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章平
好久没这么清闲了。
外面秋阳朗照,门前的竹影和浓密的香樟树叶无缝对接在一起。树的顶部,绿色的光亮似乎在蒸腾,底部暗绿的树丛和缝隙间的阳光对比强烈,有点炫目。

我关掉了正在看的电视,剧情发展太慢了,我都打了几回盹了。下午主要事情就是接孩子放学回家。看看时间,还早。走过去吧,正好锻炼一下身体。
我迈步走上了室外的那条水泥路,头顶的天空碧蓝碧蓝的,不见一点游丝。这个时段,路上行人很少,车辆也不多。一位中年妇女扶着一个小孩在门口逗弄一只小猫玩,小孩笑得身体直晃悠,中年妇女手紧张地攀牵着小孩,眼睛露着些倦容,估计中午没有休息。我友好地同她打了声招呼。
阳光正紧,我不能走大路,就穿过小镇的那条老街吧,那里少见阳光,很阴凉。
街上空荡荡的,下午时光,店主们也没什么生意可做,有一家店门口店主摆起了一张小桌子打起了麻将,四个人打,周围五六个人站着低头围观。

这是汤沟镇最早的老街了。街西头左边大多是些小家电店面,那些金黄色的电视接收小锅摆得一行一行的,格外引人注目。做招牌的液晶电视,规格大小不一,摆放在店铺门口,播放着同一画面,让人联想到做广播体操。右边是一些鞋店,店门口一律摆着鞋摊。两边的店铺为招揽顾客尽力往街道中间伸展,又为了不影响行人通行,又尽最大努力后退,使整个街道显得热闹而又紧凑。
“黄爷爷好!”一位近八十岁的老爷爷坐在一家卖箱包的店铺门口,他孙女和我孩子同班,我们很熟,我急忙走上前同他打了声招呼。他愣了一会神,说:“这不是吴老师吗,你看我这眼神!今天怎么没骑车?”“今天时间宽松,顺道走走。”我说。“你怎么在这儿?”我问,我知道他家是住在街西头的。儿子开着一家“老街坊面馆”。“我们老年人不就这样,趁天气好,身子骨还行,就随处走走,我经常来老街坐坐呢。”
我想起了一件事,前不久老人向我说起过老街的浮桥弄,一直不知它具体的去处。现在正好问问。老人见我又问起浮桥弄,立即来了兴致,站起身说:“好好,就在前不远,我带你去,顺便给你讲汤沟的过去。”

浮桥弄
我们沿着老街往里走,街道越来越阴凉了,也越来越紧凑了。这里一家挨一家的全是卖服装的店铺,不少店铺门口两边竖起了服装墙。街道中间仅仅能容两辆电瓶车通过,头顶上空也支起了布棚,估计是为了晴日遮阳,雨天遮雨吧!记得多年前我第一次走在其中时,感觉是在一条幽深的地道里穿行。
我们穿行了大约二十米远,街右一条并不显眼的小巷呈现在我们面前。黄爷爷说:“这里就是浮桥弄。”这里就是?我不知经过这里多少回呢。说真的,我可从来没有留意过这条小巷,倒是巷口章记饺子小吃,我印象深刻。不仅因为他位置独特,在众多的小商品店口,它一家独出,而且二十多年如一日,只卖饺子不售其它,且只在早餐时分,其他时间都是打烊的。老汤沟的人都喜欢他家的饺子。店面并没有招牌,你若看见门口摆着两只大铁桶似的锅灶,就是他家了。
我是无论如何不能把眼前的小巷和传说中的繁华无比的浮桥弄连在一起的,宽不过十尺,两边一例是灰色的水泥墙面,只有少许的窗户和门洞还说明着这里住着人家。在汤沟,横横竖竖、宽宽窄窄,十多条巷道,它绝对是不在其中的。我甚至觉得汤沟现在即使不发展了,也比当年只此一条巷的繁华强十倍。
老人很健谈,向我说起了浮桥弄的历史。
我们所走的这条街曾经是汤沟最主要的一条商业街道。这条弄道是南来北往的人进出汤沟的唯一通道。其繁华是可想而知了。浮桥弄的尽头紧临双溪河,这条河上通白荡湖,下达巢湖。上下两头又都和长江相接,足见当年水运繁忙。

浮桥弄
汤沟原名双溪,因水而兴。据说一刘姓人家为夺取渡口霸权,一夜之间在此兴建了一座浮桥,以船为墩,上铺木板。这样水涨船高,小桥不会因为水汛而淹没断行,四季可畅行无阻了。后来,又在浮桥弄尽头建起了一座六角亭,供过往行人休息之用。据说亭的六角挂有风铃,一年四季,有风铃声脆,无风亦叮当,给过往行人无穷的乐趣。过桥是必须经过这条弄子的,浮桥弄就由此得名。
黄老人告诉我,浮桥弄,当年饭馆相连,酒香四溢,店幡摇摇,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桥的南岸人称河南小街,是茶馆和鱼市的集中区域。至今那里仍有街的形式,只是没有了街的功能了。一到夜晚,渔船停靠在两岸,渔民生火做饭,掌灯夜谈,加上北岸的浮桥亭静静伫立在夜空中,一如诗人夜吟,一派祥和安乐的景象。汤沟的一些文人在吟诗作赋时,就从这里勾画出了断桥渔火的意境。
小小弄道,实在太寂静了。我和老人一道蹩了进去。弄道是红色沙石条铺就的,经岁月的磨洗显得光滑而清凉,若说这里曾经繁华过,那么我跌落在这条清凉的沙石道上的跫音能否唤醒弄道的旧梦呢?
越往里走,弄道越荒凉了。红色沙石条路还在,但两边杂草丛生,临河的一段被人开垦出了一片菜园子,即将枯萎的豆角架上零星的吊着几根豆角,还有辣椒和西红柿,在干燥而茂盛的黄绿丛中露出红彤彤的脸膛炫耀着季节的成熟。一些残存的断壁上,裸露的架梁木枋黑漆斑驳,在蔚蓝的天空映衬下,更显得几许岁月沧桑。浮桥早已不见了踪影,双溪河仍在静静流淌。
如今的双溪河上有四座钢筋混凝土桥梁联通南北东西,一条省道穿镇而过。前两年政府又拨款疏浚了河道,在河床两侧修起了装饰性的水泥栏杆,两岸护坡也用六角形的空心花砖铺就,增添了一份江南水乡小镇特有的风韵。
这时从临河的一幢两层小楼里走出一位年轻媳妇,我们面熟,就问她,你知道这里曾有一座浮桥亭吗?她说,听老辈人讲,是有一座,好像就是我家房子的地方。我说,你怎么在这个地方建房子呢?她说,这个地方僻静,地价便宜呢!我无法想象当年的人们是怎样踩着红沙石条小道过着自己的日月,但我确确实实感到如今的岁月已被钢筋混凝土扭转了方向。
出了浮桥弄,别了老人。我继续向汤沟小学走去。汤沟街巷多,若沿着老街笔直往前走,上了汤谋省道,再折向南也可到达。但路要远点,抄近路吧。向东不远双溪河上就有一座桥,四五米宽,水泥护墙,水泥路面,和两端的街道水泥路连成了一体。有一个酒店叫“水天一色”就屹立在桥南端。站在桥上,无论你是否注意周围的环境,“水天一色”四个红漆大字总是会让你久久不忘。

水天一色与双溪河
下了南岸一段大陡坡就进入了近年兴建的汤沟中心商贸城。这里楼道纵横,商业街、农贸市场、住宅楼,簇新靓丽,井然有序。

奥特福购物广场和中心商贸城
我沿着街右一蹓楼层阳光的投影往前走。各种新奇的店招在我眼前晃悠。什么花店、面馆、汉堡、肯德基、服装店叫人头晕目眩。和老街不同,这里的店面不再占道经营,全是装潢一新,窗明几净,店家也都坐馆开店。我就听见一家店铺里传出的促销的音乐伴奏的声音:“换季大甩卖,走过路过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声音反反复复,把个空旷的下午街道也搅得让人热血沸腾啊。这里最热闹的要数“奥特福购物广场”了,不时的有人在门口支起电瓶车进去,也不时的有人拎着大小色彩不一,样式凹凸各异的包装盒袋从里面出来。

建设中的商住楼
过了商业街,来到了一处大道十字路口,对面是邮政局大楼,左边是汤沟镇政府办公大院,右边是汤沟著名的林森照相馆。这里正在施工建设,据说是拓展路面,安装红绿灯设施。大路两边树起两座施工铁门架,上面写有联语,一道门是“促进安全文明生产,树立企业安全形象”;一道门是“精雕细筑创精品工程,诚信守约树企业形象”。公路上车辆时时急驰而过,匆忙的人们谁会留意小镇静悄悄的变化呢?

养在深闺里的街道
孩子读书的学校就在这段公路东头,一座高耸入云的电信信号塔,像校园里的科技雕塑一样屹立在它的正前方。从北而来的汤谋公路在此拐了个弯,向西脱缰而去,把个学校像一枚闲章戳在一幅画的角落里。沿公路向南伸展,是一条宽阔的水泥马路,两排五层的红漆楼房在秋阳的朗照下显得格外耀目,这是新落成不久的汤沟建材大市场,学校就紧临大市场,向东一拐就进入学校门前路。

建材大街
校门前横着一方荷塘,荷叶出水很高,密密的,满铺一塘。虽然没有了荷花,但那葱茏的绿意,还是引得在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们驻足流连。学校的建筑是彩色的,白色的平顶房和多彩的幼儿园尖屋顶,相映成趣。加上门前满塘荷叶的衬托,那景致犹如童话世界一般。
我观赏了一会荷叶,离放学仍有一段时间。在荷塘美景的激发下,我突然来了兴致,去建材大市场看看,平日里行色匆匆,谁有闲功夫去那边缘地带呢?

荷叶衬出的童话世界
这里地势开阔,屋舍俨然。虽然楼层并不很高,但整齐洁净,自是给人舒坦爽心之感。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沿这条马路的尽头,西向一瞥,还藏着一条宽阔的街道,一样的整齐洁净,只是在街道两旁多了两行整齐的街灯电杆,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我很惭愧自己的孤陋寡闻。虽然街道现时很少行人和车辆,但我嗅到的全是流淌在空气里的现代气息。不用说新汤沟在拓展,在向未来迈进。
也就在建材大市场南端,一些工人和工程机械在施工。新开的路面,已基本形成了规模。我走进工地仔细看了看,前方是一条河道,满布着些养珍珠的网箱。两端杂树掩映,不知通向何方。对岸一架挖土机正在碾压一片棉花地。

前方正在施工打通道路
我向一位正在修砌道路窨井口的工人打听,他说,要把这里道路打通,马上在这条河道上造一座桥,接上前面一条公路,再通向于明年通车的G347国道呢!他又指着道路东侧的一面开阔地说:“这里将建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医院”,我极力想象着,身旁已挤满了人流和车流,我置身其中,已找不到回程的路了。
远处,学校下课的音乐声响起。我猛然觉得,学校的这枚闲章并不闲呢!

学校紧挨着建材大市场
汤沟古老,但并不古板。你也许找不到昔日的古迹遗存,但汤沟的日月精魂还是生动的。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