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炎生
01
菱角米烧肉
家乡枞阳河流纵横,水系发达,水面多,除有丰富的鱼、虾、蟹等水产品外,还盛产莲藕、菱角等水中经济作物。

菱角,一年生水本植物,素有“水中落花生”之美誉。
家乡的菱角一般为四角菱,少部分为两角菱。三月生蔓延长,叶浮在水上扁而有尖。五六月开小白花,经夏日阳光照耀和水的滋养,到金秋八月,菱角成熟,这是吃菱角的最好季节。菱角皮脆肉美,通常的吃法是蒸煮后剥壳食用。
在家乡,菱角还有另一种食法。用手捏住四角菱中间的上边一角,用刀两边各切去一刀,再用刀压住中间下面一角,手用力一扳,取出菱角米。当然,菱角米不宜太嫩,太嫩的熟后无骨感;菱角米又不宜太老,太老的难烧软化,入味难。最好的是青色或深红色的菱角以指甲掐不动壳为宜。

将肥瘦各半的黑猪肉分开切成片,在锅中放入少许油烧热,先将肥肉放入锅中翻炒,出小部分猪油,再将瘦肉倒入,放姜蒜、盐等调料一起炒,出肉香,添水,待猪肉半熟时,将剥出的菱角米洗净倒入,翻炒一会,再添入适量的水,盖上锅盖,小火焖烧约40分钟,即可装盘上桌。菱角中浸入猪油和肉香,吃起来有甜甜的、糯糯的清香味。
02
长江鲶鱼煮豆腐
浩瀚长江,自西南至东北环行流经家乡近80公里。长江里的鱼虾品种繁多,江鱼体表鲜艳,刺软味美。
在这些鱼中,有一种鲶鱼,扁扁的嘴里长满细牙,嘴角边长有一对长长的胡须,人们有时戏称为“鲶胡子”,暗青色带花纹体表,大大白白的肚皮,前大尾小,鱼鳃后有一对刺,背上也长有一根刺,三根刺呈三角形排列;通体无鳞,非常滑溜,不易抓起。长江鲶鱼除脊骨外少刺,最大的只能长到1斤半左右。长江鲶鱼与养殖和小湖泊、池塘中生长的不同,颜色艳丽,口感鲜嫩,无土腥气。

将鲶鱼去除内脏和鱼鳃,切成一寸多长的鱼段,洗净沥干水。将锅烧至六成热,放油(热锅冷油鱼不粘锅),放入鲶鱼段,两边靠一靠,放姜丝,添加冷水(水要多加些),盖上锅盖,大火烧,等锅中的汤成乳白色,加料酒、少许醋,主要起去腥作用。再烧一小会加盐,将适量的石膏豆腐切成长方块,放入鱼汤中,大火旺烧10分钟,等豆腐内部起小细孔,再用小火焖20分钟。煮鱼有一个技巧,那就是“大火煮鱼小火焖”,鱼才可出鲜味。出锅前,撒上一些葱花,盛盆上桌。
这道长江鲶鱼煮豆腐,鱼肉中透有豆腐味,豆腐中又渗入鱼的鲜香,嫩滑可口,特别是豆腐更加浓鲜入味,是下酒的佳肴。曾有童谣说:“安丁头大,鲫鱼卡(刺)多,鲶鱼好吃,那有许多。”鲶鱼的鲜美可见一斑。

03
山芋爪
家乡枞阳地势北高南低,地形有山地、丘陵、湖泊和平原,盛产山芋。在山芋生长过程中,根深叶茂,藤蔓延伸,青翠夏秋。
取藤蔓中粗壮枝上的叶柄,即山芋爪,去叶(也可带叶一起炒)去皮,这是比较费工费时的一件事,去叶容易去皮难。因山芋爪上的皮与肉结合紧密,去掉不易。从一头开始,用手撕皮,撕一段,掐一段,每一段长约一寸。

在锅中放入适量的菜油,烧五成热,丢入蒜片爆香。再将去皮洗净的山芋爪,倒入锅中快速煸炒,加盐、味精,添少许水,再炒一小会,即可出锅装盘上桌,淡淡的青绿色中透着清香,滑嫩可口。据说:此菜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现如今城里人都抢着买。
当然,如果不想费功夫,也可不去皮,直接用刀切,但盐味难渗入、难入味,吃起来有皮吊吊的感觉,甚至还有剩渣。

04
毛栗子
前些日子同妻一起逛街,看到街边有糖炒栗子卖,妻上前买了一斤,拿一粒剥壳后递给我吃,进入口中细咬,虽然有些粉糯甜味,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这让我想起家乡枞阳的毛栗子来。
家乡山地、丘陵地多,小山上树少,柴草茂盛,其中就有毛栗蓬,它不像板栗那样长成大树,只能矮矮的长成一簇一簇的。以前山区的人们每年到秋冬季砍柴,晒干后到集市上卖,作为一种经济来源。

每年中秋节前后,毛栗成熟,每条枝上长有十多颗毛栗蒲,蒲上长满了长刺,就跟卷起来的小刺猬一样,全身都是刺。剥毛栗子不容易,左手拿一只小鞋底,捏住毛栗蒲,右手拿剪刀,慢慢的剥开,取出毛栗子。在剥的过程中,要特别小心,不然刺扎到手,会钻心的痛。
毛栗子比板栗颗粒要小得多,只有杏仁那么大,它不像板栗那样能剥出板栗米,正因为如此,它的吃法相对比较简单,就是将剥好的毛栗子用水煮,等熟了捞起,凉后放入口中用牙齿咬,使毛栗米从壳中被挤出来,此时给人的感觉是满口粉粉的,又甜又香又糯,妙不可言。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