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百人写枞阳】 古刹悠悠灵山寺

时间:2017-11-02 12:47:18

  张振中

    灵山寺坐落在白荡湖乌金渡之畔,相传始建于宋代,历史悠久,曾经输碑林立,香火盛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景色宜人。相传乾隆年间,灵山寺初具规模,建筑恢弘,垂梁雕栋,楼台亭榭,大清乾隆皇帝赐“佛门境地”之匾额。在这里求神拜佛,馨香祈祷的人们络绎不绝,一年四季香火旺盛。也有一些书生仕途不畅,看破世俗红尘的人在此削发为僧。

  时任灵山寺住持吴云秀法师是一介高僧,不仅能呼风唤雨精通法术,而且武功高强身怀绝技,口中能模仿维妙维肖的飞禽走兽之音。吴云秀住持还精通医术,什么推拿接骨、跌打损伤、点穴开脉、刮毒疗伤无所不能。因此,寺庙规模逐渐扩大而名噪一时。让他遗憾的是身边虽然有几十号僧徒,均不能继承他的衣钵。

  在万籁俱寂的夜半三更,有一位遍体鳞伤的中年和尚投宿灵山寺。吴云秀住持悯怜佛门之弟,皈依之情,容留他在此疗伤。在老住持悉心调理下,数月后这位和尚基本恢复了元气。一日,吴云秀老住持有意考验他的功夫,遣一得意门生与其徒手交锋,只见这位中年和尚动作敏捷,行走如飞,出手不凡,几招就击败他的僧徒。那位中年和尚不仅武功超群,而且满腹经论,其书法遒劲潇洒,颇有功底而得到吴云秀住持的赏识。

  原来,那位和尚是九华山高僧的一位徒弟,名叫王樵如。传说在九华山佛门境地,因私自下界寻花问柳而触犯清规戒律被逐出佛门,流放到桐城县斩首示众。可是他力大无比,当天夜里咬断串手掌心的粗铁丝翻窗逾越,纵步飞向城头,攀参天古树而逃遁,所以连奔数日逃难于此。话说王樵如一米六七的身材,虎背熊腰,武功超人,声音浑重,气力惊人,行走生风。灵山寺有一把关公大刀,长两米多重45公斤,他能随意舞弄运用自如。他能徒手夺凶器,百步吹灯,是飞檐走壁,轻功如燕的高手。曾经一头野黄牛被黄蜂群螫惊怒闯寺庙大院,吓得僧人和香客们束手无策乱成一团。只见他一手拽住黄牛的尾巴,纵身一个连环腿,使千斤的庞然大物四蹄朝天。

  灵山寺,有了王樵如这位高僧,使吴云秀住持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老住持因年事已高,主动让位王樵如蝉座灵山寺住持的交椅。无巧不成书,时转运来。传说,一日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从江南的大通荷叶洲,随带荷叶洲的名妓梅龙小姐,乘龙舫由江入湖顺道至灵山寺。乾隆皇帝在此御宿一宿,顿觉这灵山寺际山枕水,风景宜人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即刻圣旨碑“佛门境地”。因皇帝驾临使灵山寺篷筚生辉,声誉鹊起而闻名长江中游。据传,若干年后,当朝宰相张英也顺江而至,在江南两岸名胜题诗撰联而被传为千古佳话。

  传说,一位地方秀才为灵山寺旁的尼姑庵题书一副“一条笔直路,两扇大开门”的对联。曾经引出许多争议和笑话,说是含沙射影尼姑庵里的女人。张英到此,尼姑庵的老尼姑请他为尼姑庵重新题写一副对联以免世人笑话。张英一看门上的对联略加思索,提笔在原来的对联上分别添上“青云”和“慈善”两个字,那副对联就变成“一条笔直青云路,两扇大开慈善门”。张宰相在原对联上添几个字那意境绝然不同,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由于乾隆皇帝,张英宰相在此留下足迹和墨迹,使本来香火盛旺的灵山寺更加香火鼎盛,一年四季香客乘舟而至。还吸引了湖北、江苏、江西的文人墨客,商贾纷至沓来,至今还留下许多字迹依稀可见残缺的输碑。

  王樵如当了灵山寺住持后,做了两件事。一是扩建寺院的规模。二是向山下山后延伸租田租地的面积。灵山寺分为三进,前进为海容殿(供海龙王手下的虾精鳖将妖魔鬼怪的塑像)。第二进是张英宰相题书的“大佛殿”(供八面威风的十大金刚十八罗汉的塑像)。第三进是佛祖宝殿(供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塑像)。四周是膳房寝舍,院墙内香炉林立,两人合抱粗的大樟树直插云霄,遮天翳日,一年四季气候温和,许多候鸟在此栖息繁衍。在这风景宜人的佛门胜地,王樵如一边施法诵经,一边致力于自种自食,种药炼膏,使灵山寺的众僧过着与自食其力的生活。

  为什么灵山寺能成为沿江中游的名寺呢?除上述因素外,灵山寺还有独著的三大景点。一是,有造型奇特的双狮山,酷似雄雌狮子性交姿态,双狮面目狰狞,一股清泉长年从雌狮子嘴里“口若悬河”。二是乌龟池,有金龟朝北斗,银龟观长江,被称为风水宝地,长眠着上个世纪豸岭吴氏好几位开明绅士。三是,有旧桐城的八景之一的“竹湖落雁”以及神奇动人的“乌金渡传说”的遗址。游人踏上山间石径,两旁古枫参天,竹木成林,溪水潺潺,寺庙与起伏的山峦交辉掩映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登上灵山顶,可远眺波涛汹涌的万里长江,这些都使游人驻足投趣。再者,一部分香客既是唯心的求神拜佛而来,也有一部分香客又是慕名求医而至。白荡湖畔有一位吴氏农民,长年抱病卧床,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在此宿堂数月使大病治愈,化“疾”为夷。这些都使灵山寺名不虚传,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求医问药的人接踵而至。

  灵山寺不仅是四季香火盛旺的佛门胜地,还是清末民初金鳌堡的活动场所。老桐城县的金鳌堡也在这佛事延绵,经声四起的佛门胜地设“约所”。以吴正卿等民国安徽省四大省参议员常在此聚会,处理金鳌堡的民间纠纷。

  王樵如住持有着高尚的禅德,在那闹饥荒的年代都曾开仓济粮,多者三五斗,少者一斛,荒年曾用铜水车车稀饭赈济灾民,也有不少穷苦人在此免费治愈疾病。之所以这座古寺历史上既没有遭到长毛军的兵刃相见,也没有遭到战火的毁坏,能使禅师静心地诵经施法,是因为附近的老百姓暗中保护这座历史悠久的寺庙。但从这佛门境地也传出不少鲜为人知的轶事。

  时隔多年,从后进的佛祖宝殿中,仿佛一夜之间冒出一股扑鼻的香气,渗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王樵如不敢造次,认为这是仓天造化,神水漫溢,因此饮“仙水”治病的人绎不绝。后来,人们才清楚的看到,原来殿内有千年的古樟树桩被白蚁食空,因此一股清澈的山泉从此漫溢。

  灵山寺曾未遭到历史上兵燹毁坏,却遭“文革”的劫难。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切都被“破四旧,立四新”的红卫兵造反派洗窃一空。那些被善男信女崇为神圣的菩萨塑像纷纷“逃难”,许多经文藏典被付之一炬化为灰烬。仅剩下一口重千斤,撼不动,砸不烂的古钟和支离破碎的输碑,一切荡然无存,成了一片废墟。

  灵山寺从此不灵,“灵”山变成了“林”山,成了金渡公社培育树苗的林场。周边的老百姓可能还记忆犹新,灵山寺那口古钟,莫名其妙地出现在金渡公社大院墙内,当作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闹地震的“报警器”。近几年,我去枞阳浮山生态地质公园旅游观光时,看到这口历史悠久的古钟又仿佛回到佛门境地,悬挂在浮山的金谷岩。

  乌金渡之畔耄耋之人唏嘘: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伫立在灵山寺遗址上,从山谷中还能隐隐约约闻到那古刹的钟声。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