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拨亮心灯育英才

时间:2017-09-22 08:45:13

  朱俊华

    “拨亮一盏灯,照亮求学路”,是老人张义荃先生的一贯主张。

  先生是会宫乡栏桥村下张屋人,如今已是83岁高龄老人了。他曾经是我小学时的老师,后来一度又是我的同事兼领导,退休后一直随儿子们住在上海。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正与先生共事,当时应邀去他家,走进那幢一看就知道还是祖上留下的几间破旧却收拾得很干净的老屋,正面墙上挂着的“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赫然引人注目,令人深思:见过祠堂和居民家中悬挂牌位的不少,那大都是写着“某氏历代祖宗神位”的字样,可像这样把“师”与“天地君亲”相提并论,一起挂在墙上,以示铭记与纪念的,在当时我见所未见,如今,也并不多遇。亲人有养育之恩,后人理应恋恋不忘,也是人之常情,不难理解。那么将先师同位敬之,该作何解?我想,父母亲人将孩子生养之后,要想他们识礼仪,学知识,长本领,出人头地,成凤成龙,报效祖国,光宗耀祖全靠为人之师了。如此说来,老师怎能不和亲人一样该受世人尊之敬之?大清名将年羹尧曾经说过,不敬师长,天诛地灭。天地君亲师同位同尊,应该古已有之,肯定不是张老先生首创,但真的传承效法,现实中却并不多见。

  先生不但让尊师重教挂在墙上,生活中他更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先生有四个儿子,每个孩子在读书阶段先生总是与老师们保持密切联系与亲密关系,我就曾经多次应邀为先生儿子的老师作陪赴其家中做客,后来我成为先生外孙的老师时,先生也同样多次登门拜托,并不以长者自居。不像某些家长,在孩子面前背后常散布对老师不敬甚至抵毁的言论,客观上起着的不良后果是:让孩子轻视老师进而轻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终于成绩下滑,甚至厌学辍学,无可救药。先生如此尊重老师,孩子们必然敬师爱学。别的不说,当初我教先生身边长大的他外孙初中三年,不敢说孩子成绩在班上最好,但说他学品最佳,毫不过分。

  欲教人成才,必先教人立志。志存高远,方成大器。先生总是在孩子尚小时,便给他们讲励志故事,勉励他们立志成大器,做精英,这无疑会在孩子们幼小心灵里点亮了一盏明灯,使他们在求学路上有足够动力。

  身为教师,先生对孩子们的学习也总是见缝插针,毫不马虎。据同事讲,有次先生与俩小儿放学回家,途中突然想起一道数学题,父子三人便一同坐在地上用石子演算起来。那时落后乡村,学习资源匮乏,先生总是从有限的报刊杂志中找些有用的资料推荐给孩子们看,以拓宽其视野,就连我这个吝书者的书也不得不借给他家孩子们看过。

  常常是,晚饭后俩双胞胎儿子分别坐在桌子两边作业,先生在一旁凳子上看报,周围静静地,静静地。那时没有电视、手机、互联网,没有如今无处不在的喧嚣。幽静、书香绕宅,该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氛围啊!

  春节,该是孩子们最自由放肆的日子,大人们忙于交际,孩子便趁机结伙玩着闹着,也司空见惯,可当年春节,我去先生家拜年,发现家中悄然无声,原以为几位未成年孩子都外出“混混”了,可推开那扇“天地君亲师”牌位正对面的房门,却见一群小兄弟门各自聚精会神的看书作业。原来,这就是张义荃先生的家风学风!

  常言道,善有善报。生活在如此尊师重教,爱学成风的环境中的孩子必然会勤奋好学,乐此不疲并终成大器。

  78年先生年仅17岁的大儿子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上海冶金研究所工作,后在南大读研,现调任上海某大国企,属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80年代末,俩孪生兄弟分别考进上海医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后又深造获硕博学位,现分别是上海某大医院教授级专家和上海市府副处级官员。

  90年代中期,先生幼子也不输兄长,虽遇坎坷却终于以骄人成绩考入上海东华大学,现为浦东新区正处级官员。

  在舅父们的影响下,我当初的学生,先生的外孙也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工作,小小年纪,已坐上了某证券公司经理的宝座。

  要是一个家庭,有个别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在重量级城市找到体面工作恐怕不足为奇,那或许是偶然因素的促成,而像张义荃老人这样,一家四子,个个成才,全上重点(大学),又都由山里娃跻身大上海,有令人羡慕的工作,恐非偶然吧!据我所知,或许全县也并不多见。究其原因,应该是与先生一以贯之的尊师重教,拨亮心灯,励志成才的成功家教,良好家风作保障密不可分吧!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举凡家风家教好的孩子,老师教起来特别省心开心,孩子进步也都相当快;反之亦然。

  最近跟张老先生电话聊天时,老人不无自豪的告诉我,他们家第三代将会比第二代更优秀。目前,孙子孙女或复旦大学毕业,或已公费赴美留学,年小的孙儿孙女正在上海读中学,个个成绩拔尖。我想,这与先生尊师重教,励志好学的家风代代传承该有着密切关系吧。

  由此可见,尊师重教,张义荃先生不仅让它挂在墙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它落实在言传身教的行动之中。尊师重教,代代传承。笃志好学,蔚然成风。于国于家,受益无穷!

  如今,先生已是耄耋老人,有幸20年前那场恶病没能夺其性命。最近几年,每逢清明节,先生总千里迢迢,亲自回乡祭祖并借机会友。老人虽瘦癯,却精神矍铄,其思维敏捷,不亚当年,且发言全是劝后生重视孩子教育,催人奋进的正能量。让人觉得,眼前这位长者心理年龄好年轻!也让人不禁想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老人尚且如此,后生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消沉与彷徨?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