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魂牵梦绕杨树湾

时间:2017-09-10 16:41:34

  老家通往杨湾街的是一条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足有三里多长。

虽然离开家乡已有三十余年,但几乎每次回老家都要上趟杨湾街,沿着少年时代走过的小路和街道,穿梭于熙熙攘攘的人流,回味逝去的时光,感受此时此刻,心情无比放松和惬意。

  杨树湾,我魂牵梦绕的故乡,一生一世都看不够体味不够的地方。

杨湾,又名杨树湾,是枞阳县西北部的一个小镇,过去很长时间都是乡政府所在地(现已划归义津镇)。小镇位于枞阳城区至桐城城区的中间位置,菜籽湖东岸。杨湾街由一横一竖两条街组成,一条东西向不过百米的老街,东边地势高,叫上街头;西边地势低,叫下街头。上街头与下街头落差很大,下街头直抵菜籽湖边的河水。

  少年时代的杨湾老街一色白墙灰瓦马头墙,街道宽不过五米,中间由青石板铺就。街道两边的房子大多砖木结构,有的上下两层,楼板黑漆漆的,显示出杨湾街古老的岁月。

杨树湾曾经因水而兴,因交通便捷而繁华。据长辈们说,在枞阳大闸未建之前,长江水与菜籽湖水相通,菜籽湖水位较高,杨湾下街头舟楫往来不绝,六安、舒城、庐江等地的竹器、木材等物资从下街头装船,由菜籽湖过枞阳进入长江运往各地。外地的工业用品、瓷器、纸张、土特产等也源源不断运往这个小镇,再由此发往四方。

  解放前乃至明清之际,由枞阳镇步行到桐城县城,也从杨树湾经过。每当桃红柳绿的春天,这里还可看到意气风发的学子们,身背棉被和日常生活用品,结伴赴桐城县城赶考。这些都是昔日的繁华,我少时当然已经看不到这样的景象了。

  杨树湾留给我的美好回忆很多,但最回味无穷,给人生种下幸福种子的,则是杨树湾周边村民上街赶集洋溢在脸上的笑容和幸福。尽管那个时代很贫穷,村民很清苦,但村民追求幸福,创造生活的热情很高。还有就是那由老家通往杨湾街的逼仄的小道,即使你是一个外地人,在小道上走上一个来回,也会强烈地感受到乡风的淳朴和厚重。

  上杨湾街,一直以来是周边四邻八乡村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杨树湾周边乡村的一道风景。除掉农忙季节,不管有事还是无事,村民们早上醒来最惬意的事情就是上杨湾街。

  男人和小孩子上街,大多要洗把脸,穿件整齐干净的衣服;也有衣着不整就急着出门的,但常常被他们的女人或者母亲喊住,重新拾掇齐整,方可上街。女人上街的机会比男人少,偶尔上街,自然更讲究,从头到脚每个细节都注意打扮得体,生怕被别人挑出不是。

天蒙蒙亮,村头大黄狗的叫声便将我从睡梦中唤醒。此时,能听到一阵又一阵上街的村民从门前经过,说话声、脚步声、挑着担子的支呀声,由远而近,又由近渐远。渐渐的,天亮了,四面八方通往杨湾街的小路上,到处是三三两两上街的村民。由于杨湾街是露水集,不一会,小街就挤满了人。

  上街头,店面多,人也集聚的多,摩肩接踵,人声鼎沸。摆在街道两旁的主要是猪肉案子,全是黑猪肉,村民最喜欢买猪腩子厚的肥肉,以上坎子(猪前脥背)处肥肉为佳,猪腿上的精肉和排骨是不受欢迎的。木制架子上摆满豆腐、生腐、千张等豆制品。下街头主要是鱼市,菜子湖的鱼虾都是活蹦乱跳的,想买好的鱼虾不起早是难以如愿的。

  大多数村民都是起早上街,办完事回家吃早饭、干农活。最后回家的多半则是在茶馆里喝茶的人们。

  杨湾街最突出的特色要算茶馆了。一张方桌,四方连体椿凳围着。这种凳子坐起来稳当,客人喝茶时,山南海北,论古说今,兴之所至,不用担心一个起身,影响到身边就座的客人。

  茶具叫茶盏,上有盖,下有底座。喝茶时,一手端着底座,另一手掀开盏盖,慢慢地用盏盖边沿划拨茶水,举手之间,悠闲立显。慢慢地品上一口茶水,顿时齿颊留香,润泽心肺,疲劳顿消。当然,喝茶是离不开点心的,捡几个包子,几根油条和麻花,几块五香茶干就行,即使招待客人,早餐也莫过如此了。

临村的王爷爷,年轻时是跑江湖的,大集体年代时常外出做点小生意,老年居家养老,每天都要上街喝茶,风雨无阻;农闲季节,宗家三爹爹也是常常挎个篮子,一大早就上街去,等到家人吃过早饭才回来,什么也没买,篮子里空空如也,一分钱也没舍得花,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上街,上街干什么。其实,三爹爹上街就是溜溜弯,看看热闹,与熟人唠唠家常。大伯父不常上街,桐城老梅街的生意朋友来了,自然要上街喝茶的;哪怕宗族本家之中来了亲戚,只要与他谈得投机,他必定邀请客人第二天早上去杨湾街喝茶;在他看来,在家里招待客人不上档次,只有上街喝茶才能表达对客人的尊重,显示本地招待客人的雅致和不同。

  不同的时代,喝茶的群体也有所不同。上个世纪大集体时代,在家纯粹种田的农民进茶馆内喝茶是一种奢望,他们靠挣生产队工分度日,没有闲钱喝茶。进茶馆的人主要是贩运牲畜的、卖鱼虾的等一些偷偷做点小生意的农民;大队干部和村子里的头面人物,有时需要调解和解决某些民事纠纷,也是茶馆的常客。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普通农民进茶馆喝茶是件平常事,上点年纪的男人,一般不在家吃早饭,早上起来洗把脸就拎着篮子上街,坐在茶馆里吃着点心,但大多不再是喝茶,代之的则是啤酒、甚至是白酒了。

  在老家通往杨湾街的羊肠小道上,尽管相遇的上街人几乎都是老面孔,但他们每天早上见了面都会大声互致问候,就像久别重逢的亲友,显得分外和善。

上街的小路非常窄,大多数地方仅容一人通过,几个人一起上街只能排成一字型队伍前进。走在小道上,如果听到后面有熟悉的长辈或老师的说话声,都要设法让道于旁,面带微笑,问一声好,让其先行。如果他们走在你的前面,你就尾随其后,也不必大声说话;实在有急事需要办理,则要看准时机,等到前面有让道的机会再超前走。如果他们是迎面而来,则需要适时侧身站立,让其通过。遇到有挑担子负重前行的路人,更需要提前让出足够的空间,方便他人。所有这些,没有人教你去这么做,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人们自然而然都会这样去做,大概这就是乡风吧。

  少年时代常走的这条小道,时时处处存在着礼让之道,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无不受到感染。我想,这条礼让小道,应该与桐城六尺巷的那条百米小道一脉相承,正是由于故乡有了这许许多多的无数条礼让小道,通过岁月的积淀,构成了本地的礼让乡风,进而润育出那条世人皆知的六尺巷。

由于水运枯竭,加之陆路交通的滞后,如今的杨树湾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繁华。但少年时代故乡杨树湾的生活,已成为我心中一直挥之不去的杨树湾情结。这种情结后来融入我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生命中的基因,带给我力量、快乐和恬淡,影响着我的人生。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木子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