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达仁(1906——1932),今横埠镇杨茂冲庄人。达仁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王梧岗,清末秀才。父王鉴如,是位有名的塾师,他幼年随父就读,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嗣后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对新文化产生爱好。外祖父去世,他用白话文写祭文,当即遭到满口“之、乎、者、也”的道学先生的指责,谓其“离经叛道,玷辱斯文!”甚至当面向鉴如提出非议。
民国11年(1922年),达仁到安庆成德中学读书,既用心学习功课,又非常关心时事,对现实极为不满。民国13年,他写了一首《咏怀》诗:“平生作事义为先,不爱功名不爱钱。他日若能遂我愿,誓将热血溅山川。”当时,北伐军节节胜利,安庆人民欢迎革命军。达仁决心到武汉参加革命军,由于结伴相约时间差误和交通阻隔,不得不滞留下来。
民国17年,达仁在安庆成德中学继续读书。是年9月,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以反蒋为内容的“反程勉-”兴起,达仁积极投入其中,领导成德中学同学参加--。-失败后,达仁未等毕业就结束学生生活,年底,由吴克正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20年5月,上级调达仁任新桐县委委员,分管组织兼农运会书记。这时,化名小祥。他回乡不久,就建立起杨茂冲支部,并成立了1个农会。民国21、22年期间,桐庐一带中共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而杨茂冲支部始终保持下来。民国20年夏,桐城地区洪水成灾,达仁根据贫苦农民的要求提出“荒年不交租、不还债”,发动群众向富户借钱借粮,由于众怒难犯,富户作出一些让步,斗争取得胜利。同年9月间,达仁受中共新桐城县委派遣,到鄂豫皖苏区去工作。到苏区的行期,达仁择定在中秋节。当天,他的父母由老洲头赶回,下午目送他走出了杨茂冲。当天夜里,达仁宿在潘家嘴,他写了4首律待,题名《壮行篇》。其中有句云:“今日中秋节,妻儿渡水还。非因难话别,不忍看婵娟。天上一轮满,人间几户圆?且将无限恨,谱作壮行篇。”
达仁进入苏区四五个月,曾给他的堂兄王光莹和弟弟王达勇写信,说是这趟“生意”做得很好,很有“利润”,叫亲人们不要挂念。
1932年秋,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斗争中,达仁在金寨英勇牺牲,时年27岁。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