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中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实行大呼隆生产劳动,按劳计酬,按劳分配,村庄上的人全力以赴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那个年代农村住宅一般是嗐六间,嗐八间的土墼房屋。做屋上梁不仅是东家最高兴的事,而且也是全村人最开心的一日,村庄上的人们像过节一样热闹……
选好开工的好日子,钉桩放好轮廓线,垒好石头基脚,砖匠师傅开始用土墼砌墙。砌到丈把高时开始平水,前沿按照五比二的水伏,后沿按五比三的水伏,在土墼承重墙上砌垛尖。嗐六间屋是对开三大间有四道承重墙,垛尖像等腰三角形横卧在承重墙上。垛尖砌好后,就等待东家上梁之日哪!
上梁是农户做屋的大喜事,农村做屋特别讲究风水和吉利。事先请懂风水的人看看门向和风水,然后确定上梁日期和具体的时辰。一般都选择农历的双日,逢八即佳。上梁日期定好了,东家开始张罗上梁的事宜。向亲朋好友发请柬,邀请亲朋好友莅临喝做屋上梁的喜酒。筹备上梁时的物品,备好砖木匠的红纸包,上集市置办烟酒,猪肉,小菜,请铁匠师傅打造梁脐,备好上梁的糕点糖果和抛梁团子以及鞭炮,请教书先生书写对联和看梁……
农村有一句流行语“做屋打船,昼夜不眠”。上梁那天,既热闹非凡又忙得团团转,左右邻居主动前来帮忙。在新屋大门两侧的墙壁贴上“建新房事事如意顺顺顺,起大梁步步高升发发发”,在后门贴上“华夏落成增瑞气,安居乐业进财源”红通通的对联。亲朋好友届时扶老携幼带上贺礼(一般是一床垫毯、被面,两条糕)登门祝贺道喜。请厨师捶打汆溜烧肉炖膀,大办做屋上梁的宴席。砖木匠师傅和男女小工全部到位。木匠师傅选好一根碗口粗的杉木,刮皮刨光,砍一方平整的面刨平整。看梁两端划上黑色的小三角形,在小三角形的顶角上划两根胡须,木匠师傅用墨线连接两端的小三角形,中间挂红绿绸条钉上铁质的梁脐。为什么木匠师傅要在看梁上划两个黑色的小三角形呢?传说是纪念鲁班大师,小三角形象征着鲁班,小三角形上的胡须象征鲁班的胡须。中间那根长墨线是纪念鲁班的母亲,因为墨斗是鲁班母亲发明的。鲁班是华夏木匠的祖师爷,所以木匠在打造房屋时,一定要让祖师爷高高在上,以示永世敬师。教书先生在看梁丕上工工整整书写“公元X年X月X日华夏落成”的字样。写看梁也非常讲究,不准坐在上面书写,字数要双数,写好后竖靠在南边的墙壁上,不容许任何人从上面跨过。看梁上披挂亲朋好友送来的大红垫毯,鲜艳的毛毯之类的贺礼,在看梁两端系上几丈长的红麻索。一切工作准备就绪,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待砖木匠师傅发话上梁啦!
上午八点时分,晴空万里,微风吹拂,砖木匠师傅像猴子一样从木梯爬上堂厅两道墙的垛尖上,领班的砖匠师傅看看太阳甩开嗓门高喊:“新屋上梁时辰已到哪……”顿时,鞭炮齐鸣,笑声昂扬,村上的人听到哔哔啪啪的鞭炮声,像蜂子出巢一样一溜烟跑过来抢上梁糖果糕点呢!砖木匠师傅分别站在堂厅的两边的垛尖上,手拉系在看梁上红麻索,一根披红挂绿的看梁冉冉平行上升。砖匠师傅大声说“鞭炮声中启大梁,华夏落成东家忙。福星高照财神到,一年四季点钞票。红绳两头系大梁,步步高升喜洋洋。东家红包大又多,子孙满堂住新房……”木匠师傅也毫不示弱张口即来:一把糖果向东抛,金银财宝往家挑。一把糖果向西抛,世世代代出能人。一把糖果向南抛,亲朋满座喝喜酒。一把糖果向北抛,四季平安寿庚高。黄道吉日上大梁,东家世代出好儿郎哪!”这砖木匠的四言八句把东家一家人乐得手舞足蹈。东家笑得合不拢嘴,手端盛着糕点、糖果、抛梁团的圆盘,站在高高的墙壁上使劲向下面抛撒糕点、糖果、抛梁团、散支香烟。那糕点、糖果、抛梁团仿佛下冰雹似的从空而降,屋内大人小孩一片欢呼雀跃,抢得沸沸扬扬热火朝天。在鞭炮齐鸣和抢抛梁糖果糕点的呼声中看梁渐渐地升到垛尖,砖木匠师傅在两端的垛尖上安装好看梁。在垛尖峰上安装好堂厅的脊梁檩条,两端悬挂重物固定好脊梁的檩条。上梁大功告成,这时看梁上红垫毯、红毛毯、红绿绸缎被面迎风招展,一眼望去红了半间屋,像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十分耀眼。
俗话说“小伢子盼过年,砖木匠盼做屋上梁。”农村惯例上梁那天砖木匠,下午不仅停工休息,而且是双工资双包烟外带红纸包,所以砖木匠师傅的脸上个个露出灿烂的笑容。
大梁上好后,东家大摆做屋上梁的酒宴,犒劳砖木匠和小工,酬谢亲戚朋友的祝贺,摆上七八桌,砖木匠亲朋好友彬彬有礼依次入坐。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砖木匠相互邀请坐成几桌,村庄上年事已高的长辈相邀围成几桌,亲朋好友自动围坐成几桌,满堂宾客,笑语飞扬。满桌美味佳肴,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打短工不要钱,不亚于过小年,男女小工尽兴地放开肚皮大吃海喝。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为了讲究农村的礼节,砖木匠纷纷互动过桌找对象陪酒,亲戚朋友也不时地举杯过桌找要好的对饮,他们眯着双眼吆三喝四,拍拍胸脯大呼你兄我弟,举起酒盅仰着头喝个底朝天。一些不胜酒力的妇女在一旁吆喝宥食,不时地拍掌喝彩“好酒量,再来一杯呀!”太阳偏西,酒席不散,个个酒酣耳热,人人酩酊大醉,一醉方休呀!
往事虽然如断线的风筝渐行渐远,但有些往事被岁月的流沙淘洗得熠熠生辉,在记忆的长河里荡起一圈圈的涟漪……那些年,我在农村小学教书,有多少农户曾经请我为其书写做屋上梁的对联,曾经为多少农户做屋亲手写过看梁。至今,一些农户房屋上的看梁还依稀可见我当年书写的墨迹呢!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