忠义过天的义士形象,特别是周磐石在左光斗案中的慷慨激越的话语和甘冒杀头危险扶棺而归的行为,更是令人荡气回肠,相对于我们过去所见的资料,也很有孤本的价值。读《明义士磐石周公传》,笔者同左光先一样的“抆泪”,一样的感慨:“吾不难兄之阴阳扶掖生死去来,而难于得兄之肺肠于古今人之不一二!”什么是“义”?“义”就是在路见不平时的拔刀相助,而不是明哲保身的装傻;“义”就是在遭遇贫弱时的热心周济,而不是麻木不仁的冷漠;“义”就是在参与其中可能祸及自己时的挺身担当,而不是贪生怕死的避让!
三、方以智:浴其春风为鹞石周氏作谱序
方以智(1611—1671),明末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其宁就死不降清的气节更为后世传颂。
方以智与鹞石周氏交往,及至晚年作《鹞石周氏续修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周岐(字农父)惺惺相惜,周岐“以博雅好奇闻四方”,后来成为明季奇人。方以智至少两次记述与周岐少年相识之事,足见他们的相识对他的影响之大。《博依集》卷八《初识农父•序》:“已丑学于雾泽轩,从六叔(方文,小方以智1岁)闻农父言行,素心慕之,未尝得遇,一日,六叔置酒,一见如相识,各以诗为赠。”方以智在《鹞石周氏续修序》中又说:“自少与吾农父研席,浴其春风,(农父)早服老子温谦之道。”相识之后,两位少年便“与方尔止(方文)、密之(方以智)、饮光(钱澄之)、子远(吴道凝,方以智舅氏)、孙克咸(孙临,方以智妹夫)数辈友善。”成立“泽社”,此后二人终生相交相应。周岐不仅与方以智往来,还曾经跟随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炤征剿张献忠部,以其智谋助方孔炤建功。“方中丞公抚郢,公(周岐)实左右之,八战八捷,每算必中,中丞公尝称之曰:王佐才。”(《周文贞公传》)方中丞,即方孔炤,崇祯七年(1634年)后,因反对魏忠贤被罢官的方孔炤复职,升任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故又称“中丞”。刚到任,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已率军由郧阳渡河,方孔炤所部只有万人,周岐随军参谋,“每算必中”,方孔炤取得了八战八捷的大胜,因此赞周岐有“王佐之才”,即辅佐帝王创业治国的才能。
方以智在《鹞石周氏续修序》中,提到了鹞石周氏的由来,“孔嘉兄弟当宋南渡,以常州(宜兴)密迩京都……而迁,遂居杨都湖上”,杨都湖即今枫沙湖、陈瑶湖。“作谱者省元仕龙公也。”周仕龙为周孔嘉儿子,周孔嘉因帮助同迁的其他三位兄弟安家,卒于青阳平田,真正迁居鹞石山下、杨都湖上的第一人为周仕龙。“嘉靖庚寅篁田京复修,以龙公为始祖,仿朱子断自茶院之例也。”篁田京,即钱如今的先生周京,周京自号篁田。周京在复修宗谱时将周仕龙称作鹞石周氏始祖,是仿效了朱熹的做法。朱熹在修婺源朱氏家谱时,将迁入茶院的朱姓第一人称为婺源朱氏始祖。
方以智盛赞鹞石周氏“以孝弟姻眭为本,诵读耕稼为业,义种学耨沃其礼远之田。”又说,鹞石周氏“数百年间人地蔚荟,诗书醞藉,皆善闇(闭门,意指自行修炼)修节义之行,为一方景表。”
方以智在谱序中又提到其他几个重要人物,“篁田公当时最称博雅,其曾孙则磐石公也。左忠毅聓于其外舅启吾公,启吾公者,农父尊人好。又最喜与石公以道相砥。”磐石公,即周日耀,有名的义士,系左光斗舅舅的儿子,左光斗被害后,他冒险将左光斗收敛,扶棺归乡安葬。就今天而言,方以智最句话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左忠毅聓于其外舅启吾公”,“聓”古同“婿”,“外舅”不能照字面理解成舅舅,《尔雅释亲》载: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因此,旧时“外舅”即岳父,岳父叫女婿则为“甥”,换句话,“甥”不仅指外甥,也指女婿。“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许多译文甚至语文教案都把方涂山(方文)理解成左光斗的外甥,这是望文生义了。史载,崇祯三年(1630年),方文时年19岁,与恩师左光斗的长女完婚。左氏育两女一子,其子17岁时卒。顺治十三年三月,妻左氏中风暴卒后,左氏兄弟开始发难,殴死方文尚有五个月身孕的妾金鸳,遣出另一妾鹤胎。事实印证了方文之为“左光甥也”非为外甥而为女婿。回到方以智所说的左光斗,方以智所透露的是左光斗曾娶启吾公的女儿,左光斗系周岐的姐夫,只不过周岐很小,左光斗被迫害致死时周岐也只有15岁左右。左光斗墓北侧有夫人墓,一冢三碑,中为周夫人,左为戴夫人,右碑文模糊,仅存“宜人”二字。按照墓碑排列顺序,可知周夫人是娶了戴夫人之后娶的。大家过去只知道左光斗娶戴氏,不知有周氏,且将这里的“周夫人”妄解成其母,左光斗的母亲确姓周,系周磐石的姑姑,但左光斗的墓在今桐城吕亭镇,其母亲的墓在今枞阳钱铺乡。方以智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左光斗曾娶周家姑娘为妻,这“周夫人”墓也印证了方以智所言。
方以智对磐石公施以浓墨,启吾公“竟以直婴珰祸,而磐石遂行廉范魏邵之行。”婴同缨,缠绕、系牵,珰,汉代宦官帽子上的装饰物,借指宦官。启吾公受宦官迫害下狱了。廉范,廉颇后人。东汉陇西太守邓融被捕下在洛阳狱中,廉范到了洛阳,更名改姓,做了一名狱卒,尽心侍奉曾经很恨他的邓融。邓融怀疑他是廉范,廉范却斥责他看花了眼了!邓融病死后,廉范又将灵柩送归故里。魏邵,东汉人。河东太守史弼拒绝权贵请托,遣宦官侯览诬陷,被逮入京,吏人莫敢近之,魏劭变卖家产,诈为家僮,贿赂侯览,使史弼得以减刑。方以智说周磐石是廉范、魏邵一样的义士!
方以智在为鹞石周氏所作的谱序中还透露了一个值得一究的重要信息,那就是谱序的落款:“时皇清顺治丙申年壬午秋日,赐进士弟翰林简(通“检”)讨邑人方以智拜题。”不是说方以智宁就死不降清,其墓碑未署清帝年号吗?方以智怎么自己写下了“皇清顺治丙申”?方以智不降清是事实,方以智参与了拥立永历政权的活动,顺治七年(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清军在方以智的左边放了一件清军的官服,右边放了一把明晃晃的刀,让方以智选择。方以智毫不犹豫,立即奔到右边,表示宁死不降。满清将领相当欣赏他的气节,于是将他释放。获释后,于顺治七年,披缁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可,别号大智、药地、愚者大师等。顺治九年(1652年),经刑部湖广司主事施润章疏通,方以智终于离开粤西北返回乡,后在南京高坐寺出家。顺治十二年冬,方以智父亲方孔炤病故,他破关奔丧,庐墓三年。应该说,此时的清廷给了方以智的自由,方以智自然也就默认了清廷,故在为父庐墓期间的顺治丙申(顺治十三年,1656年)为鹞石周氏作序时才写下了“皇清顺治丙申”。方以智因“粤难”被捕,于押解途中自沉于江西万安惶恐滩,则是15年后的康熙十年(1671年)之事了。因为被清廷逼死,他的家人在他的墓碑不署清帝年号是可以理解的,这与方以智在1656年写下清帝年号并不矛盾,所为时移世易也。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