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冠中(1905——1942),一作贯忠,谱名仁安;参加革命后化名苏拓夫、苏野村、王冠卿等;因身高有一米七八,人称疏大个子。今项铺镇石溪村人。出身贫苦,父亲疏国义在石溪街租居,以做豆腐为业。冠中少时,读过数年私塾。青年时,常到附近的浮山学校图书馆看书。在进步书刊的影响下,于民国15年(1926年)秋,和一些进步青年到达武汉,进了中共中央“农-动讲习所”,接受马列主义教育。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组织派他和章逐明、吴克正等返回桐城东乡(今属枞阳),开展建党和农运工作。
民国17年2月,在方家仓章家大屋(今属横埠镇),建立了中共桐城县直属支部(桐枞境内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归中共怀宁县委领导,章逐明为支部书记,冠中为委员。同年秋,成立中共桐城区委,冠中任宣传委员,常活动于浮山、方家仓、汤沟镇之间,积极从事宣传、联络工作。并编写歌曲,亲自教青年歌唱,以启发群众的思想觉悟。当时,一批淮北灾民,逃荒来石溪修堤糊口,冠中主动为灾民埋锅做饭,通过建立感情,宣传革命道理。在家乡成立了中共石溪特别支部,并兼任支部书记,常聚集青年于其屋后小圩的蒿草丛中,传播马列主义。民国18年,中共桐城县委成立,冠中任宣传部长,积极组织领导并参加孔城抢枪、“五一”-、鲁山起义、欧家岭-等革命武装斗争。民国21年秋,叛徒、特务在浮山中学搜捕共产党人,冠中事先得到组织通知,离开家乡。次年,在安庆被捕,越狱逃到铜陵,后任中共铜(陵)繁(昌)芜(湖)县委书记,活动于三县之间的大江南北一带。后因县委组织部长叛变,冠中从地委回铜陵途中得知这一消息,急返地委处,时地委已经转移。在情况十分危急之际,他就跑到青阳沈村舅父家隐蔽下来;其舅家十分贫寒,他只好在该地改名换姓,打工度日。这期间,他与组织失去了联系。是时,他常到沈村小学借阅书报,因而结识了该校沈校长。校长很赏识他的学问和书法,聘其为四年级语文教师。不久,校长因兼做生意(开粉丝坊),就把学校交给了他。
民国24年,方志敏的先遣部队到了太平,冠中步行30公里,在旌阳与方志敏接上了组织关系。返校时他捎回了20多本进步书籍,在学生中秘密传阅,使该校成为革命摇篮。在冠中的引导下,他的同事和学生有不少人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青阳地下党的骨干,如沈兰春、许达抱、陈中明、李景白、许育英、田维其、洪涛等。民国27年7月1日,冠中主动偕汪家骥去白果树(地名),与中共皖南特委接上了关系。返回青阳后,他先后建立了“青阳抗日动员委员会”、“抗敌后援会”、“青阳县第一特种工作团”等抗日革命组织,公开场合他以“工作团团员”身份出现,实际他是中共青阳县工委书记,负责领导“工作团”开展救亡活动。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