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山河铮铁骨,风雨铸诗魂

时间:2017-07-13 14:30:21

——拜读《张恺帆诗选》

吴成立

    张恺帆先生大名我小时候就熟悉。一是因为张恺帆夫人史迈是枞阳县会宫乡史家湾人,与我家仅一河之隔,其岳父史恕卿是安徽省知名的民主人士,史迈是史恕卿先生三女,史迈哥哥史伟(革命烈士)、史照、四妹洛明均赴延安,参加八路军,六弟史康参加新四军;二是因为我经常见到张恺帆先生给房秩伍先生写的墓碑,那苍劲有力的字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主席在庐山会议上对“安徽省委书记下令解散无为食堂的报告”的一段批语:“印发各同志。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中央委员会有,即军事俱乐部的那些同志们;省级也有,例如安徽省委书记张恺帆。我怀疑这些人是混入党内的投机分子……” 以及中共安徽省委作出了一个《关于张恺帆、陆学斌反党联盟的决议》,一时批判文章见诸全国各大媒体。只因他在1959年,救民于水火,开仓放粮、解散食堂的英雄壮举,便横遭迫害,却使他成了人民心中一颗璀璨的巨星,在浩渺的苍穹上光亮夺目。他成了除彭德怀以外,在省一级高干中反抗极左的第一人!所以,不少老百姓称他为“安徽的彭德怀”“安徽的张青天”。

    张恺帆先生(1908~1991),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委书记、代理县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书记、沪西区委书记。后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抗战时期因国共合作获释,曾任新四军第五支队秘书长、来安县委书记、皖南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苏皖边区政府秘书长、合肥市委书记等职。安徽省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安徽省第四、五届政协主席,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主任等职。知名书法家、诗人。他还曾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安徽省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近来,有幸拜读先生诗词遗作,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张恺帆不仅是一个革命家、书法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从他的诗中感受到先生的人格魅力,先生无论是青年时期、革命时期,还是被捕入狱以及错划右派,他都保持着一个共产人的坚定信念,坚持真理,以革命现实主义、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体现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每首诗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表现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无私无畏的高尚道德情操,以及为国家求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强信念。他坚持求实、清正廉洁、不屈不挠以及刻苦钻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迢递濡须水,漂沦赤子哀。

    张恺帆先生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晚清社会,他虽然生在一个地主家庭,面对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却深深触动他那颗同情百姓的心,他用诗记录了一个当时实景。《水乡夏夜》“夏夜好乘凉,依村傍草塘。蛙声如鼓噪,萤火似磷光。父老谈今古,婆姑话短长。何来人哭泣,地主逼钱粮。”在这夜色茫茫的夏天,本来乘凉是一件惬意事情,蛙声鼓噪,萤火飞蝗,“何来人哭泣,地主逼钱粮。”一声哭泣,与鼓噪声交杂一起,是对这黑暗社会的控诉。这不禁使人想起杜甫《石壕吏》来,作者都是巧妙地运用叙事抒发情怀,进行议论,爱憎非常分明,倾向性十分明鲜。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

    1932年9月—10月间,张恺帆先生在家乡被敌人通缉后,化名汤问樵,经裕溪到宣城,拟去江西投奔苏区。在宣城遇到了中共秘密党员、无为同乡宋沛生同志,他在水阳江以打鱼为生。宋沛生搞诉我,原无为县团委书记方厚鲁同志当时正在宣城四师当职员(恽代英、萧楚女同志曾在该师范学校任教),你可以与他联系。随后作者即通过方厚鲁同志与党的组织接上关系,当即命张恺帆担任芜湖中心县委巡视员,在南陵、宣城地区恢复党的组织,筹建渔民协会。在宣城、南陵工作半年多。后因安徽省委又遭到破坏,组织上派他去上海找江苏省委联系。作者写下了《中秋有感》“去年中秋节,江北打游击。今年过中秋,江南为迁客。故人情意浓,煮酒劝醉月。一觞不能进,独向渔舟宿。何处箫声动,凄凄复恻恻。反侧不成眠,东方鱼肚色。” 读后使人想起唐朝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箫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在革命低谷时期,作者蹊径独辟,以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同是一个箫声,而作结不一样,作者是为革命、为人民充满希望,对光明的追求。

    1959年7月4日张恺帆下乡视察,由肥东经巢县到无为县,沿途见到农民生活十分贫困,每到一处,揭开公社办的食堂锅盖,见到锅里多是菜叶、树叶、米糠等,心中十分不安,非常惭愧。《访贫问甘》“建国十年长,黎元尚菜糠。‘五风’吹不禁,惭愧吃公粮”。注:“五风”即: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瞎指挥风、干部特殊风。唐朝诗人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是反映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说明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五风’吹不禁,惭愧吃公粮”。也是真实的反映“大跃进”年代的社会风气。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困苦的关心和对官僚主义的愤恨。也表现了诗人较高的思想境界。

    二、国家凝血泪,公义惜头盔?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先生一句名言。这句诗用在张恺帆先生身上最恰当不过了。1931年2月7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5烈士李求实、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和著名共产党人林育南、何孟雄等23人,曾关在上海西南郊龙华监狱,在这里英勇就义的。1933年冬因叛徒出卖,张恺帆被敌人逮捕,时任中共上海市沪西区区委书记的他年仅25岁,也被关押在这里。当烈士被敌人枪杀后,他拖着哗哗作响的铁镣,爬上双层床铺,用铅笔在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龙华悼念死难烈士》“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署名“扪虱居士”。这首诗作也成了他人生最精彩的诗歌,可谓是当世杰作。比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更为壮烈,颜色更加鲜明,对人生的意义更是乐观。正是这似火一般的激情,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以鲜艳桃花的浪漫,歌颂了五烈士献身革命、壮志未酬、英勇牺牲、精神不灭的英雄壮举。中国革命成功正是这一代热血青年不惜抛头颅的伟大献身精神,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投身革命、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根据监狱的档案记载:“冥顽不化,不可救药。”他被解到漕河泾监狱服苦役。因参与领导狱中斗争,又被押到以凶狠残暴闻名的苏州军人监狱。他和战友们在上海北站拒绝上火车,挥动镣铐,高唱《国际歌》,许多旅客和群众目睹这壮烈的场面,都感动得流泪。解放后,诗人萧三把这首诗作为龙华烈士遗作,收进了《革命烈士诗抄》。后来萧三得知“龙华诗”的作者还健在,立即向张凯帆写信问好,并致抱歉之意。张凯帆复信说:“我是幸存者,能获烈士称号,当不胜荣幸,何歉之有?”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的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和人生态度。

    大学生、中共秘密党员谢武潮新入狱,带来了红军胜利粉碎国民党第四次围剿的消息,他欣然命笔《狱中闻捷》“狂潮推得武潮来,赤日埋云雪满阶。人去春回风更烈,会看急雨撼楼台!” “赤日埋云雪满阶”白色恐怖下的酷刑、屠杀吓不倒共产党人,高墙、铁窗锁不住志士情怀。即使把象我和武潮这样共产党人关进来,你看墙外的暴风骤雨正席卷着蒋家王朝。正如另一首所道《嘲蒋帮诱骗青年参军反共》“十万青年十万军,独夫面目益狰狞。须知十二金人外,犹有操椎击暴秦”。国民党政府曾以“十万青年十万军”为号召,招募青年参军反共。 “须知十二金人外,犹有操椎击暴秦。”秦始皇为了防止人民起来造反,收集天下铁器铸成十二个金人,但还有个力士,在博浪沙用铁椎伏击他。诗中从历史主义到现实主义,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对革命的坚贞,对胜利的渴望。

    张恺帆在狱中和10多个难友组织了“扪虱诗社”,创作诗词,相与唱和,激励斗志,砥砺节操。同时以诗歌为武器,抒发革命情怀,揭露敌人的残暴,斥骂可耻的叛徒。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人格光辉,也感动了部分天良未泯的宪兵,张恺帆作诗《寄看守兵》“风露凄凉画角哀,肩枪荷月立台阶。长官美酒兵民血,利害谁归好自裁!”感动了看守,后来,难友们在牢房里演戏、唱歌,值班宪兵都不干涉,倘有上司来巡查,他们就敲敲牢门方窗上的铁皮以为报告。

    1959年,诗人因在无为开仓放粮,废除食堂,与左倾路线作斗争,而被错误开除党籍,下放劳动,忆及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三十一年经历,感慨之作。《下放劳动途中》“三十一年还旧我,一肩行李出庐阳。凫长鹤短谁争得,自有春秋玉尺量。” 实语说:凫胫虽短,续之则长;鹤胫虽长,断之则短。是非功过自有评价。这首诗运用借代和象征的笔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坚持真理,相信能修正错误,始终不渝地为人民谋利益。

    “此行莫漫伤零落,霜叶如丹犹似春。”张恺帆先生的狱中和批斗期间诗作,无论其表达技巧还是艺术效果造旨是非常深,是血性诗篇血与泪写成,展现共产党人博大襟怀和高尚操守,光照后世的壮丽颂歌。

    三、铁骨铮鎗铸,柔情缕络开。

    诗人不但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无产阶级战士,也有儿女柔情。表现在对父母的情,对战友的情,对妻子的情,对人民爱。人生最大痛苦莫过离别,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留下重要一笔,而先生的离别更是别具一格,他的离别之苦,是为那高尚的事业,也是前人所未经受的,更显示出一个革命者坚强与豪迈!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作者回到家乡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并于1930冬天组织六洲暴动,坚持武装斗争达10个月之久,后遭到反到当局通缉,不得已告别父母离家出走,从西乡经刘家渡到芜湖。行前,父母依依不舍,倚门盼望。这首诗是在离家远行时写的。《别故乡》“离家哪得不依依,公义当前不我私。寄语双亲休倚望,红旗报到是归期。”自古是忠孝两难全,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子女对父母的情愫是永远难以割断的,先生在公与私方面作出重大选择,投身革命,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充满希望,革命成功是回家的日期,豪迈之情令人肃然敬佩!在苏州监狱得了伤寒病,由于狱中条件极其恶劣,得不到治疗,足足拖了一年之久,始稍见好转。听墙外传来爆竹声,想起新年快到了,心中思念父母。《病中逢春节》“一病缠绵一岁更,家中欲寄笔难擎。遥知父母新年里,老泪纵横对酒樽。”作者用高超的笔法,突破空间想象,“老泪纵横对酒樽”想到春节,别人子女可能与父母团圆,而自己年迈的父母思念自己儿子,想必是老泪纵横,这何尝不是诗人对父母的思念呢?读来令人悱恻。 

    在上海狱中,与同牢难友组织了一个诗社,此诗在狱中所写,回忆刘静波同志在无为离别和上海相见的情景。《寄别刘静波同志》“只身南北一飘萍,湖海浮沉不计春。濡水楼头曾惜别,春申江上喜逢君。烽烟漫地知音少,浊酒盈樽世味深。酬唱方酣风雨骤,铁栏深锁断肠人。”刘静波同志是无为人,是原全国政协常委周光春同志的舅舅,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也参加过“广州暴动”,曾任连长。他是当年“六洲暴动”的司令员,英勇善战,会使双枪。1928年刘静波同志受党委派,回家乡无为开展党的地下工作,经常来作者家中。他们于三十年代初,在上海先后被捕入狱。“七七”事变后,刘静波同志获释出狱,于1937年底去延安,在一次敌机轰炸中,不幸牺牲。1933年初,因安徽省委遭到破坏,作者去上海找党组织,当时刘静波同志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在外滩附近的临青小学教书。后经胡竺冰同志的引见,他们在上海又见了面,并同他一起在上海与党组织接上联系。濡水河在无为,春申江指上海。这首记录作者思念往日的战友,见证了在革命斗争结下深厚的同志加兄弟的战友之情。

    1959年底合肥“和尚岗”狱中。我的夫人史迈同志早年曾患眼疾,高度近视,我希望她爱护眼睛,不要因为我的事而伤心落泪。我相信自己如实向党反映群众疾苦,并没有错误,问题总会有澄清的时候。《读史迈来信》“丈夫坦荡本无忧,唯独卿卿惹我愁。病眼欲盲宜保护,丝毫泪水不须流”。这首诗没有华丽语言,很直白描写了夫妻的恩爱之情,微处见著,体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

    四、山河无限意,岂许失君裁!

    解放后,当代著名书法家张恺帆曾到铜陵泼墨挥毫:“绕堤杨柳万千株,山外有山湖外湖。到眼风光皆画卷,铜陵未必逊姑苏。”诗人用记实的笔法,描写出祖国大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成了一个又一个美丽家园,一片祥和、风光无限,感到无比欣慰。再如《淮上行》“昔年淮上忆吹箫,不是风沙便是涝。此日重来浑不识,稻花馥馥水条条。”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这与革命时期诗作形成鲜明区别。

    过去的旧中国,山河破碎,风景沉伦,诗人要把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意志凝于笔端。如:《游铜陵狮子山》“奇松怪石如狮子,竹韵松涛作吼声。欲驻此山归大隐,烽烟漫地不由人。” 1945年9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为了独占抗日胜利果实,限令新四军、八路军从19个抗日根据地撤出几块,皖江根据地就是其中之一。《北撤巢湖舟中》“帆影湖光夕照寒,三军挥泪别巢南。寄声父老须珍重,共把离愁化火山。”经过十四抗战的中国终于取得胜利,在战争的废墟本来集中力量进行家园建设,蒋介石集团又挑起了内战,诗人怀极大愤怒写出了“烽烟漫地不由人”和“共把离愁化火山”诗句。1947年7月诗人在烟台, 《烟台雨霁》“万方多难日,何幸此登吟。” 这些优美的诗句表达诗人一个共产党人对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意志。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在望,蒋介石眼看无法挽回失败的局面,想划江而治,让李宗仁任代总裁,并派张治中、邵力子等人去北京与我党进行和平谈判。我党识破蒋介石假面具,号召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首词写于淮海战役后、渡江战役前。《西江月*淮海战役告捷》“淮海平原之战,蒋家风雨飘摇。主降主战主南逃,一片龟争鳖吵。堪笑蒋冠李戴,化装美女求饶。分明又在耍花招,誓把妖氛净扫。” 这阙词充分表达了作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

    “文革”中作者与李葆华、黄岩、朱光、姚克、李凡夫等副省长以上干部、被关在合肥商校的一幢三层楼上,隔离审查将近一年。每天除了下楼吃饭,上厕所之外,不许去任何地方。后来,被造反派押往蚌埠、淮北、淮南、铜陵、芜湖、马鞍山、安庆、池州等地、市巡回批斗。到达池州时,时值五月(农历阳春三月),遍地山花烂漫。“经年未许下高楼,难得巡回批斗游。恰是阳春三月里,山花如火过池州。”即使在被错误的批斗的日子里,也表达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

    1991年9月11日病中《病榻寄语》“亲朋不必过多情,世上能无不老人?寸土寸金宜爱惜,丧仪概免不堆坟。”后因病情逐渐严重,再未吟诗,这是他的绝笔之作,对后事的遗言。表现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高风亮节,不改初心,珍惜祖国每一寸热土。

    一本诗词,一生故事,人生长河里绽放出万朵鲜花,自然之香味扑鼻。整个诗作语言平淡,淡中见奇,情不虚发,淡中见真情。没有华丽词藻,没有晦涩的典故,确见先生淡泊而又不平凡的一生。张恺帆的一生就是一部诗集,每首诗都记录着感人的故事,值得细细品味与学习,给人启迪与力量。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