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阳历史人物(上)

时间:2017-10-25 10:02:55

  在历史的长河里,浮山往来名人甚多。他们往来浮山,各有自己的追求,或幽居菊隐,或参禅说法,或护法兴佛,或办学育人,或从事革命活动,或寄情山水之间。由于他们在山上的活动和文字渲染,使得浮山更负胜名。

  除“佛教高僧”记于前章外,本章将就有关名土子以简介。

  左慈字元放,后汉庐江郡人,“学道于天柱山,行游于司空山,隐居于浮渡山。”后在高岩修道炼丹,至今岩内有其炼丹遗迹。

  陶侃(259——334)字士行,晋鄱阳人,永平时(公元291年)徙家庐江郡之浔阳。庐江太守张夔招为督邮领枞阳县令,有贤名,后为晋大将军,系陶渊明的曾祖父。在任枞阳县令时,曾游浮山,陆子岩内有其遗迹。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武康人,著名诗人。有游浮山诗文和题刻。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唐下邽人。历官翰林学士、左拾遗、杭州刺史、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著名诗人。在贬为江州司马时,游浮山,登缥缈峰。

  吕洞宾(798——?)名岩,别号纯阳子,又称回道人,俗传八仙之一。唐京兆人,曾任江州德化县令,在桐城、枞阳游迹很多。如白云岩的“纯阳拔剑处”。浮山的洞宾岩等。在浮山有《雪浪岩》题咏。

  吕溱字济叔,宋扬州人。历官翰林院大学士、舒州知州、开封知府、枢密府直学士。在舒州任职时,支持帮助圆鉴大师重修浮山所有寺庙,促使浮山佛教达到鼎盛时期。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宋吴县人。历任吏部员外郎、开封府知事、饶州知州、龙图阁大学士、枢密府参知、河东陕西宣抚使、户部侍郎等职。卒后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公。仁宗年间,常问法于浮山,并请远禄住苏州天平山天平寺。圆鉴大师晚归会圣岩,坐化后建塔于栖真岩,范仲淹为其撰写了塔铭。

  富弼(1004——1083)字彦国,宋河南人。少好学,有奇才。仁宗时出使契丹,言和战之利害,使双方数十年无战事。后与文彦博同为宰相,天下称为“富文”。英宗时封郑国公,再拜为相。后因王安石推行新法,他不能与之抗争而求退。后以仆射判汝州,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卒谥丈忠。仁宗年间,富弼常间法浮山,护持佛法。

  周同(生卒不详)宋巢湖人。仁宗年间,为浮山大施主。曾出巨资修复浮山寺庙,建殿宇,塑诸佛菩萨像,使浮山始具丛林规模。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历官翰林学士、右正言,滁州、扬州、颍州知州,参知政事等。任滁州知州时,来游浮山,问法于远禄公,饮酒于醉翁岩。浮山为其改变佛学观点的地方。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神宗时两度出任宰相,后封为荆国公。在任舒州通判时,曾游浮山,并有题刻和诗咏。

  张同之(生卒待考)字野夫,宋和州历阳人,举进士,特授承议郎,知舒州。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除值秘阁,移江西路转运判官。后弃官学道于浮山壁立岩,相传辟谷仙去。今张公岩因其得名,现遗迹很多,有张公炼丹楼(石阁)、石澡盆、石脚盆、杵药池等。

  杨杰(生卒待考)字次公,宋无为人,自号无为子。历官中官太常、礼部员外郎、润州知州、两浙提典刑狱。著作有《无为集》、《乐记》等。杨杰常来浮山护持佛法,晚年皈依佛教,为居士。写有《隐贤岩记》。《安徽佛门龙象传》为其立传。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自号山谷道人。汾临人,北宋诗人和书法家。历官实录检讨、著作郎及鄂州、太平、宣州等州知州。在舒州居留期间,曾游浮山,为和尚画像,并为其著作写序。

  李冲元(生卒待考)字元中,宋舒州人。晚年与李公麟、李亮工一同隐居于桐城龙眠山,世称“龙眠三李”。元中工书法,常游浮山,撰有诗文。

  陆宰(生卒待考)字元钧,越州山阴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之父,官至朝靖大夫,值秘阁,为北宋文学家、藏书家。宣和己亥年(公元1119年)携黄安时、曹无忌、张济等名流游浮山,在金谷、枕流岩有题刻。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人。元代著名的书画家。曾游浮山,在晚翠岩有题刻(今湮没),另写有《金鸡洞》诗。

  钱如京(生卒待考)字公溥,桐城东乡(今属枞阳县仪山)人。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进士,官御史,迁刑部尚书。有游山诗文。

  陈献章(1428——1500)字公浦,广东新会人,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明代理学家,官翰林院检讨,著有《白沙集》。游浮山有诗文。

  齐之鸾(生卒待考)字瑞卿,桐城南乡(今属枞阳县雨坛岗)人,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进士,官兵科左给事中,终河南按察使。明代文学家,著有《蓉川集》。多次游浮山,有诗文。

  赵釴(生卒待考)字子举,一字鼎卿,桐城人。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进士,官至右检都御史、巡抚贵州。明代文学家,著有《古今原始》、《无闻堂稿》十七卷。游浮山有诗文。

  雷鲤(生卒待考)字白坡,又字惟化,号半窗山人。明建安人,诗人、书画家。后隐居浮山岩洞学道,在浮山题刻较多,其浮山诗脍炙人口。钟伯敬秉烛夜照,赞叹不已。今“雷公洞”、“半窗岩”因其而得名。

  方学渐(生卒待考)字太卿,号本庵,门人尊称明善先生,为方以智之曾祖,桐城浮山(今属枞阳县)人,著名理学家,专事于讲学。以子大镇贵,赠大理寺少卿,封文林郎。著有《尔训》二十卷、《桐彝》三卷、《心学宗》等。游浮山时有游记和诗文。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公安人。万历进士,官编修、右庶子。明文学家、诗人。与弟宏道、中道三人,俱有文名,其诗作世称“公安体”。游浮山有诗文和题刻,镌于华严寺后,今湮没。同游者其弟袁宏道,亦有游浮山之文。

  钟惺(1574——1624)字伯敬,竟陵人,万历进士,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为明代文学家、诗人。著作有《诸经图》、《诗合考》、《毛诗解》《隐秀轩集》等。钟惺游浮山多次,有诗和游记,并镌有石刻。与其同游者,有林古度、程天民。

  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桐城东乡(今枞阳县横埠镇)人。明万历进士,授御史,东林党领袖之一。因弹劾魏忠贤下狱死,后追赠太子少保,谥忠毅公。常住浮山,爱其洞壑而自号浮丘,有诗作传世。

  方大镇(1560——1629)字君静,桐城浮山(今属枞阳县)人,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进士,官至大理寺左少卿。著作有《荷新义》、《田居乙记》等,世称理学家。万历辛亥年(公元1611年),建“在陆山庄”于浮山西麓。题在陆山庄之中堂为“此藏轩”,后辞官归里,隐居浮渡。天启甲子年(公元1624年),出使四川,卜得“同人于野”之辞,因题雪浪岩为“野同岩”。

  吴应宾(1565——1634)字客卿,一字尚之,桐城麻溪(今属枞阳县)人。万历进士,授编修,以眼疾告归,居乡四十载,从事著作。天启中,以理学召入京,不赴。后加左春坊之职,门人私谥为宗一先生。著作有《学易斋集》、《宗一圣论》。吴应宾回乡后,漫游浮山,见远公道场荒废百余年,即起兴复之志。他募得万斤铜,铸造接引佛,安置在金谷岩内;留住了云游四方的朗目,共商兴复祖庭之业。浮山佛教在吴应宾的扶持下,得到发展。他晚年皈依佛教,自号“观我居士”、“三一老人”。其法号为广,卒葬金谷岩下。

  阮自华(生卒待考)字坚之,又号澹如,阮大铖叔祖,桐城山(今属枞阳县)人。万历进士,历官福州、饶州推官、户部郎中、潜山县令、邵武太守等,著有《雾灵诗集》。辞官归里后,常住浮山,协助吴应宾修复远公道场,在浮山留有许多诗文和石刻。

  朱胤移(生卒待考)明太祖六世孙。嘉靖中袭封沈王。素嗜谈经,诗亦妙悟。自号南山道人。以弟子礼见于朗目和尚,并捐万金造浮山华严寺“大雄宝殿”,时人称为“沈王殿”。常问法于朗目,成为浮山大护法。著作有《清秋唱和集》、《保和斋诗》。

  李太后(生卒待考)明代第12代皇帝朱载的贵妃,明神宗的生母。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神宗登极后被尊为“慈圣皇太后”,以羽翼幼主的名义由慈宁宫搬入乾清宫,照顾神宗起居并督训其言行。在政治上,她任贤举能,积极支持重臣张居正进行改革,及时挽救了明王朝的危机,为后世史学家所称颂。

  慈圣太后平生笃信佛教,常请朗目进京做道场,讲经说法,并赐给朗目和尚紫衣袈裟和水晶佛珠;在颁《藏》的同时,她又赐给了华严寺绣幡等物,成厂浮山佛教的大护法。朗目坐化后,她又赐百金为其建塔于华严寺侧。

  张秉文(?——1639)字含之,桐城人,方以智姑父。万历进士,历官中书舍人,给事中、河南右布政使。游浮山有诗文和石刻。

  方孟式(1582——1639)字如耀,方大镇之女,明画家,工诗,著有《纫兰阁前后集》。崇祯中,与其夫张秉文守济南,城破,跳池自杀。曾住浮山故居,有怀故居诗。

  方大铉(生卒待考)字君节,大镇弟,万历进士,官刑部主事、户部主事等。工诗文,著有《听峡斋草》、《搴兰馆集》六卷。游浮山有诗文。

  吴应琦(生卒待考)字景朝,桐城麻溪(今属枞阳县)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进上,官监察御史,云南巡抚、南京大理寺卿等。游浮山有诗咏。

  钱元善(生卒待考)字仁夫,号有庵,桐城仪山(今属枞阳县)人。明鲁府长史,后进阶为中顺大夫。能诗工书,著有《有庵诗稿》。游浮山有诗和题刻。

  钱元鼎(生卒待考)字实夫,号慎庵,元善弟,鸿胪寺丞,名重才高,著作甚多。游浮山有诗和题刻。

  刘东星(生卒待考)字晋川,沁水人。万历进士,官工部主事,河漕总督,驻节淮上,督抚安徽,为浮山佛教大护法。他对恢复“远公道场”——浮山佛教胜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胡瓒(生卒待考)字伯玉,桐城人。万历进士,授都水主事。后迁江西左参政。著有《泉河吏》、《禹贡备遗增注》。在浮山,遍集资料,编著成《浮山志》。

  焦竑(生卒待考)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江宁人。万历间中状元,官翰林院修撰,明末福王追谥为文端公。其著作宏富、为著名文学家。游浮山有诗文,对恢复浮山道场有贡献。

  李戴(生卒待考)中州人,明万历吏部尚书。朗目在京都迎《藏经》回山时,他为华严寺题写了“远禄宗坛”四字。

  任天成(生卒待考)字玉仲,舒城人,明御史。游山有题刻和诗咏。

  倪应善(生卒待考)字申文,桐城人,官至太仆少卿。游浮山有诗文。

  吴道行(生卒待考)字凤达,应宾侄,官参军。晚年在浮山皈依佛教,法名广镗,曾出资凿修了滴珠岩道路和水沟。在浮山,有其石刻数处。

  吴石莲(生卒待考)桐城麻溪(今枞阳钱桥)人,张英外祖。明万历间,与太史吴应宾等,出资在金谷岩两侧,倚岩架楼,修殿立佛,时人敬之。

  张叔豫(生卒待考)字忍庵,永新人,明诗人。以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出判安庆,号皖山逸叟,系山足和尚祖父。游浮山有诗。

  周尚文(生卒待考)字彦章,西安后卫人,官至大同左都督,卒谥武襄公。游浮山有诗文。

  吴用先(生卒待考)字体中,号本如,应宾侄,桐城麻溪(今属枞阳县)人。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授临川令,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著有《寒玉山房集》、《周易筏语》。他曾施舍连云峡于庙,并出资与应宾合铸丈六金身,晚年归里,常住浮山,过问佛事,为浮山大护法。

  黄辉(生卒待考)字平倩,一字昭素,南充人。明万历进士,授编修,终官少占事。其诗文、字画皆精,为浮山护法。在恢复“远公道场”过程中作过贡献,并为华严佛刹、远公塔院题名。

  叶灿(生卒待考)字以冲,桐城人,万历癸丑(公元1613年)进士,授编修,因反对魏忠贤而削职归里。崇祯时,历任南京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卒谥文庄。著作有《天柱集》、《南中稿》、《读书堂稿》等。游浮山有诗文。

  朱吾弼(生卒待考)字谐卿,高安人,官至南京御史。游浮山有石刻和诗文。

  何如申(生卒待考)如宠兄,桐城青山(今枞阳县石矶镇)人。万历进士,官户部郎中、浙江石布政使。游山有诗文。

  何如宠(1569——1642)字康侯,号芝岳,桐城青山(今属枞阳县)人。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进士,官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在恢复浮山寺庙、延请高僧住持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为浮山佛教大护法。

  阮大铖(1587——1646)字集之,号园海,一号石巢,又号百子山樵,桐城南乡(今枞阳山镇)人。万历十四年(公元1616年)进士,历官户部、工部给事中、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后降清。政治上与魏忠贤、马士英为伍。文学上造诣很深,为明代著名的剧作家。其剧本有《燕子笺》、《春灯谜》等九种。在乡时,曾住五云岩读书,吴中即有题刻。

  姚康(1578——1653)原名士晋,字康伯,号休那,吴应宾高徒,桐城南乡(今枞阳县会宫乡)人。万历间诸生,博通经史,著作尤多。与何如宠交谊很深,后入史可法幕,为其得力助手。晚归乡里,为浮山护法。明末,有外僧勾结乱兵,驱走方丈清隐法师,掠夺会圣、华严财产,他请兵平定了此次骚乱。

  黄道周(生卒待考)字幼玄,一字螭若,号石斋,漳浦人。天启进士,官右中允。南明时迁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曾起兵抗清,死后谥忠烈公。善书、工画,以文章风节高天下。游浮山时,除留有诗文外,还在会圣岩给和尚画了一幅画,并题词于其上。

  方孔炤(1591——1655)字潜夫,号仁植,桐城东乡(今枞阳县浮山镇)人。崇祯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授命镇压农民起义军李万庄。后督大名军务,因京都陷落而南奔。到达南京后,又因马士英、阮大铖乱政,遂隐居浮渡在陆山庄。著作有《周易时论合编》和浮山诗文。他对浮山寺庙和浮山古寨堡的建设,均有捐助。其墓在今枞阳县横埠合明山。

  方维仪(1585——1668)方孟式之妹,画家、文学家。年十七年而寡,守志“清芬阁”,与嫂同教方以智。她工诗善画,白描大士像不亚李龙眠。著作有《清芬阁》七卷和《宫闺诗史》。曾居浮山故居,战后有怀山庄诗。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别号浮山愚者;法名弘智、无可、药地、浮庐、墨历等。浮山镇会圣村陆庄人。

  方以智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方大镇、明万历进士,官至大理寺左少卿。父方孔炤,明万历进士,崇祯时官至湖广巡抚。他的上辈们,在朝中都身居要职,政治上倾向“东林党”,学术上喜谈“物理”,精通医学、地理、军事等,对方以智颇有影响。幼年的以智就智力超群,勤好学问,九岁能文,十五岁博览群书,二十二岁即著书立说。他热情奔放,曾“接武东林”、“主盟复社”,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是明末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考取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明王朝灭亡后,他在战乱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李自成攻进北京,以智被捕,后乘机逃至南京福王朝,由于掌握朝政马士英、阮大铖与“东林党”结下不解之仇,必欲除之而后快。以智伪装道士逃出南京,逃亡到岭南一带,卖药为生。他历经艰辛,四处奔波。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桂王在肇庆建立南明政权,以智因拥戴有功,封为左中允,充当经筵讲官。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正月,清兵攻破肇庆,以智跟随桂王逃梧州,加封为东阁大学士。不久,被太监王坤排挤罢官。这时他目睹永历王朝派系纷争,明知气息已尽,虽有宏图大志,但他一人无匡扶社稷的能耐,浪迹源州的天雷山(今湖南黔阳),贵州的黎平和天柱及湖广的辰州(今湖南沅陵)、大埠(今湖南衡阳武冈)等地。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冬,方以智返桂林,携妻小移居广西平乐西山。清兵攻占平乐,方以智削发易服为僧,被清兵拘捕,清将马蛟麟胁迫他投降,恫吓说:“官服在左,刀剑在右,你自己选择吧!”,方以智从容地弃官服就刀剑,视死如归。清将为方以智的浩然气节所震惊,亲解其绑,允许他为僧,羁养于梧州古刹冰井寺。顺治九年,他终于脱离粤西,越梅岭、下赣江、登庐山,养病五老峰,在流泉飞瀑声中著成《东西均》,他考察庐山地理,著有《茶泉》、《潮泉》等,不久他返回朝思暮念生他养他的家乡——浮山。

  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冬,方以智之父方孔炤病逝于在陆山庄,安葬在浮山对面的合明山。方以智庐墓三年,在此期间,他向长子方中德讲授经史,向次子方中通讲授数学、天文学,向三子方中履讲授医学、音韵,教侄子方中发学诗文书画,后来各因其长皆有撰述。庐墓期间,他还编纂其父遗著《周易时论》,著有《医学会通》、《药集》、《五老约》。三年过后,他仍离家出游,溯江上庐山,隐居五老峰,禅游盱江,避匿荷叶山,卓锡景云寺和新城寿昌寺。顺治丁酉年(公元1657年),移住廪山寺。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赴泰和主持首山沟林禅寺和法华庵,第二年移青原山净居寺,成为曹洞宗圣地的主持。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家乡的绅士和皖抚张朝珍、知县胡必选等多次邀请他回到家乡浮山主持华严寺。不料第二年春,为“粤案”所累,被清兵逮捕,解赴南昌,押往岭南,途经万安惶恐滩时,疽病加剧而逝,终年61岁。死后,江西的青原山净居寺,浮山的华严寺和方以智的子孙争尸安葬,后由其舅父吴道新致书青原:“衣钵留青原,爪发归华严、肉身由子孙领回安葬”。因此,方以智的肉身安葬在浮山西北的白沙岭。1962年省政府将该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以智学识渊博,著作颇多,天文、地理、礼乐、律数、音韵、文学、医药、书画、哲学、物理、生物、诗赋以及弹琴、击剑、拳技之术,均有很深的造诣,且成就卓著。他的不少著作是在逃难中,躲在山洞里写成的。主要著作有:《易解》二卷、《物理小识》十二卷、《药地炮庄》九卷、《医学会通》、《诸子燔》若干卷、《几表》若干卷、《东西均》、《浮山前后集》二十二卷、《浮山前后编》十六卷。他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物理小识》中。《物理小识》写作于1631——1652年间,前后经过二十二年,该书内容十分广泛,内分天、历、风雷雨旸、地、占候、人、身、医药、饮食、衣服、金石、器用、草木、鸟兽、鬼神、方术、异事等十七类,共十二卷,是一部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涉及到物理知识,有光学、电学、磁学、声学、力学诸多方面。它不仅总结了我国古代许多科学成就,批判地吸收当时西欧传来的科学知识,而且对其中不少问题,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尤其在光学方面成就更为突出。《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考证奥博,明代罕与伦比”。日本学者认为这部书是“当奈端(牛顿)之前,中国诚可以自豪的著作。”如书中关于光学实验的记载,比牛顿分光实验要早30余年;关于炼焦用焦的记载,比欧洲要早一个多世纪。《物理小识》的成书时间和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体系》这一西方科学巨著的出版时间(公元1632年)差不多同时,其科学理沦水平与西欧著名科学家相比毫不逊色。

  方以智著书数百万言,除《通雅》、《物理小识》、《药地炮庄》已收入《四库全书》外,《通雅》一书早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就已经传到日本、朝鲜等国。1961年,安徽省博物馆为纪念他诞生350周年,曾主办过他的著作和生平事迹展览;1973年,台湾士林故宫博物院也曾主办过他的书法展览;1974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过有关他的画展。1986年,安徽省有关部门在枞阳县莲湖宾馆召开方以智学术研讨会,并到浮山谒方以智墓。他的学术成果日益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陈焯(生卒待考)字默公,桐城人。顺治进士,官兵部主事,曾为《江南通志》编纂。他应山足和尚之请,审定并参与撰写了《浮山志》稿。

  姚文燮(生卒待考)字径三,号羹湖,又号黄檗山樵,桐城麻溪人。清顺治十六年进士,官云南开化同知。为书画家、文学家,其著作有《羹湖诗选》、《黄檗山房诗文集》等。游浮山,有诗文。

  施愚山(1618——1683)字尚白,名闰章,宣州人。清顺治进士,授刑部主事。为清初学者、诗人和文学家。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出使粤西,解救方以智,并同游庐山,后为浮山“报亲庵”题词。

  吴道新(生卒待考)字汤日,号元斋,吴应宾之侄,桐城麻溪(今属枞阳县)人。明万历举人,崇祯末以特荐升国子监助教,后升为工部主事。清兵入关,隐居白云岩函云洞,著有《潜德居诗集》,主修《浮山志》十卷。常往来浮渡、白云之间,为两山佛教大护法。特别是康熙年间,他继承了吴应宾之志,决定了浮山所有重要问题,对浮山寺庙、山产的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生卒待考)字长庚,桐城人。清代书画家,工诗。游浮山有诗。

  钱澄之(1612——1693)字饮光,原名秉澄,晚号田间,桐城东乡(今枞阳县仪山乡)人。崇祯间诸生,因面斥阉党巡抚史某而闻名四方。后参加“云龙社”,联络东林党。党祸兴,避难闽中,黄道周荐于唐王,授吉安府推官。桂王立,官礼部主事,翰林院庶吉士。清兵入关,曾一度为僧,号西顽。后归隐田间,著书立说,成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常往来枞阳、浮山之间,成为浮山护法。曾为华严寺撰写碑文和山足和尚“塔铭”。

  方中德(1632——?)字田伯,号依岩,以智长子,文学家。著有《古事比》、《遂上居集》。他与弟在浮山营建了报亲庵,卒后葬于浮山。

  方中通(1635——1698)字位伯,号涪翁,以智次子,理学家、数学家。著有《数度衍》二十四卷、《暍方问答》、《浮山文集》等。在浮山营建了报亲庵,参与了《浮山志》的编修。

  方中履(1638——?)字素伯,以智少子。幼年随父于方外,晚筑稻花斋于湖上。其著作有《汗青阁集》、《古今释疑》等。在浮山营建报亲庵,亦参与了志书的编修。

  张杰(生卒待考)字如三,张英之兄。康熙初以明经授苏州府训导。著作有《家居锁言》、《桐城张氏语录》三卷。因酷爱浮山之胜,写有浮山纪游长诗一首。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桐城人。清康熙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卒谥文端公。著有《笃素堂文集》、《周易衷论》等。为浮山大护法,曾将康熙御书的《心经》送到华严寺珍藏,数次为华严寺撰写碑文。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号褐夫,别号忧庵,自号南山,桐城人。清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为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著作有《戴田有时文全集》、《四书朱子大全》、《忧患集倡抄》、《戴田有全集》等。因“文字狱”于康熙五十一年被清廷所斩。游浮山时,写有游记一篇。

  喻成龙(生卒待考)字武功,清汉军正黄旗人。初知池州,后累官湖广总督。著有《塞上集》。知池州太守时,多次来游,并为“藏经阁”的建造而捐金,与山足和尚相善,成为浮山护法。

  潘江(生卒待考)字蜀藻,桐城人。清代学者,工古诗文,著作有《六经蠡测》、《字学析疑》、《木斋诗集》等书。游浮山,写有诗。

  方苞(1668——1749)字凤仇,一字灵皋,号望溪,桐城南乡(今枞阳县义津镇方皋庄)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创始人之—。官至礼部侍郎、三馆(文颖、经史、三礼)总裁。曾因《南山集》案下狱。著作有《方望溪先生全集》、《周官析疑》、《春秋通论》、《古文约选》等。曾两度游浮山,有《记》。

  方正珠(生卒待考)字浦远,中通子。著有《乘除新法》、为清代数学家。在浮山,有其书题。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号海峰,桐城东乡(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官黟县教谕,为清散文家,“桐城派”创始人之一。著作有《海峰文集》、《海峰诗集》等。游浮山有诗文。

  孙元衡(生卒待考)字湘南,桐城东乡(今枞阳县孙家畈)人。历官台湾同知、东昌知府。清代诗人,著有《赤嵌集》四卷,为王士桢所点定。游浮山,有诗文。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人称“惜抱先生”。桐城麻溪(今枞阳县钱桥镇姚王集)人。清著名的散文家,“桐城派”中坚人物。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兵部主事、会试同考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馆”纂修。著作有《惜抱轩文集》十六卷、《文后集》十二卷、《诗集》十卷等。为左仲郛《浮渡诗集》写有序。

  王灼(1752——1819)号悔生,一号晴园,字明甫,又字滨麓,桐城枞阳人。乾隆五十一年举人,官东流县教谕,为清代文学家。著有《悔生诗文钞》、《枞阳诗选》等。游浮山,写有诗。

  陈度(生卒待考)字官仪,桐城枞阳镇人。清代画家、诗人,著作有《沧螺集》、《遂阿诗钞》等。游浮山有题刻和诗。

  疏长庚(生卒待考)字荫松,号北山,桐城东乡(今枞阳县项铺镇边山村)人。道光监生,以军功授江苏直隶州知州,著有《虚白室诗文钞》、《马背船唇集》、《槃阿集》。同治年间,华严寺僧重修《浮山志》和庙宇,缺乏资金,他慷慨解囊,促成其事。

  吴康弼(生卒待考)字仲甫,一号樵山。桐城南乡(今枞阳县会宫)人,同治年间,住浮山十载,与寺僧有深交。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修《浮山志》时,他为此筹集资金,并撰文作序。

  吴康之(?——1889)名宝三。因“菊”、“鞠”古字通用,故取陶靖节退隐爱菊之意而自号鞠隐。清末桐城南乡(今枞阳会宫)人,曾官山东宁阳、禹城、蒲台、武城、章邱等县知县,补郓城县知事。晚年在浮山建“鞠隐山庄”而隐居。临终时,因无子侄,遗嘱老妻、女儿芝瑛,将其田地房产捐助办学,发展乡村教育,以启迪民智。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十二月,两江总督及皖抚会奏朝廷,请给予捐产办学的吴家以褒奖。依奏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创办鞠隐小学,并刊石于学堂外,今已发展成鞠隐初中。

  章逐民(1902——1930)字文华,枞阳后方人。1926年春,考入安徽法政学堂,1927年春经王步文夫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事变以后,他回到家乡,在育才小学任教,以教书为掩护,秘密进行建党工作。1928年2月,在章家大屋建立起桐城第一个支部——桐城直属支部,归怀宁县委领导,他被选为支部书记。不久,经他组织,又建立了浮山中学党支部,并出席了成立大会。同年5月,桐城成立了区委,他和陈雪吾担任正副书记,下属15个支部,有党员二百余人、团员百余人、农协会员二千余人。1929年6月,在王步文的主持下,成立中共桐城县委员会,章逐民为首任县委书记。在他的领导下,先后组织了孔城抢枪斗争、浮山中学学潮及鲁谼山起义等活动。于1930年4月,病逝于枞阳。

  吴克正(1906——1930)化名吴正刚,枞阳陈洲人。他从苏州体育专科学校毕业后,于1926年11月22日由赵耀华、钱邦文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乡后,受其表兄房秩五之聘,在浮中任体育教员。1928年2月,由章逐民主持,在方家仓成立了中共桐城第一个支部,章逐民任支部书记,他任支部委员。是年春夏之交,他于金谷岩主持召开了党员大会,成立浮山中学支部,当选为支部书记。在此期间,他在校内外积极从事宣传和建党活动,组织学潮和农运,并历任党的区委、县委委员等职。1929年10月,他遵照王步文和县委的指示,在桐城鲁谼山领导了数百人的农民武装暴动。第二年夏天,又与陈雪吾等领导了欧家岭暴动,成立了皖中红军独立团,他任副政委。7月,他去安庆刺探敌情,在返回途中与敌遭遇,不幸中弹牺牲。

  王靖疆(?——1930)枞阳白湖人。1927年至1930年在浮山中学读书,思想进步,经吴克正、郑曰仁的介绍,于1928年加入共青团,在浮山期间,他积极参加学潮,组织《农民泪》的演出,并参加农运讲习所学习,斗志十分旺盛。1929年暑期,他回到家乡清王岗,组织一次农民抗暴抗租斗争,并取得了胜利。1930年6月,他和张孟卿率领浮山中学学生队伍,在去欧家岭参加暴动途中,于庐江罗家嘴大院遭章家自卫团袭击,不幸牺牲。

  吴鹏武(1906——1930)枞阳金社人。1925年入浮山公学读书,1927年被学校推荐到安庆省立第一师范深造,第二年留校当了英文教员。192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怀宁县中心县委秘书、皖中特委委员,并参加欧家岭暴动,往来于安庆、桐城、浮山之间。后因高翔、程贤彬、周振超等叛徒出卖,1930年10月24日在安庆遭特务逮捕。在法庭上,他不畏酷刑、不为利诱所动,曾举起手铐扑砸叛徒周振超。敌人用铁丝穿其锁骨和双手,但却动摇不了他的钢铁意志。10月28日,在安庆北门外英勇就义。临刑前,他咬破手指写了“父母兄弟,不要为我悲痛,自有人为我报仇!”的遗书,表现了他的浩然正气。

  王步文(1898——1931)字传模,化名自平、朱华、王华。安徽潜山(今岳西县斯桥乡资福村)人。1918年求学于安庆,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任省学联副会长。1923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接着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春到上海大学学习,与恽代英一道从事工人运动。1925年赴日留学,任中共海外总支常委。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总工会青年部长、中共中央巡视员、省委代理书记等职。曾以中央巡视员和省临委代书记、桐城县委代书记等身分,化名朱华,在浮山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训农运骨干,领导并参与中共浮山中学支部的活动。1927年至1929年期间,他以浮山为活动据点,领导了桐城、庐江、舒城一带农民运动。1931年,由于叛徒出卖,在芜湖被捕,同年5月31日,在安庆北门外英勇就义。

  葛宗文(1902——1933)别名鲁生,安徽金寨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日留学,1926年毕业回国,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秘书。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工农红军,历任中共怀宁县委书记、怀宁中心县委书记、皖西北道区苏维埃政府革命法庭书记,红七十三师宣传科长,1933年在战斗中牺牲。1928年前后,他与周新民、童汉璋、陈雪吾等以浮山为活动中心,从事地下革命斗争。

  陈雪吾(1902——1933)名庆杰,字虎生,枞阳后方人。1919年,进入安庆工业中学读书。1923年随四叔陈野先(留日学生,思想进步)赴山东高唐县政府当收发,后因参与反军阀游行示威而解职回家。1926年10月,经他的老师章子佩介绍,到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7年4月由同学章逐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开展农运工作。他以浮山中学学生(第二届毕业生)名义,在王步文、章逐民的领导下,多次在浮山办农民会员短训班,并组织发动浮山中学三次学潮。1929年6月,陈雪吾配合浮山中学支部书记吴克正,发动了桐城鲁谼山农民暴动。第二年六月,他又领导了桐庐舒交界的欧家岭起义,成立了皖中红军独立第三师第二团,自任团长兼政委。1931年,中共怀宁中心县委遭破坏,为了加强力量,省委决定合并桐庐县委,雪吾任书记。是年秋,县委机关由庐江迁到浮山,交通站设在浮中,交通员为该校职员王玉成。不久,浮中党组织受到威胁,雪吾被迫转赴九华山一带活动。1933年元月,雪吾在家被捕;三月十七日,就义于桐城紫来桥下。房秩五闻讯后,赋诗哀悼:“……浩气塞长空,精魂翔故里,千秋万岁名,在此抑在彼。……”

  张舜卿(1904——1934)化名张镇中,枞阳县会宫乡人。中共党员,历任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县委委员、县委军事负责人、皖中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第二团副团长、参谋长等职。他是桐城欧家岭暴动领导人之一。常来浮山活动。1934年6月,被捕后就义于安庆。

  吴芝瑛(1868——1934)晚号万柳夫人,枞阳会宫人。1887年,芝瑛由浮山鞠隐山庄出嫁到无锡。1897年,其夫廉泉任度支部郎中,芝瑛随夫移居北京,以诗文、书法闻名于京师,结识了秋瑾、徐寄尘并结为异姓姊妹。秋瑾赴日及办《神州女报》,都得到吴芝瑛经济上的捐助。秋瑾就义时,她冒生命危险为其收尸安葬,并设“悲秋阁”,悬挂秋瑾遗像,以示怀念。辛亥革命成功,她被国民党政府聘为咨议员。父母死后,她遵遗命,将浮山的故居——鞠隐山庄的万贯家产捐办了鞠隐小学。

  史伟(1914——1938)字俊宽,史恕卿第三子,枞阳会宫人。1929年,与弟史照同入浮山初中部就读。1936年,在北平大学俄文先修班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民族先锋队总部,担任《我们的生活》主编。1937年,他在山东馆陶、临清两县,创建了有八百多人的抗日自卫队,并担任大队长之职。1938年春,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捕,经受百般折磨后,英勇就义。

  方守敦(1865——1939)字常季,号盘君,桐城人。1902年,随吴汝纶东渡日本考察学制;归国后,捐资办学。1904年,与李光炯、邓绳侯筹办芜湖公学,辛亥革命后又致力发展乡村教育。他一生爱钻研书法,求书者甚多。民国四年(1915年),随桐城中学师生来游浮山,题书于金谷岩巅。

  姚孟振(1862——1940)字慎思。桐城人,曾先后任职于芜湖安徽公学,全皖图书馆、北京民国大学,安徽甲种工业学校等。1928年,与孙闻园一道创办了桐城县集成女子中学,并任该校校长。1931年至1932年任浮山中学校长。著有《桐城沦陷记》。

  张屏臣(1878——1940)号家翰,桐城人。1903年赴日留学。回国后历任宣城四师、桐城中学、安庆高中等校校长。1933年后,任浮山中学校长三年,1938——1941年,任浮中董事长。

  胡竺冰(1893——1940)号巨龙,无为人。1915年,考入安庆法政专科学校,积极投入“五四”运动和反军阀的斗争。1927年,在北伐军的支持下,夺取了无为县县长高寿恒的大印。大革命失败后,他于同年6月抵达武汉,找到了中共安徽省临委,并由组织安排到浮山中学任语文教员。时王步文在这里创建了党团组织,组织农民运动和抗暴斗争,使浮山周围的革命形势得到发展。胡竺冰也与党支部成员一起办起了农民夜校,开展宣传工作。1929年春,他离开浮山,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为党组织做宣传和联络工作,与周新民经常保持联系,结识了鲁迅先生,并加入了“左联”。抗战期间,任安徽省动委会文化委员,出任无为县长,兼任县人民自卫军司令,为新四军筹集了大批物资和经费,输送了许多优秀战士,叶挺军长多次赞扬了他。1940年9月因病逝世,终年48岁,新四军军部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李光炯(1870——1941)名德膏,晚号晦庐老人。枞阳镇人,为安徽著名教育家。李于光绪年间中举,后随吴汝纶赴日考察,回国后协助吴汝纶在安庆创办了桐城学堂。1903年,在湖南任教时,曾以身家性命保护了黄兴、张继等革命党人,并在那里创办了安徽旅湘公学。该校迁入芜湖后,易名“安徽公学”,增设速成师范学校,特邀房秩五主持。以后,他又创办了芜湖女子公学、芜湖私立职业学校,还在家乡创办了宏实小学。他一生以发展教育、培训人才为己任,常与蔡元培、陶行知、房秩五研讨教育。他为浮山中学校董,常来浮山过问校事,甘冒风险掩护进步力量。其著作有《屈赋说》、《国策札记》、《同事诸人事略考》、《楞严经科会》等。

  史大化(1869——1942)字恕卿,又名推恩,枞阳县会宫乡人。辛亥革命期间,投身革命,参加同盟会。安庆独立时,他任安徽省军政府财政司长,参与创立“青年军”,并兼任第二队队长。辛亥革命后,积极参与反军阀的斗争,支持北伐,曾数度入狱。“四·一二”事变发生,他不顾个人安危,掩护了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并筹款七千余元的大洋支持他们活动。抗战军兴,他积极教育子女参加抗战,三子史伟、四子史照、四女洛明均赴延安,参加八路军,三女史迈(张恺帆夫人)、六子史康到皖东,参加新四军;他自己则受党的委托,在桐城大关开办了商店,作为新四军地下联络站,为掩护新四军干部进出大别山作出重要贡献。
 史大化除了从事革命活动外,还积极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吴汝纶创办桐城学堂,他任董事长;1923年筹办安徽大学时,他亦积极参与其事;1924年房秩五筹建浮山公学,他为该校董事,房秩五因校产与吴氏家族相争,他出面为之斡旋;有因贫寒而不能入学者,他慷慨解囊,予以相助。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