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彬,1912年生,原名桂元,又名静寰,今横埠镇黄山村人。1929年,黄彬入浮山中学读书,在时任浮山中学教员的哥哥黄镇的影响下,黄彬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勇往直前,成为学生运动的中流砥柱,被同学称为“急先锋”。1931年,黄彬被学校当局开除,回到家乡,又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去。1932年4月1日,黄彬组织吴桥、周潭等5个农会五六百会员,在周潭发动“立夏节”示威暴动,矛头直指欲侵吞救灾粮款的桐东大地主周松如等人,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七七事变发生后,黄彬毅然参加抗日队伍。1937年10月,黄彬奔赴延安,同年底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毕业后,黄彬被派往新四军四支队工作,不久四支队即派黄彬到桐东发展武装。黄彬灵活运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取得国民党桐城县党部和县府的支持,成立了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黄彬任指挥长,统一领导桐东几支国民党团防武装进行抗日。1939年4月,抗日指挥部撤销,成立桐城第二游击大队,黄彬任大队长,大队中主要骨干都是共产党员,因此这支武装实际为我党所控制。游击大队成立后,屡次袭击驻汤沟镇和枞阳镇的日、伪军。同年夏,在吴家嘴渡口三次击退来犯日军;5月,夜袭汤沟河南小街,毙、伤日、伪军50多人;8月,偷袭老洲头日军炮楼,使炮楼中的日、伪军葬身火海;9月,与桐城第一游击大队配合国民党保安八团袭击枞阳镇日军据点。在桐城第二游击大队的打击下,桐东一带日伪军吓得龟缩在据点里不敢外出,第二游击大队名气大振,大队长黄彬更是被人呼为“飞将军”。1939年底,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改组游击大队,黄彬等一批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离开大队,撤到设在庐江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
此后,黄彬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独立营教导员,率领独立营,转战巢湖之滨、长江北岸,东到各含,西至桐庐,大小十余战,打得敌人心惊胆寒。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组,黄彬任新四军七师五十五团副团长兼政治部主任,同时任中共皖江区党委委员。1941年5月,五十五团在团长谢忠良、政委黄火星和黄彬的率领下,挺进三官山地区,执行恢复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任务。9月,五十五团长途奔袭庐江双庙,击毙为害桐东人民多年的顽首章淦。1942年秋,黄彬到对江铜繁地区执行任务返回时,在长江中遭遇日军炮艇,作战中不幸牺牲,时年30岁。新四军七师政委曾希圣曾经引用诗句称赞黄彬:“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兵。”县史志办供稿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