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舒王私宅今何处?

时间:2017-06-08 10:39:43

吴成立(本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请勿转载。如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由于江西临川《王氏宗谱》缺少王安石后代记录,以致人们对王安石后代不甚了解,那王安石究竟有没有后代?后代在哪里?王安石在舒州当通判时,住在哪里?大家一定会说肯定住在舒州府衙,有官房啊,还用问!可是传说中王安石住在石溪,叫平山堂的私宅,究竟是什么回事?笔者查阅了三个版本的《临川先生文集》,发现有许多关于私宅及生活方面的诗文,结合对一些相关资料进行比对,根据当地传说,作一些分析以期引起关注。

  《宋史•王雱传》附在王安石传之下,对王雱本人语焉不详。其它史料如《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等,载有王安石儿子王雱、孙王棣,曾孙王璹、王珏却不载次子王旁及孙王桐,且所载之人,人伦序次不清,生平行状不详,这为后人清楚了解王安石身后子孙继嗣关系,造成巨大障碍。王安石夫人吴氏为越国夫人,以及王安石子王雱,长女鄞女早夭、次女婿为吴持节,幼女婿为蔡卞,蔡京之弟均有许多记载。而史料对次子王旁生桐,桐生瓙、珏,记录不多,甚至把王雱与王旁记录搞混淆,致使考证不力。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中的南宋龙舒郡刻公文纸印本《王文公文集》残本七十二卷。绍兴二十一年,王安石曾孙王珏在担任淮西路转运司时,根据薛昂编校的遗稿及王安石亲笔刻石等内容,再参校各本,重新刊刻行世。王安石写有关舒州的诗、文有一百多篇章,这对王安石后代及居所能够更好的了解。

  一、舒王的家人

  据梁启超先生所著《王荆公》第十九章《荆公之家庭》中说:“公子二:曰雱,曰旁。惟公集有题旁诗一首,亦可征其早慧。”《金陵新志*王安石》对旁的记载:“雱弟旁,旁生桐,桐生瓙、珏”。意思是说王安石有二个儿子雱和旁,孙子桐为王旁所生,曾孙瓙、珏为王桐所生。再看《王文公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17页)二篇奏折《谢添差男旁勾当江宁府粮料院表》、《谢雱除正言待制表》,十分清楚写明王雱和王旁的官职。这都充分说明王安石有二个儿子。

  不久前,在安徽肥东发现一个夫妻合葬墓,发现墓志铭,为王安石外孙女,是王安石次女与吴持节所养。《宋故文水伯淑人吴氏墓志铭》其中有这样的描述:“述古殿直学士致政,王公讳能甫之夫人吴氏,其上世居建安,后徒开封,遂为开封人。故丞相讳充乃其祖也。故宝文阁待制,讳安持乃其父也。故丞相舒王乃其外祖也。用夫尚书恩进封淑人。政和八年四月六日,寝疾卒于泗州所寓之舍,是年五月卜葬于卢州合肥县。夫人赋灵韶异,资性婉穆,自其幼时,舒王称而异之,常以诗寄文安郡君曰:女复知女工,婉嫕有典刑。文安实舒王之女,夫人之母也,夫人尝侍祖母秦国夫人入觐。……年十七,归于尚书公。……宜其寿考,春秋五十有一。”这里有二个信息,一是王安石次女的名字叫文安,外孙女卒于1118年,出生年1068年,可以推出文安的出生约在1051年。二是称王安石为舒王。《宋会要辑稿》也记录了王安石的封舒王:政和三年(1113年)正月庚午,诏:“昔赵普、潘美、王曾、韩琦、郑康成、孔安国从祀孔子,王安石被遇先帝,与其子雱修撰经义,功不在数子之下。安石可封王爵,雱可配享文宣王庙廷。”壬申,故特进、守司空、赠太傅、荆国公王安石追封舒王。

  先看王安石长子王雱这一支。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七十七)载:“熙宁(1076年)九年七月壬戌,诏宰臣王安石候王雱终七供职,仍令太子右赞善大夫王安上护雱丧归葬江宁。(此据时政记增入)”,这说明王雱去世于1076年,根据相关资料推算,出生约为1044年。

  王雱的后代:据《宋会要辑稿》记载:“政和三年三月六日,江宁府言:故谏议大夫、天章阁待制王雱止有一女,三岁而雱卒,及长,适通直郎吕安中,生一女而安中卒。时,王氏年方二十有七,持丧如礼,及服除,即归宗守义,自誓正洁。或谕以改嫁,王氏独毅然谢绝。顷居母萧氏丧,哀毁遇制,宗族称叹;治闺门有法,不妄笑语,内外整肃至于追远奉先,皆可矜式。故夫吕安中,虽任通直郎,缘未经大礼而安中卒,王氏遂无封邑,伏望朝廷特赐旌表,加之封号,非特上副圣时,崇奖安石父子之意,亦足为天节妇之劝。从之。” (《宋会要辑稿》第四十一册,礼•六一之六,第1690页)。此条信息说明:其一、王雱夫人这萧氏,养有一女,嫁给吕安中,吕安中死时,王雱女生于1074年,其女27岁守洁;其二、王雱生前官职为故谏议大夫、天章阁待制。这与王安石奏章《谢雱除正言待制表》都是一致的。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宣和五年(1123年)三月十八日,承议郎充显谟阁待制、提举万寿观王□奏:先臣雱止有一女,尝嫁故通直郎吕安中,守志三十余年,伏蒙圣恩以臣祖安石,被遇神考辅政有为,例加官封。伏望许臣更用去年合得冬祀大祀礼,恩泽与臣姊于宜人。上加官封,诏特封“令人”(《宋会要辑稿》第五十册,仪制一零之三零,第2019页)。此信息说明:这奏章是王安石孙子上奏的,王安石孙女死后加封为令人。王安石孙子是谁?《宋史•志第七十八礼二十八》记载:“大观四年(即1110年)诏曰:孔子谓,兴灭继绝,天下之民归心。王安石子雱无嗣,有族子棣,己尝用安石孙恩例官,可以棣为后,以称朕善善之意。”(《宋史•志第七十八礼二十八》卷125)。此条信息说明,王棣为过继给王雱为子,就是说王棣是王安石过继孙。

  再看《宋史•高宗本纪》记载:“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乙未,金人入陷濮州,执守臣杨粹中;又陷开德府,守臣王棣死之。”(《宋史•高宗本纪》卷二十五)。又见《至大金陵新志》记载:“王雱子棣,字仪仲,显谟阁学士,右中大夫,开德府路经略安抚使。建炎三年,金人攻澶渊,死于城守,诏赠资政殿大学士。”(《至大金陵新志》卷十三下之上)。这二条信息终记载王棣是战死。综合“王棣”与“王逮”官职、时间及继子的记载,《宋会要辑稿》记载的“过继王雱为后的族子王逮”即是“王棣”。所以,王雱这一支的情况:妻子萧氏,女儿嫁给吕安中,继子王棣。

  王旁这一支,王安石次子史书记载不多。《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一)有王安石《题旁诗(仲子正字)》云:旁近有诗云:“杜家园上好花时,尚有梅花三两枝。日莫欲归岩下宿,为贪香雪故来迟。”俞秀老一见,称赏不已,云绝似唐人。旁喜作诗,如此诗甚工也。此条信息说明王安石次子叫王旁,并且诗写得非常好。《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有王安石《添差男旁勾当江宁府粮料院谢表》云:“臣某言:近辄冒昧陈乞男旁勾当江宁府粮料院一次,伏蒙特恩添差者。去寄卧家,犹尸厚禄,祈荣及嗣,更荷殊私。(中谢。)伏念臣汗马之劳,初无可纪;舐犊之爱,乃敢有言。颜虽腆以知惭,心固甘于获谴。岂谓陛下矜轩幄之旧,录簪屦之微,示特出于上恩,俾遽叨于世禄。繄曲成之造化,弗以遐遗;徒共誓于糜捐,安能仰称?臣无任。”(《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上海人民出版社)。这二条信息说明,王安石还有一子王旁,充差为江宁府的催粮官。

  宋朝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丞相王公之夫人郑氏,奉佛至谨,临终嘱其夫曰:‘即死,愿得落发为尼。’及死,公奏:乞赐法名师号,敛以紫方袍。王荆公之子雱,少得心疾,逐其妻,荆公为备礼嫁之。“好事者戏之曰:‘王太祝生前嫁妇,郑夫人死后出家。’人以为异。” (《渑水燕谈录》●卷十)。这一段信息说明,其一,王安石还有一个妻子郑氏,那就是私下的妾,所以没见正史记载记载。郑氏皈依佛法,早于王安石去世,不然没有这句话“公奏:乞赐法名师号,敛以紫方袍”。郑氏去世时间早于1086年,而吴氏1098年还健在。根据上面墓志铭,文安为郑氏所生,按照时间推算,应是王安石在舒州当通判时所纳的。皇祐三年辛卯(1051)三十一岁,以殿中丞通判舒州。至和元年甲午(1054年),王安石34岁,自舒州赴京,特授集贤校理,辞不受,九月除群牧司判官。从王安石的诗《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可看出,这正是对郑氏所写。

  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卷四上的《与耿天骘书二》云:“某启:承诲示勤勤,并致美梨,极荷不忘。纯甫事失于不忍小忿,又未尝与人谋,故至此。事已无可奈何,徒能为之忧煎耳。旁每荷念恤,然此须渠肯,乃可以谋,一切委之命,不能复计校也。药封上。未审营从何时能如约见过,日以企伫。稍凉自爱,贵眷各吉庆。不宣。某启上。” (《临川先生文集》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卷四)。此条信息说明王旁生病,王安石让耿天骘带药回去给王旁。龙舒本《王文公文集》中《耿天骘惠梨次韵奉酬三首》,其它版本为《封舒国公三絶》,题目不同,但内容一样:“其二:桐乡山远复川长,紫翠连城碧满隍。今日桐乡谁爱我,当时我自爱桐乡”。 “其三:开国桐乡巳白头,国人谁复记前游。故情但有吴塘水,转入东江向我流”。这是王安石封舒国公后,表达了对郑氏无限眷恋和情思,同时,也表达了对王旁的病情担扰,还说明郑氏已皈依佛门了,而此时的王安石被封为舒国公,夫人吴氏有正当名分,而郑氏归隐无名,也说明王安石对郑氏及王旁一种愧疚之情,难以言状。诗与文准确的反映了郑氏与王旁在桐乡生活。从王安石与耿天骘大量诗文交往看来,他们关系非同一般,查宋史资料,没有耿天骘的功名和官职记录,据民间传说耿天骘石溪漕司的账房先生,后来王安石委托他帮助料理家务。龙舒本《王文公文集》是南宋刻本,又是王安石曾孙王珏整理收集的,其说服力大于任何版本。

  再看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卷四)《与耿天骘书一》云:“某启:比得诲示,以无便,不即驰报,然乡往何可胜言也。岁月如流,日就衰也。今夏复感眩瞀如去秋,偶复不死,然几如是而能复久存乎?旁妇已别许人,亦未有可求昏处。此事一切不复关怀。陶渊明所谓“身如逆旅舍,我为当去客”,于未去间,凡事缘督应之而已。藿香散并方附去,或别要应病药,不惜谕及。台上草木茂密,芙蕖极盛,未知何时可复晤语。千万自爱”。此条信息说明王旁的老婆宠氏已嫁人,王安石本人身体欠佳。

  其它资料分析。魏泰《东轩笔录》记载:“王荆公之次子名雱,实为太常寺太祝,素有心疾,娶同郡庞氏女为妻,逾年生一子,雱以貌不类己,百计欲杀之,竟以悸死。又与其妻日相斗哄。荆公知其子女失心,念其妇无罪,欲离异之,则恐其误被恶声,遂与择婿而嫁之。是时工部员外侯叔献者,荆公门人也,娶魏氏女,少悍,叔献死而帏薄不肃。荆公奏逐魏氏妇,归本家。京师有谚语曰:‘王太祝生前嫁妇,侯工部死后休妻’。” (《东轩笔录》卷七)。王雱一生并没有担任过“太常寺太祝”一职,而且“太常寺太祝”在宋朝只是一个荫官,相当于九品,王雱于治平四年即中进士,有功名,不可能担任此职。再者,王安石也没必要为王雱向皇帝请求太常寺太祝这个官。且王雱夫人为萧氏,这个王雱夫人为庞氏。王旁为江宁府的差粮官,因此,这个太常寺太祝王雱应是王旁,这定是笔录错误或是读音相同而写成的。但有一条信息很重要,王旁妻子为庞氏,至于庞氏与王旁是同一郡还是同安郡,暂且不论。但王旁与庞氏关系不好,王安石知道庞氏无过错,择婿而嫁。这与《古今词话》“王荆公子多病,因令其妻楼居而独处,荆公别嫁之。雱念之,为作秋波媚词云云。”的记载是一致的。

  其它资料分析。魏泰《东轩笔录》记载:“王荆公之次子名雱,实为太常寺太祝,素有心疾,娶同郡庞氏女为妻,逾年生一子,雱以貌不类己,百计欲杀之,竟以悸死。又与其妻日相斗哄。荆公知其子女失心,念其妇无罪,欲离异之,则恐其误被恶声,遂与择婿而嫁之。是时工部员外侯叔献者,荆公门人也,娶魏氏女,少悍,叔献死而帏薄不肃。荆公奏逐魏氏妇,归本家。京师有谚语曰:‘王太祝生前嫁妇,侯工部死后休妻’。” (《东轩笔录》卷七)。王雱一生并没有担任过“太常寺太祝”一职,而且“太常寺太祝”在宋朝只是一个荫官,相当于九品,王雱于治平四年即中进士,有功名,不可能担任此职。再者,王安石也没必要为王雱向皇帝请求太常寺太祝这个官。且王雱夫人为萧氏,这个王雱夫人为庞氏。王旁为江宁府的差粮官,因此,这个太常寺太祝王雱应是王旁,这定是笔录错误或是读音相同而写成的。但有一条信息很重要,王旁妻子为庞氏,至于庞氏与王旁是同一郡还是同安郡,暂且不论。但王旁与庞氏关系不好,王安石知道庞氏无过错,择婿而嫁。这与《古今词话》“王荆公子多病,因令其妻楼居而独处,荆公别嫁之。雱念之,为作秋波媚词云云。”的记载是一致的。有人认为王旁的儿子“悸死”,就是死了,我认为不对。悸死,是怕得要命的意思,不能说明是死亡的意思。

  再看《宋会要辑稿》:宋政和三年(1113年),故承事郎直龙图阁王桐妻宜人郑氏奏:“二男璹、珏并幼失所。昨奉御笔:璹差管勾万寿观;珏差管勾江宁府崇禧观。今宫观并依元丰法,先次敕罢。窃念妾家贫,二子并幼,遽罢俸录,见无所归。伏望特许男璹、珏依旧宫观。”诏:“王璹、王珏为系王安石之孙,特与宫祠,不得援引为例。承事郎王璹管勾江州太平观,王珏管勾建州武夷山冲佑观。”(《宋会要辑稿》职官第3593页)。这段信息说明,王桐在1113年前去世,假如他在1080年左右出生,年龄约34岁左右。

  从以上资料可以证明,王安石次子王旁,王旁不是吴氏所养。如果是的话,吴氏为浩命夫人,正史上一定有记载。其二,王旁,这时年龄20多岁,庞氏另嫁。与庞氏育一子,取名为桐。同郡庞氏,其子为桐,充分证明郑氏、王旁、庞氏、王桐生活在桐乡。

  写到这里,如果有人怀疑桐不是王旁所养,根据王桐的官职,应该有他父亲的介绍文字,如果是王雱继子王棣的后代,王棣为国而死,那史料会有浓笔介绍。陆游《老学庵记》载:“荆公所玉带阔十四……真宗朝赵德明所贡,至绍兴末,王氏犹藏之,曾孙奉议郎瓙始复进入禁内” 。这段文字说明王瓙凭借王安石的玉带这个信物,才进见皇帝的,如果是王棣的孙子,就没必要这么麻烦了。史书对王旁、王桐隐约其词,正是因为庶出,才是真正的理由。

  也许有人说王安石只有一个夫人,宋朝曾布的日记《曾公遗录》卷七有这样记载:“(元符二年五月癸卯)余又言:‘臣更有一事,与章惇以下久欲开陈,以边事多,及蔡卞有嫌,故未敢启口。王安石家,陛下自绍圣以来恤之甚至,然子雱昨得馆职,不幸早死,近又赐第。然安石止有一妻,寓蔡卞家,今已七十五岁,零丁孤老,至亲唯一弟吴赜,亦颇有文学,吕惠卿而下数以学官荐之,以碍条不行,今安石妻欲其得一在京差遣。’上云:‘与一在京差遣。’又问:‘赜何官? ’众云主簿,上云:‘有甚差遣? ’余云:‘章惇言,编敕局有阙可差。’上云:‘与遂除编一司敕删定官’” 。这与《宋会要辑稿》记载是一致的。元符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三个年号,元符二年即1099年,这时王安石已经去逝13年,再说王安石妾郑氏早于王安石去世,“然安石止有一妻”到此时为止,只剩下吴氏。这条信息还可说明另一问题,如果王旁吴氏所养,其孙子王桐还在,吴氏不存在零丁孤老,吴氏应该是含饴弄孙,怎么“寓蔡卞家” ?这是不合常理的!那么,理由只一个吴氏不接纳王安石私下养的王旁后代,或郑氏不愿意与吴氏同在一个屋檐下,后者可能性小。郑氏及子桐、女文安长期生活在桐乡,也可以说明问题。

  王安石外孙女墓志铭“文安实舒王之女”,这句也证明文安不是吴氏所养,为郑氏所养。如果是吴氏所养,不会用“实”字,要用“乃”,或者不用,一个“实”字证明了是庶养。而且还在墓志铭上引用王安石写《寄吴氏女子》的一句“女复知女工,婉嫕有典刑”去说明。

  综上所述,王安石的家人,与吴氏育有子王雱,娶萧氏,长女鄞(夭折),幼女嫁蔡卞,子旉(夭折),继孙王棣,孙女嫁吕中安。与郑氏育有次女文安,嫁吴持节,子王旁,娶庞氏,孙子王桐娶郑氏,曾孙王璹、王珏。王安石的五个曾孙女,因暂找不到记载,无法考证。晚年,王安石对自己家风发出“侵寻衰境心无著”的无赖感慨。

  二、舒王的居宅

  根据上面分析的王安石家眷情况,那王安石长期居处应该有:其一是临川老家,史料鲜于记载。其二是江宁府上元县王安石父亲王益的宅第。在王安石长子雱去世后,王安石上书《乞以所居园屋为僧寺并赐额札子》、《乞将荒熟田割入蒋山常住札子》作为僧产,为王安石生前捐赠掉。其三是江宁府官宅,其四是京城的宰相府。《宋会要辑稿》有这样记录:“元符元年(1098年)九月十八日,诏故相王安石就京赐第一区。七年二月十九日,诏王安石江宁府赐第改赐镇江府行衙,令本路转运司应(付)[副]修完。”这二首诏书表明王安石去世后,京城和江宁府的官房收为官有。吴氏为王安石正房夫人,这些居处为吴氏居住。下面三条记录也与此相符。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元符元年九月,即1098年)癸亥,诏故相王安石就京师赐第百间以上” 。2、《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百三十)引《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拾遗》卷十五)记载:“(元符三年五月戊子)王安石妻吴氏,乞回纳所赐宅;诏依” 。3、《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百三十)引《续资治通鉴长编》(《续长编拾遗》卷十六)所载:“(元符三年十一月庚午)赐故赠太傅王安石妻越国夫人吴氏江宁府官屋六十间,以吴氏托蔡卞为家,旧有赐第京师,己纳朝廷,而卞赴贬所,故有是赐”。这么多房子,吴氏寄居“托蔡卞为家”,而不见有王旁及后代居住,那就是说王安石另有别处。

  其五私宅。建私宅用途是什么?为谁建的?庆历二年壬午(1042)三月,王安石22岁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以秘书郎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按王安石20岁结婚,娶吴氏,吴氏17岁。皇祐三年辛卯(1051)31岁王安石以殿中丞通判舒州,此时长子王雱、长女鄞,王安石30岁时,鄞夭折。到舒州时次女文安出生,至和元年甲午(1054),王安石34岁自舒州赴京,实际上是1057年到任。在舒州的几年里,遇到郑氏,结婚并建造私宅,生女文安,生子王旁。私宅是为郑氏所建,女儿文安,次子王旁所居。

  那私宅建在哪里?首先,从王安石私宅大致情形选址及周边地形分析。王安石有诗描述:“往时江总宅,近在青溪曲。井灭非故桐,台倾尚余竹。池塘三四月,菱蔓芙蕖馥。蒲柳亦竞时,冥冥一川绿。方坻最所爱,意谓可穿筑。欲往无舟梁,长年寄心目。故人晚得此,心事付草木。消摇檐宇新,揽结蹊隧熟。更能适我愿,中水开茆屋。鬼营诛荒梗,人境扫喧黩。濠鱼净留连,海鸟暖追逐。岂无方外客,於此停高躅。忆初桑落时,要我岂非夙。蚕眠忽欲老,一个未言速。当缘东门水,尚涩南浦舳。吾庐虽隐翳,赏眺还自足。横陂受後涧,直堑输前渎。跳鳞出重锦,舞羽堕软玉。碧筩递舒卷,紫角联出缩。千枝孙峄阳,万本毋淇澳。满门陶令株,弥岸韩侯蔌。尚复有野物,与公新听瞩。金钿拥芜菁,翠被敷苜蓿。虾蟆能作技,科斗似可读。棂轩俯北渚,花气时度谷。耘耡聊效颦,缔构行可续。荒乘傥不倦,一昼敢辞卜。虽无北海酒,乃有平津肉。翛翛仙李枝,城市久烦促。寄声与俱来,荫我台上谷”。王安石选择屋址是南朝江总隐居的地,根据王安石这首诗,结合江总的《南还寻草市宅》以及描写四季诗,其私宅所描写的地形,在一小城边上,有一南山坡,两边有水,坐西朝东,门对东皋,东连江水,南有浦滩,可以坐船到他家门口,门前在井,井边有桐,有一个池塘,塘中有菱,周边有柳,屋边有竹,远视白云峰。孙峄阳:峄阳,语出《书•禹贡》:“嶧阳孤桐”。此典故更好地说明了,此房为孙子王桐所居的地方。陶令株:齐安东皋有陶侃植的柳和惜阴亭。寄声:托人传话。这与后面的耿天骘许浪山等一系列诗和文是一致。再看王安石这首《邀望之过我庐》“念子且行矣,要子过我庐。汲我山下泉,煮我园中蔬。知子有仁心,不忍钓我鱼。我池在人境,不与獱獭居。亦复无虫蛆,出没争腐余。食罢往游观,鱍鱍藻与浦。清波映白日,摆尾扬其须。岂鱼有此乐,而我与子无。击壤谣圣时,自得以为娱”。獱獭:水獭。住宅前面的水塘下有獭桥湖。

  王安国于嘉祐二年(1057年)五月南下,与安石同作有平山堂诗,王安国的诗今已不存。王安石《平山堂》云:“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墟落耕桑公恺悌,杯觞谈笑客风流。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时有此不”。齐安(宋时石溪镇)城北有横冈,东有塞基山,北有钟鼎山(《嘉庆庐州府志》见载),西有浮山,南有拨茅山。登高而望,平山堂在舒州,北有庐州,江南有池州。淮岑,淮山。宋朝孟珍翰在浮山石刻写道:淮山深处是浮山。江岫,平山堂南面为獭桥湖,出硖口(乌金渡口)与长江相通。恺悌,《诗•大雅•卷阿》: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岘首,宋人把浮山作岘山看待,认为是隐居的好地方,见张公岩石刻。新屋南边是石溪的大圩,以前是獭桥湖水域,《续修桐城县志》有记载。当地民谣:七里獭,八节滩,中间有个史家湾,西边有个同安县,马头太守坐一旁。江总后人居住地柳西村江庄,边山村的江家冲,地名还保存着,但这里无一户江姓了。

  从生活角度来看,王安石在这里过春节。《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是浮山周边地区特有称谓,其它地方称为鞭炮、鞭子、花炮。相传大宥母亲去世,其子孙用竹、桃枝等送葬时四处抽打,发出声音,可以驱邪,火药发明后,才有形成今天的爆竹。由于王安石这首诗,世人才知道爆竹就是鞭炮。

  温馨的岁月。《晩归》:“岸迥重重栁,川低渺渺河。不愁南浦暗,归伴有嫦娥”。这是王安石在新屋的平山堂幸福时光,南浦为平堂山南边水滩。

  王安石写给外孙女,即文安女儿的诗《寄吳氏女子》:“而吾与汝母,汤熨幸小停。丘园禄一品,吏卒给使令。膏粱以晚食,安步而车(张本作辎)軿。山泉皋壤间,适志多所经”。也可知文安当时生活环境。王安石虽然是官居一品,而文安曾是在山泉皋壤之间。新屋东边门对东皋,为齐皋,地名还有。

  回家探亲,此时王旁已做官,郑氏皈依佛门。王安石写下了《过故居》 “泝栰开新屋,扶舆绕故园。事遗心独寄,路翳目空存。野果寒林寂,蛮花午簟温。难忘旧时处,欲宿愧桑门”。新屋住的蛮花郑夫人,现在你已遁入空门,王安石感深内疚。

  元丰元年戊午(1078)正月,王安石被封为尚书左仆射,舒国公,吴氏已是浩命夫人,而居在桐乡的郑氏在寂寞地生活着。于是写下深情的《封舒国公三絶》“其二:桐乡山远复川长,紫翠连城碧满隍。今日桐乡谁爱我,当时我自爱桐乡”。表达了对郑氏无限情思和欠意。“其三:开国桐乡巳白头,国人谁复记前游。故情但有吴塘水,转入东江向我流”。表达了王安石的万般无奈和眷恋。作为一个宰相,如果把一个妾放在身边,在那个时候不是稀罕事,那怎么没放身边呢,原因只有一个,吴氏不接受!所以,王安石发出的一句感叹:清官难断家务事。

  王安石的诗词及文章中多次出现他的私宅新屋,平山堂。新屋为石溪新庄,又叫新屋。平山堂,又称为学堂,1949年还有学生在此读书,1958年新庄十几户人家迁移到石溪街。平山堂,见于《嘉庆庐州府志》卷五,见影印件。姚鼐《惜抱轩全集》有诗,把这里平山堂与扬州的平山堂作了比较,这是后话。扬州平山堂为欧阳修所建,王安石不可能住到哪里去。

  我看到网络上有人把王安石的私宅描写在南京钟山。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多次托病请求离职。同年,长子王雱病故,王安石极度悲痛。十月,王安石辞去宰相,外调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次年,改任集禧观使,封舒国公。元丰三年(1080年),封特进,改封荆国公。王安石住在江宁是真实的,但他在江宁有二个居处,一是他父亲的留下的,二是官宅。从他的任职情况来看,王安石是宋朝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一贯崇尚节约,为人低调,从不以富贵与人相比。在同一个地点,他在江宁建平山堂有何用途?退隐与王安石个性不相称,何况他在江宁时还有官职在身,他的官宅在他死后才收为国有。

  综上所述,王安石私宅新屋平山堂,建在枞阳县项铺镇石溪新庄。

  三、舒王的诗情蜜意

  上次《枞阳二三事》网上,有网友在我写的《石溪齐安郡》一文后发出质疑,说王安石当舒州通判是1051年,就算他1057年进京上任,那为何有《庚申正月游齐安》这首诗?北宋的庚申年应是1080年,作为一朝宰相他干吗要来,目的是什么?

  1、孙子王桐出生。《耿天骘惠梨次韵奉酬三首》其三:“甘滋南北共传夸,栽接还知老圃家。谁谓交梨非外奨,因君浇灌巳萌芽”。这首诗说明了在耿天骘辛勤呵护下,王桐已出生了。还有一首可以证明《题正觉院箨龙轩二首》其二“仙事茫茫不可知,箨龙空此见孙枝。壶中若有闲天地,何苦归来问葛陂”。孙枝,唐•元稹《桐花诗》序:“及今六年,詔许西归,去时桐树上孙枝已拱矣”。唐代卢仝《寄男抱孙》诗:“箨龙正称寃,莫杀入汝口”。葛陂,葛洪叱石为羊的典故,化腐朽为神奇。有白羊口,后来写成白杨,石溪在明朝属白杨里。1078年,王安石的第二次罢相,政治上抱负受到挫败,长子王雱英年早逝,对打击是十分沉重的,而孙子王桐的出生,给晚年的王安石带来意外喜悦和精神上的慰藉。所以1080年王安石写的《庚申正月游齐安》“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这首正是表达王安石的心境,要经常来看孙子。

  2、媳妇庞氏嫁人,儿子王旁去世。《庚申正月游齐安有诗云水南水北重重柳壬戌正月再游》“招提诗壁漫黄埃,忽忽笼纱两过梅。老值白鸡能不死,复随春色破寒来”。这首诗的大意是在庙里参禅的郑氏已被尘埃掩盖,庞氏已梅开二度了,我老来遇到这种凶年更要坚强活着,为的是小孙子王桐,给我会带无限的春机。壬戌是1082年,《壬戌正月晦与仲元自淮上复至齐安》“风暖柴荆处处开,雪干沙净水洄洄。意行却得前年路,防尽梅花防竹来”。这首进一步表达了先是为庞氏操心,现在还要为孙子操心。

  3、郑氏去世,前面有论述了。再看《过故居》 “泝栰开新屋,扶舆绕故园。事遗心独寄,路翳目空存。野果寒林寂,蛮花午簟温。难忘旧时处,欲宿愧桑门” 。蛮花,野花。新屋住的郑夫人,物是人非,表达了王安石对郑氏的愧疚心情。

  顺便说一句,过去有人说苏东坡改了王安石《咏菊》诗,王安石因改诗一事公报私仇把苏东坡贬到黄州,简直是荒唐谬说。王安石1078年二次罢相后根本不在京城,“乌诗安”发生,王安石已远离宋朝政治核心了。1080苏东坡贬到齐安,与王安石在此相会,是事实,有诗作证,待以后论述。

  “清官难断家务事”只有王安石感触最深,而留下了千古名言。王安石于1086年去世,还有许多关于齐安及舒州的诗词有一百多首,限于篇幅,不再摘录了。《到舒次韵答平甫》写道:“夜别江船晓解骖,秋城气象亦潭潭。山从树外青争出,水向沙边绿半涵。行问啬夫多不记,坐论公瑾少能谈。只愁地僻无宾客,旧学从谁得指南”。啬夫,朱邑少为桐乡啬夫。桐乡属舒,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人,曾为居巢长。皇祐三年辛卯(1051年),三十一岁王安石以殿中丞通判舒州到舒州来,雄心勃勃,力争改变舒州的面貌,同时,也为他的后代提供了很好的生息之所。

  四、舒王的传说

  从前,王安石在舒州当通判,住在齐安漕司,位于石溪大师堂下面。他打理完公务后,在齐安街上信步,街头有一堆人围着,还传来哭泣声。他前去看个究竟,只见一个中年妇人和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在地上跪着,这小姑娘头上插着稻草,满面泪水。王安石上前问道:妇人为何这般?妇人诉道,她是郑陶氏,东乡人,昨晚家中不幸失火,她的先生为抢二个小孩子,屋梁塌下来,先生的长衣着火,被火烧死了,现在家里一无所有,无钱安葬她的丈夫,准备将女儿卖掉,回安葬丈夫,家里还有二孩子。王安石立即嘱咐人拿来银子送予她,叫她回去安葬自己丈夫,如果以后有什么困难再找他。夫人连磕三个头称谢,并问大人尊姓,旁边有人说是漕司王大人。一个多月后,这位妇人带着女儿找到漕司,王安石问来何事?妇人说,我家先生以前是个教书匠,他常说:不能无功受赏。前朝您给了银子葬夫,我原想卖女葬夫,现在把女儿送来,听您使唤。王安石见这个小姑娘眉清目秀,加之身边需要一个人服伺,就答应收下,并再给了些银子让她回家度日。小姑娘在王安石这里,为他沏茶倒水,研墨铺纸,甚是勤快,加上她也读了一些书,口齿伶俐,王安石写的词,她还能唱出,歌声优美,甚得王安石欢喜,不久王安石就爱上她了,纳为妾。后来她怀孕了,王安石考虑漕司的屋不够住,就在北面做了几间房子,叫新屋。漕司有个账房先生叫耿天骘,王安石不在家时,帮助她打理家务,管理库房叫许浪山,经常帮助她家担水、挑柴。一晃几年过去,她的女儿文安和儿子旁出世了,王安石被朝廷诏去,就委托耿天骘和许浪山看管他的家人,并请了一个女佣人。王安石偶尔回来,而耿天骘和许浪山有时带王旁去看王安石,耿天骘住在石溪的南庄,边山有一小山,叫南山,现名桑梨庄,他家有一片梨园,梨子熟时他也送些给王安石。王安石还有诗相赠《耿天骘许浪山千叶梅见寄》:闻有名花即谩栽,殷懃准拟故人来。故人岁岁相逢晚,知复同看几度开。许浪山住在齐安浒潭,他父亲以打鱼为生。齐安浒潭是现在的石溪许潭,现在还有许多许氏后人。

  王旁八九岁时,王安石当时让耿天骘教他读书,后来请了一个先生专门在家里教王旁,王安石把屋名取名叫“平山堂”。后来齐安人称为“学堂”。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文安已长大嫁人,王旁到京城,王安石给他求了一小官,这样只剩郑氏一个人在家,她感到孤寂,就到庙里参佛,王旁结婚后与庞氏不和,并且有病,王安石就把庞氏嫁了,而郑氏就出家为尼。孙子王桐出生后,无人照料,王安石找到郑氏娘家人,委托郑家人抚养,并把皇帝赐给他的玉腰带给了王桐,嘱咐郑家人,他死后,王桐长大了,可凭玉腰带去见皇帝,皇帝会给他安排事情做。

  从此,王安石就没有回来了,王桐迁到郑家居住,郑家给了一个女儿给王桐,养了王璹、王珏。王桐、王璹、王珏凭王安石玉带参见皇上,王桐以及王桐儿子璹、珏后来都在朝廷做官,后来王珏官至“总领淮东军马钱粮洪适、总领湖广江西京西财赋”(《宋会要辑稿》第一百八十一册,兵一九,第7071页)。陆游《老学庵记》载:“荆公所玉带阔十四……真宗朝赵德明所贡,至绍兴末,王氏犹藏之,曾孙奉议郎瓙始复进入禁内。”陆游与王珏几乎同活在同时代。

  五、舒王子孙姓名考

  王安石一家人命名有讲究的,王安石一辈全含在安字,这里不讨论。他儿子及侄子如:子雱、旉(早夭)、旁。侄:旊、斻、防、斿、旂、放、旗、访、饬、昉、旎、施等,基本用“方”字旁。而女儿及孙子命名以地名,王安石所写的《鄞女墓志铭》:“鄞女者,知鄞县事临川王某之女子也。庆历七年(1048年)四月壬戌前日出而生,明年六月辛巳后日入而死,壬午日出葬崇法院之西北。吾女生,惠异甚,吾固疑其成之难也,噫” 。1048年,王安石在鄞县当县令,鄞女以鄞县命名,次女文安以齐安,孙子桐以桐乡命名。

  《史记》有这样一句话:“邦福重宝,闻于旁乡。杀牛取革,被郑之桐。”(《史记•龟策列传第六十八》)。看来舒国公、舒王、郑氏、次女文安、次子旁、孙子桐,这与舒州、龙舒、齐安、桐乡是有一定联系的。南宋龙舒郡刻公文纸印本《王文公文集》残本七十二卷的出现,也证明了王安石的后代王珏生活在龙舒,即桐乡。因而王安石后人一直居住在龙舒之地,是无庸置疑的。龙舒郡,古为龙舒之地,汉设舒县属庐江郡、汉武时为淮南国阴安侯,晋和南北朝时为晋熙郡治所在地,设阴安、齐安,唐初为同安郡,唐中期设舒州(治所迁古怀宁)、桐乡属于庐州,宋为舒州,桐乡复归桐城县,桐乡范围有所扩大。由于王桐为桐城东乡郑氏所养,其后人与王安石的弟兄后代没有联系上,以致临川的《王氏族谱》上少了王安石这一支。

  从以上的史料及王安石的诗文分析,大量的地名、人名的出现以及其生活环境,而且不止一处,这就不是偶然的,由于篇幅关系,还有诗、文和史料没有深加分析,有望国内外共同学者探讨。

宋龚维蕃在浮山张公岩上的石刻

《嘉庆庐州府志》平山堂记载    

《嘉庆庐州府志》桐乡记载

  

《王文公文集》(《谢雱除正言待制表》上海人民出版社)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王长学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