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山水连城 梦里江南

时间:2017-07-07 09:48:53

钱新华

    丁酉年春,一个雨后初晴的上午,雾气还未散去,我们相约来到枞阳连城,倾听一番这里千百年的记忆。站在这片土地上,放眼望去,清渠绕户、枕山环水,显得雅静、清新而明丽。尤其小堤、小桥和那坐落于旁的农家小院,更令人遐想,似隔着潺潺流水,也能够听见悠远岁月里传来的阵阵渔歌互答声。

    来到村口,见绿茵如毯的草坪中立一尊米黄色“迎宾石”,似一头眯着双眼的老黄牛在悠闲地反刍着刚啃下去的青草。两行错落有致的“美丽乡村.连湖”红色字体,热情地把我带进群山环绕,连山如城的景象里。我不由地问自己:这是不是“连城”这一地名因此而得名呢?

    那天,不只是阳光好,各种意想不到的开心事都赶上了。先是遇到了县里“大美枞阳.画里乡村”启动仪式。一句县主管领导宣布“'大美枞阳,画里乡村'启动仪式开始”话音刚落,就见一支像是安庆方向过来的骑友队伍,在场外拉起了一道长长的“墙”。那场面,那气势,都像是一种特约嘉宾莅临现场的感觉。骑行队伍中,有位胸飘长髯老者,更是让我仰慕不已。老人身边有位骑友见我们好奇,热情地向大家作了这样的介绍:他是一位自行车运动达人,虽逾古稀 ,却一直坚持骑行运动……立马就有粉们争着上前与其合影,似乎要把老达人那种自信阳光、快乐健康,统统带回家。或许这些骑友们早已是连城的“常客”了,只是我寡闻而好奇吧。毫无疑问,他们选择连城作为骑行中一个驿站,一定是看上了连城这里宜居、宜游那种独特魅力吧。

    来到连城,不可不去天峰寺。这是一座集佛教文化与自然、人文景观的古寺,我早就想去拜谒了。

    一砖一瓦皆是史 ,一草一木总关情。用这句话来描述我对天峰寺的印象,一点也不夸张。

    初闻天峰寺这个名字,我曾有过这样的猜想:这寺会不会是建在一座险峻的峰顶上?其实这寺名寓意,哪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揣测到的?后来从一文献中才得知该寺名字来历,与其座落的“高度”并没有多大关联,只是因庙门朝西,遥望潜山天柱峰而得名。

    同行文友章君,年纪不大,倒是一肚子“古经”。我们一路走,一路上听他介绍着有关天峰寺的“身世”。当我们行至杨家山下一处农家菜地时,见地头赫然裸露着一块似“牛蹄”状的粉色巨石。“古经”指着这石头告诉我,这便是传说中的“马踏石”。我为之一振,像是遇到了“外星人,端详良久,不舍离去。我已经注意到了,眼前这是一片零星种着各种庄稼的坡地,那巨石似一只从九霄云外掉下来的天马之蹄,只是蹄底被厚厚的泥土严严实实地包裹着。          

    沿着弯弯绕绕的麻石阶,我们上到天峰寺正殿。见殿门右侧墙下方镶嵌着一块约一平米长方形石刻,密密麻麻的记着天峰寺昨日里的故事,其中就有一段“马踏石”的文字。

一腔直言九重天,朝奏夕贬陌路边。

欲为南国兴邦事,宁洒热血玉阶前。

云横白鹤家何在,雪拥连城马不前。

陈兄远送殷殷意,惜别依依云水边。

    一首南唐徐铉(917--992)诗,一下子把我带到了一千多年前。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大致情景:这徐铉在南唐官吏部尚书,因赵家大兵压境,徐主战,向南唐主李璟力谏,遭到怕打仗的大臣们联手加害,被贬至舒州境内的枞阳江边荒芜之地。舒州知州陈洪寿,为徐铉故交,亲自送徐到连城江口,遇大雪阻路。时徐铉坐骑正踏在一块冰雪遮盖的石面上,因马匹突然受惊,前蹄高扬,扬鬣长嘶,踏石不走,遂在石旁歇马,留下马蹄印迹。后人因仰慕徐盛名,故名“马踏石”纪之,亦名“驻马坡”,为天峰寺十二景之一。从马踏石留印的深深水迹看,这一传说并非是空穴来风。

    浏览着墙上镌刻,我满脑子回放着“驻马坡”那一幕幕场景。我们哪里会想到,这儿曾经是古代通往安庆驿路。南唐徐铉被贬连城时,留有《龙门寺记》一文。宋代清远禅师重建该寺,称龙门禅院。明代崇祯七年(1634)重修,时名天峰庵。明代洪武初年,曾设马踏石巡检司(明清时,凡镇市、关隘要害处俱设巡检司,巡检为主官正九品,相当于现在派出所,归县令管辖),后为巡检署。洪武八年(1374)建立马踏石社学,课读里中子弟。我们不难想象,这里一度是集交通、佛教、经贸、文化教育为一体的重要关隘。用今人话说,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阅尽湖山,禅意入心。多少先贤,何曾不是?清代顺治十一年(1654),由智湘和尚重修,曰天峰寺。其匾额为乾隆年间礼部侍郎张若澄(张廷玉次子)所题。后经战乱,几废几建。如今已形成前后数进规模,供奉着南海观音与四大金刚、十八罗汉诸神。寺内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寺旁石壁下有一泉水,清澈见底,久旱不枯,汲之旋满,虽雨不溢,故名“定泉”。北有石如蛙,面对定泉,有跃跃欲试之态,因名“蛙饮定泉”。同属寺内十二景 。

    出后殿,抬头望见东西二岭各耸立着一尊巨石,似天外来客。不知不觉中加快了脚步,朝岭上巨石赶去。躬行在陡峭的山道上,身子不一会儿就渐渐热腾起来,口鼻也开始拉起了“风箱”。是过于兴奋,还是体力消耗所致?些许两者都有吧。

    通往“一柱擎天”是条狭窄坡陡的山道。怪石嶙峋的道旁,除了一些不知名的灌木杂草,偶尔也能见到几株绽开笑脸的杜鹃花。可以看出,这些生灵们或许是长期受佛家文化的薰陶,一个个都具有那种平静的内心,它们之间没有恶性竞争,安详、平等地享受着属于它们的那片蓝天、阳光、雨露、泥土。尽管也有某个花花草草,会突然跑出来拦住了你的去路,但并没有让人感到它们是一种失礼的行为,而是人类擅闯了它们的领地呢!让我步步惊心倒是这湿滑路面。

    登上峰顶,我猫着腰,小心翼翼绕石柱半圈(另半圈悬在绝壁上,无法环绕),凝神屏气仰望着似悬停的石柱,愈发臆想:要是能沾上她的一点灵气该多好呀!我俯下身子,对着石柱脚下一处似人为留下的“洞口”,又是一番好奇地端详。同行的章君,见我身在险处不知险,不住地提醒我该注意安全。我心存感激。

    倚在石柱下,我蓦然想起了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明洪武初年,刚登上帝位不久的朱皇帝,不知道是听信了哪个臣子的馊主意,说天峰寺后山这尊石柱有“定乾坤”法力。若放在宫中,可保大明江山千秋万代……朱元璋听了,龙颜大悦。遂下旨派人到枞阳天峰寺装运“护国石”。遥望石柱,大有一柱擎天之势。一阵山风吹过,又似在摇摇欲坠。若想搬走,谈何容易?为取石柱,朱皇帝劳师兴众,远道而来。数月过去,招数使尽,拉断铁链,不计其数,石柱却岿然不动。虽说是“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然天意不可违,竹篮打水,终究一场空。时至今日,石柱巍然耸立,笑看世间百态……

    下岭时,遇一位带着子孙祭祖的当地矍烁老人,从他口里听到:过鲤鱼鳞山,依径而下至东麓,昔日建有三贤祠,奉祀隋代皖城郡公张威,其子连城县公张植,南唐吏部尚书徐铉。后毁于兵燹。清时,连城先贤张孔纪,于祠址近处建有望贤楼,以示后人。

     清代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为夺取枞阳与清兵于马踏石进行一场外围大战,终未获胜。旁有毛家墩,为元代末年毛氏远祖由寿春南来始迁之地,定居后制坯烧窑,为小缸窑窑场前身。再往前,是枞阳河古源头,当菜子湖进入枞阳河口处,突起二山,隔河相对。东岸山形如狮,名狮子山;西岸山形如象,名象山。俗称“青狮白象守护津关”。

    徜徉在洁净的环形村道上,我们欣赏着被一块块黄绿相间油菜麦田装扮着村居农家,望着时隐时现在阡陌交错旷野里的追梦人,听山脚下园林中的鹊语鸠啼,吮吸着空气中飘过来的阵阵甜味……竟恍惚起来:难道,自己真的走进了“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鸡鸣桑树巅,依依墟里烟”的那个世外桃源?

    正当我陶醉于眼前美景时,倏然间,从身后走来了一位老爹爹。老人右手掌心握一把小巧玲珑的紫砂壶,一脸古道热肠,一副悠闲自在神情。在与我们闲聊时,他一脸幸福地数落着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一件件喜事与变化。从新农合、养老、到种田有补贴;从孙辈们上学不交费,到看病报销不贵等惠民政策,如数家珍。

    攀谈中,我还得知,老人今年76岁,就住在我身后不远处。我顺着他的手指所示,看到了一座乖巧的小桥,连接着山脚下翠竹掩映中的那座粉墙黛瓦的院落。小桥下溪水潺潺,清澈见㡳,偶尔见到几条手指大的小鱼逆流而上。一辆米黄色的小轿车朝着院外,扭着屁股的停放着。院门两侧的文化墙,绽放着催人奋进的诗情画意。

    说起文化墙,老人深情的向我们讲起了两则小故事。一是“拖船沟的故事”。讲的是清乾隆年间,这里出了一位名叫张兰的贤达,时任广西柳州知府。此公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深得百姓爱戴。有一年,张兰回乡省亲,见连城湖通往枞阳上码头的水道,有一段阻碍了交通。他便拿出了自己的俸银,发动乡亲们去疏通河道。因工期紧,有一地段开挖不深,载重船只能用人力拖过去,因名“拖船沟”。

   “此沟遗址今尙在,留有佳话传后人!”我听了,心里默默地感叹起来!

    另一则民间故事叫“寒夜送火”。说的是很早以前,住在这里虎庄,有位孝顺婆婆的好媳妇。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夜里,她怀揣一只小火炉,去为婆婆送暖。 刚爬上虎头山,遇到了一只张牙舞爪的老虎向她扑来。媳妇哀求道:“老虎呀,老虎,你现在可别吃我,等我把火炉送给婆婆回来再吃吧!”说也奇怪,她回来时,在树底下等了好久,也没有见到那只老虎。听了古老的传说,分享了美丽的故事,我不由得肃然起敬:原来,我每一脚踩着的都是连城厚重的历史!

     老人见我不断地称赞着这里生态环境,风趣地与我们逗趣道:你若要喜欢这里,可以来连城投资兴业呀!我会心地朝他一笑,一边拱手与老人话別,一边祝福他健康长寿!

     但我们居繁华闹市久了,都需要一分宁静致远,那就到连城来吧,寻一段过去的旧梦,找几分心中的念想,老祖宗留下的青山绿水而今已成为宝贵的财富,在当地政府保护开发中,吸引着一拨拨游人,在这里,赶上最美好的遇见。

     喜欢连城这样的村落。虽不是青藤竹篱,草舍茅庵,一畦春韭,十里杏花,一派诗意江南,但背倚青山,连一湖清流,看落雁冬去春来,观溪流淙淙流淌,数墟里炊烟……那是不变的风景。还有在这里邂逅的那几位老人,守望着这片静谧而秀美土地,相伴的是家的温暖,这些不正是我们所想要的生活吗?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