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纯生
“忠毅村”是今枞阳县横埠镇的一个行政村。其“忠毅”命名来源于明铁骨御史左光斗被魏忠贤阉党集团下狱致死后,在南明小朝廷弘光帝时,所追封的谥号。如今,忠毅村村部在左家宕自然村,距枞阳县城57公里,离铜陵市42公里,四个自然村庄分别是左家宕、横溪(宋家二)、宋埠、韩家咀。
左光斗(1575―1625),字共之,又字遗直,号沧屿,别号浮丘。万历三年九月初九生于今枞阳县横埠镇横山村大朱庄。兄弟九人,他排行老五。33岁中进士,先后任内阁中书舍人、浙江道监察御史、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职。著有《左光斗奏疏》《清真稿诗文集》《易说》等。
1613年,39岁他擢御史台候命,回枞阳大朱庄后,始迁桐城居住养亲七年,先在桐城龙眠山口建“三都馆”,为自己及兄弟读书住处。也称“寒知阁”,寓意“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后又在桐城县城置“噉椒堂”,今在桐城中学旁。后来姚康先生说:“忠毅生平所敬仰的是嘉靖年间有气节精神的杨椒山,故命其堂‘噉椒'。”左光斗是东林党领袖之一。46岁他奉命巡视京城,目睹豪绅恶吏卖官售爵等,他一举搜缴出假印70余颗,拘捕伪官100多人,将金鼎臣等一批奸佞之徒绳之以法。在“移宫案”中,他恪守朝廷法令,秉礼守义,与好友杨涟等顾命大臣力挽狂谰,先后将万历皇帝的郑贵妃和泰昌皇帝的李选侍分别力促“移宫”。一月之内,使两次皇权更替得以顺利交接。46岁左光斗调至京畿地区,掌管屯田监察御史事宜。他上奏疏“三因十四议”治水方法,朝廷准诏施行水利兴修,北方人方始知道种水稻。
继杨涟上疏劾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后,左光斗又上疏劾魏忠贤有三十二条当斩罪。阉党通过制造汪文言案,诬蔑他们收受边将熊廷弼的贿赂。天启五年(1625)七月二十四日,左光斗在狱中被折磨致死。
崇祯元年(1628)二月,在都察院陕西道历事监生朱道宏上奏后,朝廷同意在顺天府北京建专祠一座。崇祯元年(1628)三月始,朝廷先后追赠封左光斗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太子少保,赐国礼祭葬,葬于今桐城市吕亭镇双龙村松鹤山,又称“左家大墓山”。墓周围古木荫翳,碑正中阳文镌刻:“皇明太子少保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谥忠毅左公之墓。”崇祯三年(1630)二月,朝廷又同意在桐城县建立专祠,春秋致祭,以慰忠魂。直到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明王小朝廷,五月十五日登基,九月初三追封左光斗谥忠毅。从始,家乡人为了遵照朝廷旨意,并纪念他忠诚刚毅的气节精神,将其祖居地横埠左家宕命名为“忠毅村”,以示永久纪念。“忠毅村”自然村名系由此而来。当时,在桐城县城北门内建“左忠毅公祠”。今位于安徽省桐城中学旁,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左光斗曾孙左宰著《左忠毅公年谱》记述:雍正元年(1723),朝廷下旨,令顺天府、奉天府、直隶各省府、州、县、卫都建立忠义孝悌祠于学宫之内。祠内立碑,并将忠义孝悌之人姓名镌刻其上,每年春秋两次祭祀。
《枞阳县志》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置枞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改同安县为桐城县。明洪武六年(1373)将桐城县东、南、西、北四乡中的东乡改为清净乡。清顺治年间,行政区划沿袭明制。乾隆年间,“忠毅村”隶属清净乡(辖8镇37保)横埠河镇横埠河保。民国30年,半沦陷区有9乡,其中有忠毅、吴桥、周潭等乡。民国37年7月,设有“忠吴乡”(系忠毅、吴桥两乡合并)。1949年2月,中共皖西第二地委决定,桐城县东部设有“忠毅、吴桥”等33个乡。1949年10月,“忠毅、吴桥”属陈湖区。1950年“忠毅乡”隶属横埠区。1956年,全县178乡调整为82乡,“忠毅、黄山、横埠”三乡合并为横埠乡,隶属横埠区。1963年至1983年属横埠区横埠公社,称“忠毅大队”。1984年4月,人民公社改称乡(镇)人民政府,大队改为村,“忠毅村”属横埠区横埠乡。1992年,撤区并横埠乡、左岗乡为横埠镇。
1977年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二简字”)实行时,为书写方便将“忠毅村”改为“中义村”。但1986年6月宣布废除“二简字”时,还是使用“中义村”以错将错至今,含行政村公章。而实际2007年版《枞阳县志》镇村名称一览表上登记仍为“忠毅村”。2015年10月,枞阳县由安庆市划入铜陵市。日前,按地名更正审批程序,将更用原“忠毅”两字。
根据笔者调查考证,除了上述位于今桐城市境内的左光斗墓、左忠毅公祠、噉椒堂、三都馆等遗址及构筑物犹存之外。在枞阳县境内,围绕左光斗谥忠毅及其从兄左光灿命名的建筑物、地名、路名及单位的还有:光斗亭、九儿潭、沙帽山、左家宕、左氏宗祠、华表、忠毅小学、忠毅大道等。
“光斗亭”位于今钱铺乡北岭村。此地又称黄蘖岭,当年是桐城途经庐江至枞阳,再经水路通往江南各地重要交通古栈道。今栈道上被古马车毂的碾痕遗迹清晰可见。当年左光斗被捕时,因左氏族人及亲戚等贿赂缇骑,从横山大朱庄家门口至黄北岭约十公里路程,没有让他戴木架上囚车,这是他离开家乡的境界而进入庐江县之地。后人为了怀念他,在此建“光斗亭”,今遗址上四根石柱、碎瓦砾犹存。近年,横埠中学在校园内复建了“光斗亭”。“九儿潭”位于今横埠镇孙岗村,传说是左光斗因兄弟九人而得名。系左光斗曾祖父左麒慷慨捐资,先后兴建了九儿潭平桥、李家沟桥、前埠潭桥、后埠潭桥。后称九儿潭渡口,曾是左家宕通往古镇汤沟的重要交通枢纽,由左氏族人免费摆渡行人。2015年,九儿潭渡口始架设一座砼桥。“沙帽山”位于今钱铺乡长山村何庄,传说左光斗后辈用其一顶旧乌纱官帽,在姓何家兑换来的一座小山。该山又称乌龟山,因村庄前面一悬崖峭壁处有一块大石头酷似龟头,山体似龟背。该村庄宅后有桐城派方苞题写碑文的左光斗孙辈左云凤墓葬。左云凤,字未生,方苞为其写《左未生墓志铭》等文。至今何庄仍居住着左光斗直系支脉第十二世孙。“左家宕”,《左氏族谱》载原称系“望城冈保蒋家宕”,土名“牛冷宕”,系左氏二世祖左代一夫妇墓葬之地,该风水宝地还有一则“拆断枯竹长青叶”的传说;预示宕左氏人口繁衍兴旺,仕途发达。民国时又名棣华。“左氏宗祠”,于1953年因兴建横埠区粮站所需,将其具有徽派建筑风格,以木质构造为主、雕梁画栋的明清古建筑“左氏宗祠”拆除。2009年,在原祠堂旧址上,左氏族人自筹资金复建了仿古徽派风格的左氏宗祠。
“华表”位于今横埠镇少丰村华表组,1984年曾为华表和少丰两村。该地名是纪念左光斗从兄左光灿(1572―1637)而来,立墓表时间为乾隆六十年(1795)。后晋升兵部尚书张若渟在《左光灿神道碑》颂赞:“在明末流贼纵横之时,当国家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被割舌断肢而死,其精忠大节可与其弟左忠毅比翼。其弟殉节于朝廷,自己殉节于乡野,被世人称为双璧。”其邑侯张利民题写“常山并烈”牌坊被毁,但神道碑至今犹存。“忠毅小学”命名是解放初期。民国期间,由桐城籍左柏琦率子女等人,在左氏宗祠内创办私立“棣华学堂”族学,后迁移其附近的菩提庵内。解放后,将菩提庵拆建更名为忠毅小学,曾一度改名为新建小学。因生源人数受限,直至2010年春季忠毅小学才并入左岗小学。忠毅村(大队)办公地点,解放初期始,也是从左氏宗祠内迁至菩提庵(忠毅小学),今迁到原横埠区公所。“忠毅大道”,2016年,从合铜公路的横埠镇左山村处始,规划通往左光斗出生地横山村的高标准快捷公路,相关部门正紧锣密鼓地施工中。
目前,市县相关部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正在横山村筹资建设“左光斗纪念馆”,将其打造为省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同时,左氏族人正极积筹资,也在左光斗出生地横山村大朱庄旧宅基地上,复建“左光斗故居”。今左氏宗祠内有先贤横埠镇龙山村人田钟琏的一副对联:“千古吊英雄,若论报国精忠,岂输武穆;万年留血食,从此孤魂毅魄,永耀神州。”是对“忠毅村”及左光斗气节精神的最好诠释。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