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白云岩(一)

时间:2017-08-08 13:16:40

潘国超 搜集整理

  ——之奇景揽胜

  白云岩,位于枞阳城东四十公里的白梅乡中部,交通便捷,与铜安路、合铜路、合铜黄高速路相距仅数公里,形势奇伟,白云悠悠,因过去山下是一平旷地,疑似云团,名曰白云冲,故得名。

  其所在山场原名戚家山,蜿蜒曲折,群峰浪涌,东西对峙,后被周围白、杨、尹、梓、陆、戚、陈七姓瓜分,遂又称七家山。在一亿多年前火山爆发,七家山是我县最大的火山口,形成奇峰、峭壁、幽洞的火山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火山岩地质结构。

  白云岩在七家山西北部的山腹之中,过去白云岩专指白云岩寺,现泛指所在的七家山,周长三十余华里,整体面积十几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01.2米(最新卫星定位测量数据)。与浮山隔湖对峙,与九华山隔江相望,山奇峰险,岩壑幽绝,岩峰罗列,风景独特,风貌各异,有“小黄山”、“亚浮山”之称。岩壁间现存石刻21处,其中宋刻4处,字体或楷或篆,行、草、隶书兼而有之,是枞阳名胜之一。

  白云岩有神奇的峻峰、怪石、奇岩、石洞、清泉、丹池、古寨、岩台等多处景观,有许多优美的传说和故事,是古桐城八景之一“白云青鸟”所在地。古有五庵、二寺、一庙,五庵后因战乱或文革,大多被毁,在双峰寨东侧山下的朝阳庵尚存,白龙庵也已修复。二寺即东岩寺、白云岩寺(青华寺),一庙为龙王庙。

  北宋画家郭熙曾游览白云岩,并在《山川训》中有诗形容白云岩四季;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曾来白云岩考察,将白云岩风景名胜编入其一生精力所著的《日知录》“史地”部分,使白云岩名胜第一次载入名著而流传;明末清初学者、文学家吴道新晚年隐居白云岩;明阮自华、黄道周、赵宧光等曾游览白云岩并留有题刻;明方学渐、方以智、钱元善,清张英、疏枝春、江有兰等都游览过白云岩,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

  峻峰

  白云岩峻峰林立,风貌独特:双尖峰,海拔401.2米,似镂管写天;铁船峰,似舟艇启航,劈波斩浪;绛霄峰,似排牙列戟,错落有致;老人峰,似着衣冠的道者策杖而行;火焰峰,似火炬燃空;铁障峰,似刀砍斧削,高耸色紫;还有特色各显的金轮峰、佛髻峰、天鹅峰、宝鼎峰、抱龙峰……峰峰相峙,峰峰相对。

  怪石

  白云岩怪石罗列,或卧或立、或起或伏:舟艇启航的船石、犹如天柱的钓石(又称姜太公钓鱼台)、奔月之势的兔石、金鸡叫天的金鸡石、虔诚的和尚拜佛石、神鼠过天桥的鼠石、金龟爬壁的龟石、金乔觉脚印石、鹤仙石、吕洞宾拔剑窦石、猫头石、师徒头像石、朱元璋棋石、站石、偶来石、如来石、孤坐石、白虎石、驼石、吴家石、关门石、油锅石、陡壁石、蛤蟆石、五女拜寿石、黄石、江猪拜浪石、天堂石、仙人床、飞来石、丈人石……林林总总,星罗棋布,惟妙惟肖。

  奇岩

  白云岩奇岩举目皆是,形态各异,形成了一岩集数岩的奇观特境,有名的有西岩、青华岩、天隐岩、蛾眉岩、雪浪岩、楼子岩、墓岩、东岩等。

  西岩,又称白云岩,石屏方整,高千余仞,深邃奇峻。岩顶有宋刻“青华严方丈”;岩壁西部石纹如龙鳞片片,东部石纹似虎毛斑斑,有虎踞龙盘、龙吟虎啸之势;岩壁有多处古石刻。

  青华岩,以穹顶中缝为界,左右岩石一边赭,一边黄,一边纹理竖直,一边纹理斜平,用物敲击,一边激越,一边深沉。

  东岩,在东阳庵,大如浮山金谷,岩口呈桃形。

  天隐岩,居山巅石丛之中,俗名燕子岩,高数百米,岩端倾斜向外伸出,覆盖几个毗邻的小岩洞,岩顶裂开一缝,像是利斧劈开一样,长约数十米,最宽可达几米,最窄不过一米,从中漏进天光一线,故又名“一线天”,峭壁四季滴水。

  蛾眉岩,在青嶂峰之半,深广半里,中横一坼,左侧有长廊石壁数十丈,谓之“撒手廊”,险峻之处有石台,明书画家黄道周曾登其上为隐居的吴道新题“一叶翔真羽”五字(明末吴差强疏凿)。

  雪浪岩,又名廊岩,与浮山雪浪岩相似;墓岩在雪浪岩之左;楼子岩,在雪浪岩左的西岩顶上。

  石洞

  白云岩有百余天然石洞,可游可居。如石壁泉滴如乳、傍生秋海棠、根萦石上、冬月不萎的青藤洞;住过老虎的老虎洞(老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村民打死);一线天中的躲反洞;一洞集数洞的洞窝洞;钓鱼台上的大长洞;或横或卧的四顾洞;青嶂峰之半的横洞等等,深者数丈,浅者数米,有的洞深不可测,至今无人敢探。

  白云岩最有名的石洞有三:东岩洞、函云洞、白云岩洞。

  东岩洞,又称东阳洞,位于山前之半山中,洞高四丈,宽十余丈,深八丈,洞中套洞,洞体形状相似,一洞集数洞,一洞比一洞小,且每个洞口都呈桃形。

  函云洞,位于白云岩寺西的“函云堡”,洞高数丈,中间有个夹层,似二层楼,洞身曲幽、明亮,洞内东北石壁上刻有字迹清晰的“函云洞”三个大字;北观白云禅寺,西对大花园(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白梅中学坐落于此)。两石仁交复前后,云气出没其间,山上云雾常起升于洞口,洞内有雾,山上有云;洞内雾消,山上云散。明末工部主事吴道新隐居于此,明阮自华题刻“函云洞”,明赵凡夫题曰“函云关”。有新罗国高僧金乔觉大脚印、月龛、鹤仙、吕纯阳(洞宾)拔剑窦、仙人床等古迹。函云洞曾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三进,周围都是僧舍,名曰“函云堡”。在过去战乱或“文革”破四旧中消失,现有零星散落的石柱、石座、石迹。

  白云岩洞,为七家山岩洞之首,高33.3米,宽50米,深16.3米。可容千人,洞内四季温差不大,冬暖夏凉。岩前有木楼,楼后为大士阁,名曰白云岩寺,又名青华寺,整洁素雅,古色古香,乃千年佛教胜地,内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各种佛像,佛教源流属九华山。洞内岩壁石纹,东部似虎毛斑斑,西部如龙鳞片片,故曰“虎踞龙盘”,或曰“画屏”;岩壁有多处古石刻;石中罅穴,有青鸟巢;洞壁隙缝间,涌出一泉,泉源处石壁上阴刻“一滴泉”三个篆体大字。明释本智(即方以智)曾在岩前峭壁题诗《游白云岩》:“古洞开青嶂,丹岩挂绿萝。涧中流水细,峰顶白云多。知子西祖意,寂寞在山阿。”

  丹池

  白云岩有二丹池:天然池、芥坳池。

  天然池,又称百丈潭,位于三百多米高的金轮峰巅,面积四十多平方米,深三米,四周皆岩石,其水位四季不变。潭后是一方绝壁,黝黑,高过三丈,山脊上有一列巨石,栩栩如生形如龙,卧在山岩之上,龙首高昂,龙身长过二十米,高近两米,龙尾盘踞成堆,龙体通身红色如火,金碧辉煌,有“龙从百丈潭中起,雨向九重天上来”的谚语。

  芥坳池,原在铁障峰与铁船峰之间的峡谷处,池深水清,池水冬暖夏凉、甘甜,现已修建成七家山水库,水质清洌,双尖峰、铁障峰、铁船峰倒映其中。

  清泉

  白云岩上有二孔主清泉:一滴泉、月牙泉,其它山泉随处可见。

  一滴泉在白云岩洞,泉源处石壁上阴刻“一滴泉”三个篆体大字,洞壁隙缝间流出,泉眼细小,流水如丝,涓涓不断,久旱不涸,久雨不溢,清冽异常,其味甘甜。

  月牙泉在燕子岩,悬崖峭壁,窄涧幽谷,天光一线,泉水从上而下,挂长十几米,山风吹拂,飘洒如丝。

  古寺

  白云岩有二处古寺:白云岩寺、东岩寺。

  白云岩,历史悠久,晋时初兴,南朝即成为佛教胜地,宋白云演禅师曾在此布道场,遂扬名(康熙《桐城县志》)。

  宋白云禅师守端,曾到浮山参拜开山法远禅师,即曹洞宗第七代祖师远禄,研究佛学,后承袁州(今江西宜春)杨歧山方会大师衣钵。据《传灯录》载:宋高僧守端住枞阳OU山白云寺,以白云岩为内院,为白云寺所有,故以“白云”名之,人称白云大师。后法演禅师,得法于白云守端,以白云岩为礼拜、诵经、修道的道场,住白云岩和浮山。(因其较长时间在湖北蕲春五祖寺开坛说法,所以禅宗史上称其为“五祖法演”)。宋治平元年(1064年),浮山第二代义青禅师(1032—1083),远禄以“青华严”称其名,并以太阳玄师所传之物相授,嘱承衣钵、传曹洞一宗。熙宁六年(1073年),义青主持浮山华严寺,以白云岩为方丈,今白云岩寺巅留有的“青华严方丈”石刻清晰可见。宋元丰六年(1083年)义青禅师圆寂时留下一偈语:“两处住山,无可阻道。珍重诸人,不须寻讨”。

  据《安庆府志》记载:白云岩分联东西者二:元朝之时,西藏和尚了悟禅师以地胜岩幽,遂建两庵于二岩(西岩、东岩),住持其间,弘扬佛法,晚年云游。东庵明万历年间为雷火所毁,西庵尚存。

  明天启年间,性僧师祖和慧云大师重建白云岩。

  明代名士、国子监助教、工部主事吴道新(方以智的亲舅父),于明亡后,隐居函云洞,重建白云草堂,即白云岩寺,为浮山、白云岩两山佛教护法。此时,白云岩有东、西两寺:东岩寺、白云岩寺,禅师佛子数百人。至民国初年,东岩寺毁圮,现已重修成东岩庵。

  明末,樵云和尚将寺产卖尽。清康熙二十三年七月,吴渊如、吴绍祖二居士捐钱,笠庵大师自捐银十六两,买回产业。清同治年间白云岩重建,前后两进,砖木结构,共有房屋10余间,清末至民国,常年香火不断,拜佛求签,兼赏风光。解放初,人流络绎不绝,每年正月初一、初七,每月十五,以及春暖花开时,游人成千上万,名叫“耍岩”。

  一九六一年七月枞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白云岩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南北100米、东西100米,为其保护范围。文革中,许多古树、建筑、古钟、佛像等被破坏。改革开放后,白云岩寺重新修建,十余间砖木结构拆除,相继修建藏经阁、六角亭、大雄宝殿、诵经堂等,内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佛像,释果良主持其间,其佛教源流归属九华山。

  现寺门前的“白云岩寺”四个大字的牌匾和石碑由著名鉴定家、学者、书法家王敬之亲笔题写。

  白云青鸟

  “白云青鸟”是古桐城八景之一。青鸟筑巢于白云岩寺洞穴内,羽毛华丽,其音清脆悦耳,沐一滴泉清水而鸣,伴白云岩云彩而飞。据康熙《桐城县志》载:“白云演禅师道场,有青鸟雌雄来听说法,雄去雌留,至今存巢佛龛上,每春雄来,偶出雌即引去,莫知所云,自宋代至今六百余年,雌雄犹存,亦灵异物也”。白云青鸟栖息于白云岩,为墨绿色,形如八哥鸟,尾长。清刘大櫆在《浮山记》中写道:“山中有青鸟,其声百啭,独时时往来于白云、金谷之间,他山未之见也。”

  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民间传说中为神鸟,是一种吉祥之鸟,幸福之鸟。相见时,青鸟会点头低鸣示意,并展开如扇的美丽尾毛。青鸟有五种叫声,表达对不同游寺者的欢迎。游人若遇青鸟,将好运不断,心想事成。

  古寨

  白云岩有四座古寨:双峰寨、天堂寨、大寨、小寨。

  双峰寨是白云岩最高峰,海拔401.2米,“大峰由石桥白龙庵直上,千寻远眺长江”(见《桐城续修县志卷》)。地势险要,曾有土匪出没;渡江战役时曾是华野渡江先遣纵队第7支队嘹望所。

  天堂寨、大寨、小寨相峙,呈“品”字形,与双峰寨相对,军事要地,易守难攻,是操练与屯兵之所。曾有土匪驻守,朱元璋起义军、太平天国起义军曾驻扎;清代顺治年间村民范大、范二于此聚众起义,占山扎寨,清兵围困六十余天,苦战不克,寨迹尚存。

  岩台

  白云岩有两处大岩台:钓鱼台、望江台。

  钓鱼台约百平方米,其石立如天柱。上有船形石、龙王嘴、飞来石、和尚拜佛石、金鸡叫天石。立于钓鱼台,远眺,白荡烟波浩渺,渔舟叶叶,长风入怀,似驾铁船破浪,犹有太公之志;俯瞰,七家山水库碧水盈盈,山映水中,相偕成趣。

  望江台,前有金龟攀壁石,后有天堂寨,下方是峭耸险拔的天门崖,左倚气势磅礴的铁嶂峰,右邻气势恢宏的屋檐崖。立于望江台,近赏山色,远观长江,遥看九华。

  龙王庙

  龙王庙,位于白云岩西麓的金轮峰巅。庙门两边长石上有一副篆刻对联:“闲驾祥云游三岛,普施甘露救万民”;庙后,一堵石壁,如城堡状逶迤去远,左侧如刀深切直立,陡峭如墙,其下是万丈深渊;右侧紧临天然池的石岩,岩顶过庙堂三丈有余。山脊上有一列巨石,栩栩如生形如龙,卧在山岩之上,龙首高昂,龙身长过二十米,高近两米,龙尾盘踞成堆,龙体通身红色如火,金碧辉煌。旧时,龙王庙十分雄伟,每逢大旱年景,附近村民来庙里求雨。文革中遭到损毁,一些石柱、石梁毁弃,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现已重修。

  和尚墓

  白云岩寺东边,经石级而上,到墓岩。有一块刻有“觉海”二字大石,石旁边有一个可容纳四五十人左右的天然大石洞,洞内便是和尚墓。过去白云岩寺历代和尚圆寂后葬于此,墓上有顶,刻有“祖师塔”三字。

  且亭

  白云岩寺正下方台阶处,一只石龟背着一块无字碑。上方岩壁里,有一个佛龛,旁边的石碑写着“无际孤魂碑”。前山坳中的竹林上方,过去有一块巨型大石头形如马钟,因石头质地好,敲之如钟声,悠扬而远播。 “文革”中,马钟石被人打制成各种石条、石凳、石狮等运出,现在此石基上建一座六角亭,檐额丹书“且亭”两个大字,木柱雕栏,古色古香,“且亭”有“且停亭”之意。

  七家山水库

  铁障峰与铁船峰间有一深池,原称芥坳池,现为七家山水库。由大坝、溢洪道、放水涵组成,水库总库容近四十万立方米,是一座具有灌溉、防洪等综合效益的水库。水库大坝轴线呈东西展布,为心墙坝。坝顶长过百米,宽五米左右,高近二十米;水库溢洪道位于左坝端,为开敞式宽顶堰,长过二百米;水库放水涵位于大坝的右侧,长百米,断面为钢筋砼方涵。

  水库由岩前村修建,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水库时曾涌现许多可歌可泣的兴修者故事和模范人物,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修建水库的最初目的是蓄水,保障全村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当时,岩前村动员全村男女老少手挖肩挑,奋战多年,建成后,为全村村民带来了农业的丰收和生活的方便。汇集到水库的水源是白云岩的山泉和七家山峡谷形成的水流,库水清冽,冬暖夏凉,即使百年不遇的干旱,也从未干枯过。有鱼虾漫游,有龟鳖戏水,现成为游人垂钓、赏景的好场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水库放水涵的出水口曾修建了水力发电站,岩前村村民当时在全乡第一个通电!山下的村庄被誉为“长寿村”,村内八旬、九旬和百岁老人比比皆是,或与长期饮用水库的水有关。

  七家山峡谷

  从七家山水库末梢至七家山最深处,中间是十几里之长的峡谷。峡谷平坦,石块、卵石充斥其间,清澈的溪水缓缓而下,水声潺潺,如鸣环佩。原有外林场、中林场和里林场,住着护林者,当年下放知青就居住在林场。“中林场”处是通往最深处峡谷和另一条峡谷的交叉处,面积很大,场地很阔,有田地。“里林场”,以竹为盛。峡谷植物自然生长,风雨相伴,两边崇山峻岭,崖壑幽绝,山峦起伏,众峰突兀,怪石嶙峋,树木葱茏,绿意盎然,奇景壮观,珍贵野生动物成群。纳三军于其中,不见其踪;行万马于谷间,难闻其声。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