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成立
中国汉代历史上有二个阴安侯国封地,第一阴安侯是汉高祖刘邦开始封的,封地在河南省清丰县。第二阴安侯为汉武帝所封,封地在安徽省枞阳县。现根据有关阴安侯历史记载、碑记、地图等作以分析,以期引起史学界关注。
刘邦(前256年—195年)兄弟三人,大哥刘伯、二哥刘仲、弟弟刘交,他自己排行第三。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兑现了先前的诺言,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受封的韩信和彭越联合原来的燕王臧荼、赵王张敖以及长沙王吴芮共同上书刘邦,请他即位称帝。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曾杀白马为盟,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结果全国的异姓王侯全被清除,主要封刘氏家族成员为侯,并立下了父封子袭规矩。
第一个阴安侯的封立。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平定了代地,刘恒(前203年—前157年)被立为代王,追封自己长兄刘伯为武哀王。《史记·孝文本纪》描述刘桓继位经过:昌至渭桥,丞相以下皆迎。宋昌还报。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拜。太尉勃进曰:“原请间言。”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遂驰入代邸。群臣从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硃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不当奉宗庙。臣谨请阴安侯、列侯顷王后与琅邪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议曰:‘大王高帝长子,宜为高帝嗣。’原大王即天子位。”代王曰:“奉高帝宗庙,重事也。寡人不佞,不足以称宗庙。原请楚王计宜者,寡人不敢当。”群臣皆伏固请。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丞相平等皆曰:“臣伏计之,大王奉高帝宗庙最宜称,虽天下诸侯万民以为宜。臣等为宗庙社稷计,不敢忽。原大王幸听臣等。臣谨奉天子玺符再拜上。”代王曰:“宗室将相王列侯以为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辞。”遂即天子位(《史记·十二本纪·孝文本纪》)。这段文字说明阴安侯参与迎立刘桓当皇帝。
据《史记·孝文本纪》记载集解: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集解】:汉书百官表曰:“宗正,秦官。”应劭曰:“周成王时,彤伯入为宗正。”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不当奉宗庙。臣谨请阴安侯【集解】:苏林曰:“高帝兄伯妻羹颉侯信母,丘嫂也。”列侯顷王后【集解】:徐广曰:“代顷王刘仲之妻。”骃按:苏林曰“仲子濞为吴王,故追谥顷王”也。如淳曰“顷王后封阴安侯,时吕嬃为林光侯,萧何夫人亦为酂侯”。又宗室表此时无阴安,知其为顷王后也。【索隐】:按:苏林、徐广、韦昭以为二人封号,而乐产引如淳,以顷王后别封阴安侯,与汉祠令相会。今以阴安是别人封爵,非也。顷王后是代王后,文帝之伯母。代王降为郃阳侯,故云“列侯顷王后”。韦昭曰“阴安属魏郡”也。与琅邪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议曰:‘大王高帝长子,宜为高帝嗣。’原大王即天子位。” (《史记·十二本纪·孝文本纪》)历史对阴安侯的二种说法,但其阴安侯封地在今河南省清丰县境内。如果阴安侯是刘伯妻子,他的儿刘信为羹颉侯,后来阴安侯也就不存在。如果阴安侯是刘仲妻子,其子刘濞封为吴王,后来的阴安侯也不存在。
第二个阴安侯封立在汉武帝时期。刘邦四子代王刘恒,后来被立为孝文皇帝,是薄太后的儿子。刘长(前198年—前174年),沛人,汉高祖刘邦少子,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异母弟,母赵姬。西汉初年诸侯王,力能扛鼎,于前196年被封淮南王,时年三岁。文帝时,骄纵跋扈,常与帝同车出猎;在封地不用汉法,自作法令。前174年,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事泄被拘。朝臣议以死罪,文帝赦之,废王号,谪徙蜀郡严道邛邮,途中不食而死,谥号厉王。刘长死时,儿子刘安才五岁,文帝觉得对不起兄弟,并封刘安为淮南王,都城设在安徽省寿春。
刘安(公元前179—前122),西汉皇族,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子:刘不害、刘成。孙刘建等。
关于刘不害封侯的记载:1、《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王有孽子不害,最长,王弗爱,王、王后、太子皆不以为子兄数。不害有子建,材高有气,常怨望太子不省其父;又怨时诸侯皆得分子弟为侯,而淮南独二子,一为太子,建父独不得为侯。建阴结交,欲告败太子,以其父代之。太子知之,数捕系而榜笞建。建具知太子之谋欲杀汉中尉,即使所善寿春庄芷以元朔六年上书于天子曰:“毒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今淮南王孙建,材能高,淮南王王后荼、荼子太子迁常疾害建。建父不害无罪,擅数捕系。欲杀之。今建在,可征问,具知淮南阴事。”。再看《汉书·淮南王传》:“王有孽子,不害最长,不害子建,材高有气,使所善寿春庄芷上书天子”。《史记》《汉书》均记载了刘安的儿子刘不害因为是庶出,很少得到刘安的宠爱而长期不得封侯,刘不害儿子刘建跑到长安揭发爷爷刘安有谋反行为。
2、元朔二年(前127年),《汉书·王子侯表上》“二年十月,封广川惠王子嘉为蒲领侯,明为西熊侯,晏为枣强侯,婴为毕梁侯,河间献王子殷为旁光侯,匈为距阳侯,退为蒌节侯,豫为阿武侯,免为参户侯,禁为州卿侯,礼为平城侯,顺为广侯,让为盖胥侯,济北贞王子不害为阴安侯,骞为荣关侯,何为周望侯,则为陪缪侯,信为前侯,乐为安阳侯,济北式王子曜丘为五据侯,龙为富侯遂为平侯,成为羽康侯,楚为胡母侯。”《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索隐曰:自陪安侯不害已下十一人是济北貞王子,而汉表自安阳侯已下是济北式王子,同是元朔三年十月封,恐因此误也。”
3、史记·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国名
王子号
元光
元朔
元狩
元鼎
元封
太初
浮丘
楚安王子。
一
六
四
四
索隐表在沛。
六年后九月壬戌,侯刘不审元年。
五年,侯霸元年。
五年,侯霸坐酎金,国除。
上表解读,浮丘侯,楚安王子,元光六年(前129年)九月封刘不审(一作刘不害)为侯。刘安只有二个儿子,一是刘不害,另一个是刘成,《史记》明明记载刘安儿子是刘不害,刘不审不是刘安儿子,如果是刘安儿子,这与《汉书》、《册府元龟》产生冲突,尤其是封侯时间上冲突,除了《史记》王子列表中有刘不审,其他史书没有刘不审的记载,所以历史学家均认为是错误。元狩五年(前118年)封刘霸为浮丘侯,元鼎五年(前112年)废除。所谓“索隐表在沛”如果阴安侯在沛,与后面的历史衔接产生矛盾。
4、《册府元龟》(卷二百六十三宗室部·封建第二):“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正月,封河间献王子明为滋侯,六年七月封长沙定王子苍为安诚侯,成为宜春侯,党为勾容侯,福为容陵侯。九月,封楚安王子成为杏山侯,不害为浮丘侯。”汉朝没有楚国,楚是旧名。在汉以前,河南的阴安应该不在楚国范围。《楚居》记载楚人大致迁徙路线是从河南新郑出发,向豫西南和陕东南方向迁徙,西周初年到达丹水和淅水交汇处(丹淅流域)。后继续南下到达荆山附近丘陵平原结合部即:河南新郑(祝融之墟)——桐柏山——丹阳(秭归县)——湖北荆山。新郑在郑州以南,而河南的阴安城在清丰县,在郑州以北,与楚界相差几百公里,也不属淮南国范围。淮南国的阴安在长江流域,汉以前属楚地,也就是今天的枞阳县阴安旧城。参见中国历史地图战国时期战形图和西汉地形图。
据佛典,深沙与浮丘本是二恶鬼之名,到唐时合二为一,成为佛教密宗的护法神……《淮南子·天文》。《汉书》说:“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浮山古称浮丘、浮邱、浮巢等与阴安旧城隔河相对,属阴安之地。《浮山志》记载:浮山有丹丘岩,汉末左曾慈炼丹于此。明朝诗人王允吉“丘浮水面水浮丘”,《桐城县志》、《浮山志》等史料中还有许多关于浮丘的诗句,浮丘是指枞阳的浮山。
以上四条记载解读:一、《册府元龟》、《汉书》、《史记》都记载了刘安的儿子刘不害封侯事实,封侯时间《汉书》为公元前127年、《史记》前129年或《册府元龟》前130年,时间上稍有差异前后三年,都是汉武帝封的。二、《册府元龟》、《史记》记载为楚安王和浮丘侯,楚安王、浮丘侯是一致的。而《汉书》记载刘不害封侯,这一点《册府元龟》与《汉书》是同一人。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汉书》、《册府元龟》均记载了刘安儿子刘不害,孙子刘健,这是一致的。历史上有人把刘不审误认为是刘不害。再据《光绪广雅丛书本》记载:浮丘,附,案,《汉表》在沛,盖即《水经注》一十所云:淮水东逼浮山,昔也,楚元王受诗于浮丘伯,当亦以地为姓,侯刘不审,案《汉表》作节疾刘不害,此失书谥。又误害为审,今侯霸案,今字衍(《光绪广雅丛书本》卷13-18 王子侯者年表第九)。如果说刘伯儿子叫刘不审,那么,他与刘不害不是同一人。再者,刘不审与汉文帝、刘长是同一辈,刘长是刘邦的幼子,刘不害是刘长的孙子,刘不审是汉文帝封侯,而刘不害是汉武帝封侯的,时间相隔约60年。《史记》中王子列表中的“審”与“害”是否笔误,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是确凿的,在西汉时期刘安、刘不害只有一个,史学界一致认为楚安王即淮南王刘安,淮南古时属楚,以古地称谓。刘不害为浮丘侯也是以古地称谓,阴安侯是当时称谓。如果说阴安侯与浮丘侯不是同一个,那整个史书上下衔接全部错乱。
外姓封侯,《汉书·外戚恩泽侯表》“阴安侯不疑,四月丁未以青功封,十二年,元鼎五年(前112年),坐酎金免”。
据《史记·十二本纪·孝文本纪》记载,汉武帝时期,阴安侯为卫霍五侯之一,是卫青之子卫不疑封爵。元朔五年(前124年)春始封,有1300户。元鼎五年(前112年),因酎金失侯事件失去爵位。
以上《史记》、《汉书》记录说明卫不疑废除时间一致的,但与刘霸废除时间只相差一年,这里有冲突,那就是刘霸封侯的时间有问题,与卫不疑封的时间相差五年。《史记》、《汉书》还有共一条记录河间共王刘不害,前129—前125年在位。《汉书》上记载,中尉常丽禀报朝廷说:“河间王以其身端正来治理其国,温良仁爱、恭谦节俭,笃厚孝敬、爱怜下人,明智深察,鳏寡之人无不受其恩惠。”大行令上奏说:“谥法说‘聪明睿智为献’,河间王应谥为献王。”其子刘不害继嗣为共王,四年就死去了。继嗣,刘不害是过继给河间王的,属一子二佻,符合我国传统习惯。刘霸封阴安侯与刘不害在同一时间,这样与卫不疑封侯时间正好吻合,前124年—前112年。不管如何刘霸、卫不疑封侯是事实。
《后汉书·皇后纪第十下》:皇女男(刘男),建初四年(79年)封武德长公主。皇女王(刘王),四年封平邑公主,适黄门侍郎冯由。皇女吉,永元五年(93年)封阴安公主。肃宗三女。
《南齐书》记载:“建元二年(344年),晋熙郡 新冶、阴安、怀甯、南楼烦、齐兴、太湖左县”。 (《南齐书》州郡志)
《南齐书》州郡志记载:晋元帝永昌“十二年(公元323年),刘义庆镇寿春,后常为州治。抚接遐荒,扞御疆埸。领郡如左(下):南汝阴郡,建元二年,罢南陈、左郡二县并。慎、汝阴、宋安、阳和、城南、顿阳、夏、宋丘《永元元年地志》无。樊《永元志》无。郑《永元志》无。东宋《永元志》无。南陈左县《永元志》无边水《永元志》无。晋熙郡:新冶、阴安、怀宁、南楼烦、齐兴、太湖左县。……。”永元是汉武帝年号,从公元89年到105年3月止,这一段文字同时说明二个问题,一是阴安县在军事上为刘义庆统管,刘义庆驻在寿春(今寿县)。二是《永元元年地志》就有阴安记载。阴安属晋熙郡,那也就是今天的枞阳县项铺镇石溪村与白湖乡山河村境内。
三国时期,《三国志·魏书十四》: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曹操在攻邺不下,后来接受郭尚南征计划,派张辽和乐进南征。
《三国志·张辽传》:“从攻尚于邺,尚坚守不下。太祖还许,使辽与乐进拔阴安,徙其民河南。” 《吴志》云:“吕蒙与甘宁伐皖张辽,张军救之至峡石。闻城巳拔,乃退峡石,筑南峡戍。是古南庐州,因名南。”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舒州下》阙佚云:“东南峡石山者,以旧山城言也。”山城在枞阳县会宫镇境内。《光绪庐江县志》:“大城,《天下名胜志》大城在庐江西南三十里,曹氏拒吴所筑。按:庐江县西南大城或谓即故舒县旧址。”(《光绪庐江县志》卷二,舆地,古迹七九页),大城,现位于庐江县沙溪镇大城坂,距阴安旧城约20公里,可见阴安故城是魏吴争夺的重点,成胶着状态。三国时期孙、吴战争主要在长江流域,没有到黄河流域。参见三国战形图。
《桐城县志》记载:建安十九年(214年)甲申,夏四月,孙权帅吕蒙及鲁肃攻皖。拔之,获太守朱光,以吕蒙为庐江太守。(分桐地为二,其南曰阴安县,城柳峰山之西。其北吕亭左县,城鲁谼山之东。)张辽救皖,闻城已破,筑垒于南峡戌。(《桐城续修县志》卷第二十三【杂记·兵事】)
《宋书》记载:晋熙太守,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分庐江立。领县五,户一千五百二十一,口七千四百九十七。去州陆八百,无水;去京都水一千二百,无陆。怀宁令,晋安帝立。新冶令,晋安帝立。阴安令,汉旧名,属魏郡,《晋太康地志》属顿丘。南楼烦令,《永初郡国》、何、徐志无。太湖左县长,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立太湖、吕亭二县,属晋熙,后省,明帝太始二年复立。(《宋书》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南朝梁·沈约)
《资治通鉴》记载:起屠维协洽,尽昭阳大渊献,凡五年。……(公元479年4月20日)辛酉,杀宋宗室阴安公燮(xiè)等,无少长皆死。前豫州刺史刘澄之,遵考之子也,与褚渊……(《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第135卷【齐纪一】)
《南齐书》记载:辛酉,阴安公刘燮等伏诛。追封谥上兄道度为衡阳元王,道生为始安贞王。(《南齐书》卷二本纪第二高帝下)
《史记》、《汉书》、《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史料关于阴安记载基本是一致的。《三国志》、《宋书》、《南齐书》及地方志书,关于阴安设置的记载相承是一致的。
民间歌谣:“章庄府,鲁庄县,皇家冲,金銮殿”。金銮殿为行宫,据说当年汉武帝到枞阳射蛟时,还住过这里,也符合常理。1691年重修城隍庙碑记:“今上御极之五十六年季秋之暮,里中城隍成,董事诸同咸集于庙,梓人诸署其名于梁。余曰:是役也,成于神非成于人也。昔吕蒙代鲁肃为都督兮,桐之南为阴安,其县治据于柳峰西麓,五代时,刘宋因之城隍之建,殆于是始,当时女墙迤逦,官舍参差期间,厕以层楼巨室,刻角飞檐,极宏壮美,为之观有十百于今,兹构者,而今则维庙独存,岂非以神为灵昭昭,故有兴而无废欤。欠然自我朝之初,余挨祖鲲,募而新之,鲲之前,余不得而知唉。则从鲲而新之者,又乌必求之于后人哉,同人曰:信如斯言,则古今人事之推迁而虚名之,不可皆可作是庙观也,顾众善其可误乎?余曰:好善者,不求名而推于人,为善之心则其名不可误。同人曰:唯唯退之而书之,作隍庙碑记。柳塘王树泽敬题”。《重修城隍庙碑记》现存于新建城隍庙内,另有募捐功德碑残碑二块,三块碑记有320多年历史了。城隍庙残存古砖,目前发现三样式种:第一种长29.3厘米,宽18厘米,厚9.8厘米。第二种长32.4厘米,宽16.6厘米,厚7.5厘米。第三种长27.5厘米,宽12厘米,厚5.3厘米。(见碑刻)
重修城隍庙碑刻
按照中国传统建城旧制,凡建城池皆有城隍庙,城隍庙一般位于城中。章庄府,上世纪,村民在盖房子时,挖基脚时,曾发现一口古井,井圈上有章字,章姓是显赫人家;鲁庄县,相传三国时鲁肃曾当过令;皇家冲,金銮殿,据说皇帝行宫,有皇族居于此,娘娘庙也可证实这一点。黄门,这个地名还存在。汉时一是指官名。二是汉设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大院子为官员住宅,小院子为一般人员住宅区。龟墩为处决犯人地方,黑屋里为牢房。还流传这种说法:你要害事,把你关进黑屋里。碳埠为碳交易市场,龙门口是学校和考试地方,谓之鲤鱼跳龙门,南门口,农民在七十年代耕地时,曾挖过墙基青砖。小街叽是鱼市,馆巷为茶楼酒肆一条街;花园为城中花园,过城西河西面是墓园。根据县文物部门介绍,在阴安古城旧址周围发现汉墓群。
汉墓砖一
汉墓砖二
明朝以前没有地方志,明朝建立以后才修地方志,后来各地方志基本上是根据考察前人的东西,加上自己的见解,着墨有所不同,记录有多有少,有疏误和迁强的,在所难免。
综上所述,安徽省枞阳县境内阴安封侯起于公元前129年9月,浮丘侯是阴安的别称,属古淮南国。三国时期孙权设阴安县属吴庐江郡,晋宋、齐为阴安县属晋熙郡,南渡时顿丘郡属侨置。阴安县灭亡时间为公元479年4月20日。从阴安侯到阴安县前后存在约600年。汉时封侯的有:刘不害、刘霸、卫不疑、刘吉等,三国时期:吕蒙、鲁肃、乐进或李典;晋:陶侃?……刘燮。这与后来南梁在石溪设置齐安郡衔接都是一致的。
秦、二汉及南北朝参考地形图(以下地图均来源于《中国历史地图》)
地图一:南北朝·齐
地图二:南北朝·魏(公元479年)
地图三:西汉
地图四:东汉
地图五:三国地形图
地图六:战国形式图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