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老枞阳的人,差不多都公认了这方热土是“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无数的史实,众多的仁人,举不胜举的诗文,都在无可辩驳而又形象鲜明的诠释着这一论说。枞阳历史源远流长,西周分封诸侯国时,枞阳隶属宗子国。从先秦至宋元,在枞阳这块土地上的历史代表人物,都是明清以降的枞阳本土名人,所以比照检索这些名人事迹,来阐述“侠义之地”老枞阳便显得理所当然。
明代的开国功臣“大刀王胜”,少时就骁勇尚武,仗义行侠。还有明武真时的地方推官吴檄,主持正义。明世宗时的进士吴一介,明末一代名臣何如宠,铁骨御史左光斗何尝不都是侠骨之士!
有清一代,“桐城出名,枞阳出人”。桐城派文学的万丈光焰,差不多遮蔽了老枞阳的侠义之名。事实上,一个稳定清明的社会,也不盛产侠客。侠义精神,多在动荡的年代,现身轰动。但老枞阳的侠义之风仍然强劲,表现形式或彰或隐,或武或文。何况,“千古文人侠客梦”,一个真正的文人如果没有侠义精神的烛照,便很难写出流传久远的诗文,文人的心灵从来都呼应着自由、独立、平等、仁侠、博爱。
有一代“诗史”之名的钱澄之、钱田间先生,生活于明末清初,少年时,因在大庭广众下拦道御史巡按,义愤填膺地呵斥其种种丑行而少侠之名声闻四方。明之后仍与入主中原的清廷周旋抵抗,口诛笔伐,远远超越了一个节操孤守不与清廷合作的遗民隐士的风格,他的《感怀》一诗:“仰视自日匿,忽在西山阿。我欲麾之反,愧无鲁阳戈。精卫思衔石,夸父空饮河。有志不得就,念之泪滂沱。”犹似“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完全是荆轲刺秦王的旋律。
何如宠的孙子何采,顺治六年的进士,年方三十即辞官归隐,是个典型的文侠隐士。清文学家王士桢在其《古夫于亭杂谈》一书中记录了何采的轶事:“巨商某者,其母大寿,走厚币请故相至金陵游山,主于其家。是日,宾客方群集上寿,第五(何采)送诗曰‘朝贩纲盐暮沸笙,满堂宾客尽鸡鸣。可怜丞相张苍老,也拜高台寡妇清。’金陵人尽传之”(寡妇清是秦朝的一位寡妇,名清,富商。因出资修建长城和为秦陵提供了大量水银而被秦始皇接进宫中,封为“贞妇”)。窥斑见豹,何采神似仙侠济公,以笔代剑,彰善除恶的义侠形象跃然纸上。
桐城派鼻祖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和《狱中杂记》真实鲜活的刻画了左光斗的气节,秉笔直书了清牢狱的酷刑杀戮,其文风隐侠藏道,曲折伸张正义,非那些歌功颂德“笔底生辉”的阿谀奉承之辈,能为之,敢作之。
如果说清代老枞阳的文侠还不能充分展示老枞阳侠义之地的风貌,那么大侠张冠鳌和东乡的“三十六名教”的所作所为酣畅淋漓的书写了老枞阳的侠义精神。
侠义之地的老枞阳巾帼不让须眉。与吴樾差不多同一时代的吴芝瑛,以及后来的施剑翘,同样享有侠义名媛的美称。吴芝瑛一生侠骨柔情,高风亮节。是20世纪前后罕见的“奇女子”“女豪杰”,她一生有五件事足以诠释“侠之大者”。
施剑翘,继吴芝瑛之后,老枞阳的又一名震中华的侠女。1925年,施剑翘的养父施从滨———山东军务督办兼奉系第二军军长,在直奉大战中兵败被俘,直系首领孙传芳置不杀俘虏的公理于不顾,将施从滨斩首,时年仅20岁的施剑翘悲痛欲绝,立志为父报仇雪恨。“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弱女子施剑翘经十年苦熬,十年周折,终于在1935年11月13日,在天津佛教居士林,连开三枪,当场击毙曾任五省联帅的大军阀孙传芳,消息一出,全国轰动,一代侠女施剑翘从此名扬神州。施剑翘被称为“一代侠女”“女中豪杰”,并非仅仅是报了一己之仇,而是为国除奸,为民除害。因为此时的孙传芳并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一个大善人,他已与天津的日本驻屯军高级参谋土肥原贤二狼狈为奸,干着投敌卖国的罪恶勾当。正如施剑翘在事先写好的《告国人书》中所说的乃是家仇国恨。如果仅仅是刺杀孙传芳一事,还不足以说明施剑翘的大侠风范,那么施剑翘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的种种表现,完全契合了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
“七·七事变”后,施剑翘曾“要求做抗战工作”。积极募捐慰问抗日将士。募集了一万双军鞋,一万件棉背心,送到八路军长沙办事处。1941年,她在四川合川县被推举为“献机委员会”指导长,她带头捐献了自己珍藏多年的金银首饰玉器,仅半年时间,她用募捐到的钱买了三架战斗机,献给了抗日空军。抗战胜利后,施剑翘创办了“从云小学”。全国解放后,施剑翘还送两个儿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件件,一桩桩,都映照了施剑翘的侠骨丹心。
侠者数不胜数,风流遍地。其侠义精神充沛人间,流荡山河。如果有心人要作一幅老枞阳侠者画,又岂止“一百单八将”。唐人李德裕说:“侠非义不立,义非侠不成。”从这个角度审视,枞阳的历史名人,文和武,男与女,或多或少都有侠义行为,仁义品格,立德、立功、立言,为国为民,敢于担当。这是老枞阳一脉相承的文化,是老枞阳至善至美的魂魄!吴笛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