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国难当头挺胸出
在童长荣的生命中,他在东满任职时间最长,但也只有两年零四个月。这是他人生最艰难也是最辉煌的一页。他点燃了自己的生命之火,照耀着黑暗窒息的东满大地,给多苦多难的各族人民带来了温暖,带来了亮光!哪怕是一点点、一丝丝,这也是希望之火啊!
这里要说明一下:现在人们常说到东北抗联如何如何,抗联英雄都有谁谁。似乎有时见不到童长荣的名字。其实,东北抗联是个习惯性称呼。她指的应是东北十四年抗战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初期是东北各地由我党领导的反(抗)日游击队,接着发展为东北人民革命军,最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有时候人们口中的东北抗联是广义的,指十四年;有时候是狭义的,指东北抗日联军。当狭义指向时,确实没有童长荣的名字。因为他虽然是9·18后与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同时被派出去的,但他在初期就牺牲了。
东北抗联有多苦?老一辈革命家彭真同志曾评价说:我们党有三件事最苦:两万五千里长征;三年游击战;东北十四年抗日。据《北京日报》(2010·5·20)一文统计:中国共产党东北抗日中,120位师以上、40位军以上干部为国捐躯。创建初期的领导人,牺牲的比例更大。
东北抗日贡献有多大?抗战史研究专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撰文说: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开辟抗日战场最早,坚持抗日斗争时间最长,牵制敌人兵力之众多,经历困难与磨难之多,要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据有关资料介绍:东北抗联在日寇的大后方,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极端条件下,孤悬关外,孤军奋战,坚持了十四年艰苦卓越的斗争。牵制了七十万关东军的兵力,减少了正面战场的压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这些是后人在抗战胜利之后研究总结的。然而当时的情况呢?
9·18之后,东北各地抗日力量和武装组织风起云涌,抗日情绪也十分高涨。各种“义勇军”“救国军”“抗日军”“游击军”等等,五花八门。但与日本人斗了无数个回合之后,一些人发现,日本人确实不是好斗的。他们的军队是十分精锐的关东军部队,我们是匆匆凑起来的分散的各路人马;他们的武器是精良的步枪、机关枪、大炮甚至飞机,我们是缺枪少弹只能用猎枪、破枪甚至是原始武器大刀、长矛;他们有强大的军需补给,我们是自己筹粮、筹款、筹枪;他们有一心霸占东北进而侵占中国的野心目标,我们则明显思想准备不足······日本人太凶猛了!斗了一年发现斗不过之后,有的投降归顺了,有的溃退逃亡了,有的龟缩山林重新当起了山大王,还有的绕道进入关内,以“抗日英雄”自居,向国民政府要官要位,享受着内地人民供奉的果实······热闹一时的东北战场上,人影散乱,枪声稀落。寂寞的东北大地,在血腥中飘摇,在惶恐中等待:谁来拯救我?那可真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需要“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抵挡日寇的“新的长城”的关键时刻。在这一过程中,家在山东的杨靖宇、家在云南的周保中、家在安徽的童长荣,还有许多家在或不在东北的硬汉们都没走!还有更多的家在或不在东北的勇士们,正匆匆往那儿赶。他们是真正的国家脊梁,民族精英!挺身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他们,以心血为燃料,燃烧起永不熄灭的怒火!是他们,用肉身作掩体,抵挡着钢枪铁弹的张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吹响了东北大地反击的号角;各路抗日游击队似钢刀,直插敌人的心脏。之后,日本人的视线逐渐集中到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上,称之为“满洲之癌”,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灭之而后快。抗联将士们所遭受到的困境可想而知。他们必须“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挑战人类生存极限”。因战、因伤、因刑、因病、因饿、因冻,因各种各样原因,许多年轻的生命如同一根火柴,仅仅划拉一下就熄灭了。革命者的鲜血染红了白山黑水。
我们从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抗日英烈名单中可以看出,童长荣是最早牺牲的中共高级干部。因牺牲时间太早,幸存者少之又少,所以许多详情细节都渐渐湮灭。感谢东北各级的党史工作者,他们怀着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烈士负责的精神,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细致入微地搜寻,才将“抗日烈士童长荣”这个符号,化为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这一个人”形象。
9.·18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抽调大批骨干力量紧急赶到东北各地。童长荣与日后扬名的抗日英雄杨靖宇、赵尚志等同志一道,第一批接受任务。老抗联赵毅敏(时任满洲省委宣传委员)回忆:罗登贤(老一辈先烈。时任中央巡视员、满洲省委书记,东北抗日最早的倡导者)说:“让赵毅敏马上与童长荣同志见面,把我们的意见(调童到东满)传达出去。”童长荣是大连市委书记,他被紧急召到奉天,接头地点是在奉天市的医院里。赵毅敏说:“童长荣同志,我代表省委给你谈一下,省委让你到东满去任特委书记,领导那里的夺枪斗争,建立我们自己的抗日武装。有困难吗?”
童长荣,24岁,脸庞瘦削,戴一副近视眼镜,文质彬彬,看上去极像一个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听完赵毅敏的话,童长荣年轻的脸上突然增加了几分凝重,语气坚定地说:“我一定完成任务!”对自己身患疾病,他只字未提。
1931年的11月,童长荣到东满去工作了。
童长荣当年战斗过的东满,以今天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一带为主,朝鲜族人约占三分之二。在当时东满领导人中,朝鲜族同志多,不识字的多,他入党时间最早,学历最高,虽然那时才24岁,但之前已有到日本留学,在白区做过文化、群众、武装等工作的丰富经验,有担任过河南、天津、大连等省(市)委书记的经历,是一位年轻的“老革命”了。为便于开展工作,他化名张长荣,代号老张。他成了东满抗日的主心骨。从为数不多的回忆资料、历史档案中看,在“山头”并起、“司令”如云的东北抗战中,童长荣似乎算不上一员猛将、虎将,但却是一位胸怀韬略、目光高远的儒将;他不一定能弹无虚发,叱咤风云,但他更善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精心布局东满的抗战局势,耐心引导东满军民对抗日形势的了解,对革命前途的认识,将一个个自发革命者转变为自觉革命者。在了解东满敌情社情后,他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建立健全党的各级组织机构,建立人民政权,开展武装斗争,创建反日游击队,团结各方力量结成抗日统一战线。别看这简单的几句总结,其实,这是为东满后来的抗日奠定基础的工作,是开拓全新的抗日局面所必需的条件。
他身体力行,亲自到各县或游击区视察工作,布置任务,考察任命干部。老抗联王中山(曾任东满特委宣传委员,童长荣的得力助手。童牺牲后暂代书记。)回忆:自己第一次见到童长荣是在1932年2月,王当时是延吉县委书记。交通员送来一封急信,是新来的特委书记写的,叫他到某地去,研究发动群众抗日问题。童长荣给他第一印象是:个子不高,身材也比较单薄;瓜子脸,下颌略微稍尖;一对秀丽的眉毛。虽然脸色有些苍白,但却是个很英俊的青年。说着一口很重的安徽话······他对王中山和县委的几个领导人的情况,对这里群众生活抗日情绪,都了解得很具体很清楚。虽然他到东满才短短几个月!
在童长荣的努力工作下,1932年春,东满人民在“春荒斗争”的基础上,首先建起了延(吉)、和(龙)、珲(春)、汪(清)四县抗日游击队,他们各以不同方式袭击日军军营,伏击日伪自卫队,向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展开了英勇反击。东满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局面初步形成。接着在一年多时间里,各县的抗日游击队都陆续建起。1933年1月,东满特委根据满洲省委指示,整编了四县游击队,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东满游击队,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
游击队建立初期,白手起家,缺枪少弹,童长荣和特委号召大家从敌伪手里夺枪,捐钱买枪,自己制造枪支弹药。许多群众组织都积极响应,有人拿出自己家的大刀、猎枪,有人到当地大地主家借枪,有人带路寻找原东北军溃退时埋下的枪械。还有几位妇女寻机从伪警察手中夺回几支枪。当年才20岁的朝鲜青年金日成,就是在安图县创建了游击队并任队长。在东满生活和战斗的五年岁月中,他从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有勇有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三团政委。六十多年后,早已名扬全球的金日成在《世纪回忆》这本书中多次提到在满洲大地上那些难忘的战友。还生动地介绍“牛皮步枪”(用吃剩的牛皮迷惑敌人以夺取步枪)的来历和汪清兵工厂制造“延吉炸弹”的经过。
随着游击队的建立,各县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也都形成了一定规模。根据地人口有两万多人,其中半数以上参加了各种反日组织。这些组织为游击队作战提供各种帮助,探敌情,送情报,筹粮款,贴标语,救伤员。根据地仿照中央苏区模式,组建“苏维埃政府”,执行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各项政策,完善职能机构,采取一些革命措施,还建有学校、医院、工厂等等。显然它带有左倾色彩,与当时以抗日为主的形势不大合拍,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以童长荣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希望穷苦人民早点过上幸福自由生活的良苦用心!(未完)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