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好官钱旆 光耀枞川

时间:2017-06-27 11:49:44

好官钱旆 光耀枞川

钱新华

    “烛暗窗昏夜黯然,惊闻巴蜀讣音传。一官薄俸蚕丛外,万里全家鸟道边。但堪寿世有清名,更无灵药可延年。伤心堂北孀亲老,哭向秋风暮雨天。” 这是清代名臣杨汝穀(1665--1740)闻钱旆殉职于苍溪任上而作的一首挽歌。显然,这位左都御史杨大人是用带血的诗句在恸哭钱旆啊!

    人们不禁要问:杨汝穀这位清廷一品大员怎么会为一个卑微的七品县令之殇如此悲痛呢?欲知缘由,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民国版《苍溪县志》上是怎么说的:“钱旆,江南桐城人,康熙三十四年以进士令苍溪。为人敦博笃雅,劝农兴学,一本于诚。目观地瘠民劳,作《田家苦》诗(其诗详见下文)以寄慨,深恻动人,读者泪下。又以干弋之后,纭诵声息。邑旧无书院,每学使至,应试者乏人。乃建义学于城内,使贫而有志者入其中。公暇辄与之,讲明孝悌忠信焉,夫读书稽古之法。自撰作箴论,文洋洋数百千言,得桐城一派真传。当日负笈来学者,则有渝万王咸宜、黄维屏辈,后皆领乡者有焉。而本邑中解元者,有薛景珏;得贤书者,有崔岱熊、良辅;成明经者,有任绅,亦皆出其门下,可谓极一时之盛。 昔人,称苍溪为小郡鲁,至是始,复其旧矣。在任五年,卒于苍土,民哀之反亲。时,门人有送至夔门以下者,官囊则琴鹤而(无)外,惟贮有歌词挽章而已。”

    从这段苍溪县志记载看,我们不难发现,钱旆在苍溪任上短短五年,切切实实做了大量有益地方的事。他敦博儒雅,体恤民情;为官廉洁,两袖清风;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政绩突出,英年早逝……恐怕就是这位杨大人因此悲恸的原因吧! 

   让我们再一次重温钱旆的《田家苦》一诗吧!他在这首诗中,似乎在用血掺和着泪,一字一句地哭出来的: 田家是处皆辛苦, 唯有苍民苦更深。 顽石稠叠无平土, 日荷畚锸耕荒林。 上山动经十余里, 伛偻爬扶秃前趾。 累累怪石凿不开, 披寻空隙相耘耔。 播种未及吐萌芽, 野彘山鹿食之矣 。 十亩常无一亩收, 家中已有吏诛求。 辍耕自办差催去, 为呼馌妇代犁耰。 炎天烈烈芳草秽, 挥锄日中不敢退。 汗流如水湿衣裙, 更约婴儿负着背。 吁嗟乎,嘻嘻! 苍民营生苦如此, 丰年妇子犹啼饥。 方今圣主念民依, 安得绘图达金闱。 天涯小臣无治术, 朝朝惟有泪沾衣。 相信大家读了钱旆的这一段诗句已经看到了苍溪百姓当时的生存状况,也无须笔者赘述了。

    废陈苛,减税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兴办学堂,培养人才;挖塘建堰,方便灌溉;筑路造桥,改善交通。这都是他殉职前所做的一揽子实事。他还利用回乡省亲的机会,组织了一批老家的能工巧匠到苍溪,指导和帮助当地建造生产农具,促进了当地农耕业的发展。 钱旆政绩突出,官声誉满巴蜀的消息,很快传至京城,朝廷便派大员来苍溪考察慰问,拟委以重任。然,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钱旆,这位年轻有为的县官,早已把身心与抱负融入到这块热土,他视苍溪为自己的第二故乡。熟料,一介文弱书生的他,自幼饱受疾苦,哪经得起如此拼命?多少个不眠昼夜,耗尽了他的心血,终因积劳成疾,猝然殉职苍溪。时年,仅36岁。朝廷大员方岳高在赶赴苍溪的路上闻之殉职,痛惜万分!到了苍溪,领同僚一起捐献俸银,为其治丧。出殡之日,苍溪多少百姓自发报麻戴孝,恸哭送灵榇至城外十里,仍迟迟不肯离去,其情其景,动天地,泣鬼神,为古今罕见。 至今留有挽章泣曰:《挽钱公旆》 两行血泪洒苍江,归榇谁扶在蜀舣?五载劳心空抚字,一堂聚首倐纷。贻谋空有花千树,将母犹余鹤一双。屈子沉江悲宋玉,飘零风雨打船窗。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钱旆出生江南桐城南乡(今枞阳县枞阳镇等周边的地域)的一个渔村——钱家麦园,骨子里渗透着一种桐城派文化与吴越钱氏“诗书传家”文化血脉精髓。 其实,他的命运是多舛的。早年丧父,孤儿寡母,靠乞讨与亲友接济为生。旆母是个了不起的女性!她宁可忍受人间千辛万苦,也要将儿子培养成材。或许正是苦难的人生催熟了他的心智。据说,他一岁开始说话,三岁能对句,五岁能诵孔孟贤书,七岁吟诗作文,才气横溢。更令人称奇的是他那种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能力,深得邑中名流赏识、垂爱,称他少有大志。一代国学名儒、族长钱光夔(1632----1706,号欧舫,字龙友,康熙丙寅岁贡士,系方苞、戴名世挚友)曾慨曰:此子,为吾家骄子,吾辈远不及也!

    康熙戊辰(1688年),年方廿四岁的钱旆,摘取了进士桂冠,圆了读书入仕的梦想。被学界称之为“桐城派文化开山鼻祖、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史诗大家”的钱澄之(1612------1693)时闻听钱旆中进士,欣然命笔,作《从孙旆秋荐志勉》诗一首:吾家灰冷百余年,赖汝孤生火再燃。敢信文工投主好,定知母节荷天怜。(注:母氏苦节多年。)读书有效功难竟,立品方新愿早坚。从此致身无限事,区区科第几人传。(见《田间诗集》第二十六卷.客隐集351页)这里不难看出,作为学者型长辈钱澄之用心良苦,该讲的话,都在诗中了。

    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钱旆,就被朝廷派遣到交通阻塞、贫穷落后的巴蜀苍溪任县令。别样的苍溪,有着别样的风情,自然少不了一些趣闻轶事。现撷取部分遗珠,以飨读者。

吃螯虫

    刚到苍溪上任还没几天,就有两个当地乡民相互指责着来找年轻的县老爷钱旆打官司。乡民甲指着乡民乙说:“我的田和他的田搭界,他把螯虫捉了往我田里丢,我田里禾苗遭殃不浅。望大老爷明察!”乡民乙气得满脸通红地说:“不要冤枉好人。明明是他田中螯虫爬到我田中,反说我捉虫朝他田中放,真是岂有此理!”钱旆平静地说:”你俩无需争辩,各自回去捉两只送来给我看看。”

    次日中午,钱旆看了两个乡民捉来的螯虫,立即笑道:“这个东西啊,在我们家乡桐城,人们叫它螃蟹,是可以吃的。”两个乡民听了大吃一惊:这个长满着两排脚且腥乎乎的东西还能吃?似乎不大相信这位年纪轻轻的老爷话。钱旆便叫厨子把这几只蟹煮了,并端来生姜、米醋,当场吃给他们看,又叫他们也来尝尝。两个乡民果然觉得味道鲜美无比,就不再争吵,各自拜谢大老爷后,便相安无事地回去了。 从此,苍溪这个贫瘠而闭塞的小县人都学会了吃螃蟹,也不再为“螯虫”之灾闹纠纷了。

巧解斗牛案

    话说某日,县衙外一阵吵吵嚷嚷,争吵之声由远而近。只见两个衣冠不整的农夫汉子,扯着对方衣领,嘴里不停地骂骂咧咧,一直拽扯到大堂下也不肯松手。钱老爷见状,操起惊堂木,“啪”地一声,喝住二人。详问得知:原来,是张李两家各有一头水牛,放在同一山坡上吃草。不知何故,两头牛只要一碰面,就红着眼,顶撞在一起。这一天,说也怪,两牛越斗越生气,双方斗到遍体鳞伤也不肯罢休,结果造成张家的耕牛,气管破裂,倒地身亡,李家的耕牛受伤后幸存。于是,引发了两家牛主人索赔纷争。张家失去了一头大耕牛,自然要找李家来赔偿。李家认为,两牛系互斗而死,与己无关,再者自家的牛在斗殴中也受伤不轻,死活也不答应张家的诉求。钱老爷见状,摇头一笑,提笔写道:“两牛打角,一死一活;活的共用,死的共剥;汝等回家,就此算着。”于是,二人当堂愿服老爷判决,互不纠缠,和好如初。

治乱不手软

    西蜀苍溪,不仅仅是交通闭塞,地瘠民穷,农耕落后,治安更乱。黑恶势力,欺男霸女,欺行霸市,当地百姓,苦不堪言,这可让钱旆坐卧不安,茶饭无香。经明查暗访,掌握了准确情报后,钱旆果断地拿出了一套铁腕重拳治理方案。先在城内几个出入口和重点集镇张贴文告,宣布对改恶从善者,从宽发落;对继续为害地方,顽固到底的匪首,严惩不贷。

    文告一出,苍溪百姓,无不叫好。一些黑恶势力看了文告后,有所收敛,并暗中观望新上任的老爷是如何烧三把火的。只有少数匪首不买账,仍在继续祸害着。钱旆胆大心细,周密布置。他一面向上请求派军力协助抓捕,一面采取欲擒故纵,内紧外松的办法来麻痹这些匪首们,同时组织衙役捕快暗中布控,摸清了匪首具体行踪与活动规律,最后来个“一锅端”。所逮匪首个个都是血债累累,罪大恶极,苍溪百姓见了,恨不得都将他们一个个生吞活剐了。

    钱旆清除了匪患,接着又审理办结了一大批陈年积案,给了苍溪老百姓一个久违的公道。从此,苍溪境内及周边治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盗贼匪患销声匿迹,百姓安居乐业,民间出现了风清气正。当地一些乡贤便组织民众,为钱旆送来了“万民伞”和“福泽苍溪”等多块褒奖他的匾额。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