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举国上下喜迎党的十九大的喜庆日子里,笔者有幸见到了两封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信函。这两封信函都是写给我县一位名叫刘艺龙的老党员的回复函,一封复于1999年10月19日,一封复于2001年11月14日,内容均是对刘艺龙抄寄《邓小平文选》表示敬佩和感谢。其中2001年的那份回复函中写道:“你用手书的方式抄写了《邓小平文选》1-3卷,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对你这种认真学习的精神与毅力,我们表示十分敬佩。”据悉,刘艺龙的这3本手抄本现存于中共中央文献室。
刘艺龙,1939年出生于枞阳陈家洲祖居村,现居住在县城狮峰山小区。1960年刘艺龙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在陈湖、汤沟、横埠、枞阳、老洲等基层粮站工作直至退休。他一直扎根基层粮食一线,参与了粮食改革全过程,经历和见证了国家的改革开放,见证了中国践行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成果。不论是粮食领域还是其他领域,刘艺龙被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给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带来的历史性变化和巨大成果深深震撼了。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刘艺龙开始着手做一件事,此后的三年,他都坚持了这同一件事——手抄《邓小平文选》。“作为一名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老党员,我想用一种特别的手法将我对党的忠诚表达出来,那我想,书法艺术正是一种极好的方式。”从1997到2000年,刘艺龙花了3整年,完成了共计85万字的《邓小平文选》1至3卷的毛笔小楷手抄本。
刘艺龙的创作是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翻开刘艺龙的手抄本复印件,可以看出字体棱角分明,书法秀丽疏朗,字面没有一处污迹。为了做好这件事,刘艺龙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毛笔耗了一捆,手抄到抽筋,最严重的是颈椎还抄出了毛病,抄完第二本时,他的颈椎基本不能动了。在家人都一致反对他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继续抄写而阻止他的时候,他一鼓作气坚持了下来。终于,在他收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来函后,他感到万分欣慰。
刘艺龙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文艺爱好者。即将进入耄耋之年的刘艺龙,对艺术文化的热爱依旧满腔热忱。在刘老家里,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书法、绘画作品,均为他本人创作。为潜心研究书法创作,他在合肥老年大学学习了十年。刘艺龙现为合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枞阳县书画协会会员,曾多次在全国性书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从2014到2017年,他先后著有《枞阳韵•刘艺龙书法并注》、《枞阳赋•刘艺龙四体字并注》等书。此外,他自己作词作曲的枞阳本土文化黄梅歌《浮山美》、《浮山游》,以及作词的《浮山夕照》等作品均获社会各界的高度点赞。“创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刘艺龙表示,作注解实际上是创作过程中最艰难的一步,因为许多知识他也并不是很了解,为此他下了大功夫,翻遍了资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尽管过程艰辛,但他却从中详尽地掌握了枞阳辉煌的人文底蕴,他也因此越来越快乐。另外,不久前,刘艺龙用文学形式将我县白云岩景区传说中的“青鸟”与“白云”两大元素重新串联起来,编写成神话故事《青鸟与白云》刊发在《枞阳杂志》上,其文学手法增添了白云岩的神话色彩,有力地宣传推介了白云岩,这也是从文化层面对我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工作的一种支持和推动。
好的家庭源自好的家风,晚年的刘艺龙和其老伴陈翠英,真正算得上是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刘艺龙膝下有5个子女,如今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虽然5个家庭分散各处,但兄弟姊妹们的心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守护着同一个家。“去年我外孙考上了科大少年班。”陈翠英说这些的时候,满脸洋溢着喜悦和自豪。现在,老夫妻俩就是帮忙带带孙子孙女,享受享受天伦之乐。说起一天的生活,刘老拉着笔者道出了一篇“流水日记”:早上五点半就起床了,买买小菜加晨练,回家吃完早饭,然后开始写写画画,看看头条新闻,关注国际国内时政,下午看看电视,再出去走走。“他晚上还要陪我走走路,锻炼锻炼身体,差不多走个3公里吧。”陈翠英一直陪在刘老的身边接受采访,谈到这里,她笑着接了一句,“我的孩子们都很懂事孝顺、尊老爱幼,我们感到很幸福、很知足。”(黄媛媛)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