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飞
许志熹1922年底出生于枞阳黄华里方家祖庄。幼时在黄华寺读私塾,继在外婆家章家大屋上育才小学(与堂表兄弟章伯钧之子章师明同座),后到宏实上高等小学。忠厚诚实,品学兼优,每写一篇周记即为一本。初游浮山写成“浮山游记”,文质并茂,老师当作范文传诵。
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8·13”后铁蹄蹂躏大江南北,枞阳沦陷。宏实学校被日军烧毁,家中房子被炸弹炸塌两间,家道连着国运,其小姑父方一甫(枞阳镇人)海军军官,于淞沪抗战殉国;世兄许世德连文书亦于淞沪抗战殉国;叔父许天翼工兵营长在华北与日寇鏖战。
许志熹以15岁少年,背负国难家仇,唱着抗日歌曲,投身抗日救亡革命洪流!1938年,许志熹到桐城参加抗日宣讲团,后到桐城黄甲铺第二临时中学以读书为名,于1939年5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加入的有张菊初后化名梅豪,其介绍人是自己的老师叶桐封女士。其后,许志熹介绍发展了方浩等同志为党员。1939年底,他作为骨干受组织派遣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教导队学习受训,与家乡抗日兄弟储玉怀、方觉晨、朱世杰、朱明镜、许思一等不期而遇成为队友,后来将他们的牺牲经历编入自己所著的《枞阳历史人物》中。在教导队他们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党的高级干部张云逸、邓子恢、张劲夫等给他们上课、作报告,人生获得了质的升华!教导队学习结业,大部分队友派到新四军部队,先父由政治部领导张劲夫谈话派做党的地下工作。他独自一人到舒无地委报到,以单线联系方式派到庐江第八临时中学以学生身份开展庐南工委工作,与孟亦奇同志有交结,该同志后任宿县地委书记、省政协副主席。
1941年“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实施了破坏中共组织、捕杀共产党人的白色恐怖。党组织北撤,许志熹与上线失去联系,脱离了党的组织,成了断线的风筝,四处飘零——不能乱找组织,暴露身份;不能回家,殃及家人。迫于无奈,他选择了在白湖姑妈家落脚,放牛、干农活。
在抗日战争进入到极其艰难的时期,许志熹设法与家乡共产党人桐南工委负责人何东初同志取得联系,此后基本上在他的领导下从事抗日和解放工作。国共合作时,许志熹协助何东初为新四军征兵、筹款并开展统战工作。曾被举为乡绅、1946年做过短时黄华保长。这段时间他尽力保护优抚抗日家属,帮助穷苦乡亲。他所知道的从事共产党领导抗日的家庭无一受到安全威胁,即使受到牵涉,他也努力为其排忧解难。许则方是邻村黄华里大庄人,1939年参加新四军,家中祖母、母亲和2个未成年弟弟,生活极其困顿,许志熹安排其弟实茂在祠堂教书,因年少不能压阵,又安排做保干事,想方设法让其就业,养家糊口。许醒民、许春远在大西南流亡上大学,家中各有小脚寡母,他提议家族祠堂给予资助。
解放战争时期,许志熹与何东初同志联系更紧密,协助其统战、策反、阻止国民党拉壮丁、为解放军筹军粮军需,并积极组织动员亲友参加解放军。1947年其弟许志泽于南京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许志熹组织动员许正、何树国等八名堂表兄弟到解放区参加革命;本村“四爷”许维善被国民党拉壮丁,在路上被他义正言辞拦下。解放枞阳镇时,为少付出代价,根据何东初指示瓦解策反敌军,许志熹精心安排中共地方负责人陈定一之弟陈纯一与桐城保安团第一营营长徐超到自己家中,冒着生命危险密商,策反成功。为保障大军渡江,他积极筹措粮草、木材、船只、军需,还尽力说服族人砍伐了一世祖坟山的树木。
1949年安庆解放,许志熹未随军南下,即在安庆军管会工作,参与安庆专署多个部门筹建,干部多年实行供给制,不拿工资,享受“中灶”待遇。由于他是个“知识分子”,主要在财贸口供职。此时,方浩同志任公安处长,何东初同志任保育院长。50年代初他与首长司守义(后为核工业部顾问)参加中央财经商业会议,领导吩咐“你负责工作,我负责后勤”。这时的中心工作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对私营工商业实行改造”,许志熹积极工作成为业务精英,在全区财贸口算盘比赛中获得冠军。60年代中期国家实行精简,他响应号召,退职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直到80年代初恢复公职。
离休后,许志熹定居枞阳,悉心文史,偶作诗文,著述有《编连枷》(诗文集)、《枞阳县历史沿革·大事记》等,并在《江淮文史》等长期撰文。“少年投身抗日,青壮解放建设,中岁劳动生产,晚景笔耕风雅”是后人对许志熹风雨人生的概括。“有德有才有义有贡献有禄寿,为公为真为善为社稷为家乡”是对他毕生追求与实践的总结和肯定。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