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长荣是我党早期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青年活动家。1907年出生于安徽省枞阳县城关镇一个贫寒之家,父亲早逝,寡母将他拉扯成人。因幼时聪颖,家族出钱资助他读书。到安庆第一师范读书时,受新思潮影响接触革命,与王步文一道是安徽学生运动领头人;1925年入党,从此辗转奔波,经受着一场又一场的磨难,直至1934年3月,带着伤病之躯,迎着死亡而上,将自己血肉之躯,融化在东北黑土地之中,化成漫山遍野的金达莱花,一年又一年,装扮着祖国大地。
他最后的身份是:中共东满特委书记,中共吉东局书记。中共党史、解放军军史上称他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创始者之一。
纵观童长荣的一生,从1921年到省立师范读书接触革命开始,到1934年3月21日牺牲在抗日战场,他的革命生涯只不过短短14年,然而这14年的人生却闪烁着生命的光华。集中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那坚定执着的革命信念,坚忍顽强的战斗精神,忘我无私的奉献品格。
( 一 ) 留学及归来第一站
1925年夏,安徽当局为阻挠学生运动,利用庚子赔款项目,将一批“闹事者“礼送”出国,童长荣、王步文等一批学运先驱,遵照党组织指示,东渡日本。童考入东京帝国大学预备科,后转入东大。期间,童长荣一边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一边密切关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探求救国救民道路,并很快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春,童长荣任中共东京特支领导人,领导成立“社会科学研究会”。东京特支是中共在东京的秘密组织,以留日学生为主的进步知识分子组成,直属国内共产党领导。黄鼎臣、郑汉先、童长荣、王步文直至李葆华,都先后担任过领导人。廖承志、夏衍等都参加过社会科学研究会活动。1928年5月,“济南惨案”发生后,童长荣带领留学生和华侨在东京街头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并组织起了“中国留日各届反日出兵大同盟”。日本当局将他抓进了监狱,但这并没有使他屈服,两个月后当局以宣传共产主义的罪名将他驱逐出境。
童长荣回国后,连家也没回,直接到党中央所在地上海。当时正值国内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一些意志不坚定者叛逃、落荒、沉沦,党的工作急缺人手。我们来看看他的同时代人夏衍晚年回忆:他先是参加反帝大同盟工作;又和一些进步知识分子组成《太阳社》等文学社团,创办杂志,用笔名撰写文艺作品,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其时,他和安徽老乡李克农、阿英、蒋光慈等人常有来往;同时,他秘密担任中共沪中区委宣传委员(继任者就是李克农),后为区委书记;左联筹备时,他领导着被称为“文化支部”的中共闸北区第三支部工作,根据党的指示,他积极奔走于各高校、各文学团体之间,负责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调和鲁迅和其他文艺团体的矛盾,起草制定纲领,确定发起人名单。由于他理论水平很高,组织能力也很强,又有很好的文学修养,说服能力很强,是左联的实际发起人之一,只是为了党的秘密工作需要,他不能被列在名单上。
夏衍在《左翼十年》一文中,回忆出席左联成立大会的人时,还有这样一段话:“······出席大会的还有许多人,是从事党的工作的,不便于公布名字,如······童长荣等。----在这里我要谈一下童长荣的情况。他是安徽人,很早参加革命,当时在党内担任相当重要的职务,是一个有很好的文学素养的青年作家,原来在太阳社,后来参加了左联。······后来在延边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一个领导者与日伪军作战中英勇牺牲。这个人的名字,现在讲“左联”的一些书籍中几乎没有人提起。知道童长荣在东北英勇作战事迹的人,现在可能只有骆宾基(当时的作家---笔者注)一位了。”可见,由于童长荣当时身份的秘密性,任务的重要性,使得他的许多事迹、经历,甚至连他的去向也往往鲜为人知,甚至“几乎没有人提起”。夏公长寿,晚年深切怀念曾经为共和国浴血奋斗却过早离去的老友,又勤奋笔耕。否则,谁能知道童长荣在上海革命文化的建立发展中就已初露头角!夏公称其为左翼文化的“先行者”恰如其分。
左联成立不久,他又接受新的任务:任中央巡视员,与郭述申(建国后曾任中纪委党组织副书记)、刘子久(建国后曾任国家劳动部副部长)一道,到河南巡视和恢复建设工作。行前,周恩来一一找他们谈话,交代任务。巡视期间,童长荣根据他了解掌握的情况,向中央提交巡视报告,建议恢复河南省委。
从1928年秋天回,到1930年2月底出任河南省委书记之前,短短一年多时间,童长荣就变换了国这么多工作,接受并完成了这么多的任务。要知道,那时他只不过是一位二十二岁左右的青年!他的能力和才华由此可见一斑,中央对他的信任也不言而喻! (未完)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