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曾经镇守一方的安庆东城门:枞阳门的历史与旧影

时间:2017-11-28 09:21:05

在安庆,说起枞阳门,绝对是无人不知的。枞阳门原是安庆城的东城门,20世纪50年代,枞阳门被拆除,但作为地名仍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80、90年代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另外,在安庆市的东边有枞阳县(原属安庆市辖县,2016年初划归铜陵管辖了),那么枞阳门与枞阳县为何同名呢?这得先说说“枞阳”一名的由来。

QQ图片20170802100506.jpg

“枞阳”之名溯源

“枞阳”一名,其历史至少可上溯到西汉以前。二十四史中的前二史《史记》和《汉书》中都能找到“枞阳”的记载:“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汉书》卷六《武帝纪》)

QQ图片20170802101226.png

可以看出,《史记》和《汉书》中的两处记载,讲的应该是同一件事,即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南巡”今安庆地区,出现的地名有“盛唐”“天柱山”“枞阳”等,并作《盛唐枞阳之歌》。 一般认为:西汉时期,枞阳设县,属庐江郡;南朝梁时,置枞阳郡;后几经调整、变化,唐代并入桐城县。不过,枞阳作为地名,一直存在,宋元明清时期,枞阳镇是安庆城东边的一个重镇。

枞阳门的历史

安庆城始建于南宋末年,依现存最早的安庆方志——明天顺《直隶安庆郡志》记载:“安庆郡城始于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原旧城门者五,今仍之:曰枞阳,居其东;曰康济,居其东南,俗呼小南门;曰盛唐,居其南,俗呼大南门;曰正观,居其南之偏,俗呼八卦门;曰集贤,居其北。”以“盛唐”命名安庆的南城门,以“枞阳” 命名安庆的东城门,应该与流传下来的汉武帝《盛唐枞阳之歌》有关。同时,从方位上看,枞阳镇位于安庆城东边,东城门命名为“枞阳门”应当与枞阳镇有关。清末,美国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威廉·埃德加·盖洛在《中国十八省府》书中关于安庆的章节里,也这么说:“(安庆)东城门通常被称为‘枞阳门’,枞阳是九十里外一个镇子的名字。”

在安庆历史上有一次重要的城防守卫战与枞阳门有关,明正德十四年(1519),曾爆发了一场著名的宁王朱宸濠叛乱。当时宁王的封地在江西南昌一带,叛乱后朱宸濠率十万叛军自江西而出,欲顺江而下直取南京。当大军沿江途经安庆时,安庆知府张文锦、都指挥杨锐、指挥崔文等率军士鼓噪登城大骂。朱宸濠大怒,决定暂缓进军南京,而先围攻安庆。战事最紧急之时,安庆城守将们向神明祈祷,结果“铳炮之发,无不中贼”,成功坚守城池18天,最终等到王守仁(王阳明)统率的援军平定“宁王之乱”。安庆之城围解除后,都指挥杨锐在守城战事最紧张的东门(枞阳门)内建火神庙(当时也称“完城感应祠”),祀军中火神。如今枞阳门附近仍保留有一条名叫“火正街”的小巷,据说当年火神庙就建在这里。

作为安庆的一处重要名胜,关于枞阳门的诗句历代都有不少。清代嘉庆年间望江县令师荔扉曾有两首关于安庆枞阳门的诗:《晓出枞阳门望雪》“听鼓应官鬓欲斑,枞阳门外水潺潺。何当更起龙眠老,细写江南雪后山。”《枞阳门》“枞阳门外水茫茫,枞阳门上云气苍。高牙大纛互出没,青山粉堞相低昂。由来此处据形胜,更有何人能慨慷。天地如裈我如虱,个中几度臧飞扬。”描写出了枞阳门临水(长江)而建,城楼高耸雄伟的特点。

枞阳门旧影

跟很多城市一样,安庆的城墙和城门也已几乎全部被拆除了,枞阳门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拆除的,现在只能从老照片中感受当年枞阳门的风采。安庆同乡、中国人民大学张全海先生收藏有一张非常清楚的安庆枞阳门老照片(图一),从照片上我们可以清晰的分辨出门额上“枞阳门”三个大字,可以看到高大的城墙和气派的重檐歇山式顶城楼。应该是拍摄于一个冬季的雪后,城门前的地面和城楼的房檐上还可以看到皑皑的积雪。

上文提到的美国旅行家盖洛《中国十八省府》书中,也收录了一张与枞阳门有关的老照片(图二),照片下标注着一段英文:”Famous Medicine Stone at the East Gate of Anking。”意为:“安庆东门内著名的良药石”。书中又这样说到:“东城门通常被称为‘枞阳门’……箭楼的两侧各有一块约五英尺高的柔滑大理石板。当地人认为它们具有很高的药效,尤其对气喘病和消化不良十分灵验。他们从白色的大理石上刮下少许石粉,然后将其注入开水饮用。所以两块石头上都有很深的凹痕。”很有意思的一段对清末安庆民间风俗的记述,类似的说法以前也听说过,比如:城门砖有治病的疗效,常被人拆下偷走;熬过中药的药渣被倒在路上,让更多人踩,疾病才能治愈。诸如此类说法,应该都是科学和医疗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对于治愈疾病的一种祈盼。

QQ图片20170802102015.png

几年前,笔者还曾在民国时期的报刊《安徽民政月刊》上看到一张安庆枞阳门的老照片(图三)。此照片是近景拍摄的,可以看见一个古朴的城门洞,门洞里正有一个挑担子的人穿行而过。门洞右侧张贴着一张公告,门洞左下方的城砖缺了不少,显得有些破败。门洞上方嵌有一块黑色的石额,石额上刻“枞阳门”三字。

“枞阳门”三字门额

关于“枞阳门”三字门额,历来都被认为是一件很好的书法作品。但石额上无署名和年代,对于其作者,说法不一。有说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也有说是东晋名士庾亮所写,更有说是三国枭雄曹操挥笔所作。这些说法当然都只是附会之词。安庆建城始于南宋,“枞阳门”三字应不会早于南宋。清初学者杨宾在《大瓢偶笔》中就曾指出这些传言不可信:“安庆府东门曰‘枞阳门’,门有额大尺许,相传为曹孟德(曹操)书,而不得一见。乙未岁(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客皖公使院,因拓而观之,虽极劲健而无古雅之致。且自汉魏至今几二千年而毫无剥蚀,其非曹书也无疑。”

QQ图片20170802102203.png

清代中期著名书法评论家、安徽泾县人包世臣在《艺舟双辑》中,也曾点评安庆“枞阳门”三字说:“枞阳门三大字,在安徽省城南门(实为东门,包世臣误记),字径二尺许,雍容揖让,是山阴家法,唯‘门’字右直稍挺腹,不敢径指为右军(指王羲之)书耳。”正如包世臣所说,此三字有山阴家法(王羲之会稽山阴人),但并不一定是王羲之所书。

安庆市博物馆前馆长胡寄樵先生曾就“枞阳门”三字额写过一篇专文,发表于1986年8月23日的《安庆新闻报》副刊“皖城古今谈”上。胡先生是著名书法家,其点评丝丝入扣,细致入微,他认为:“‘枞阳门’三字得山阴家法,唯直划挺腹,唐人多不出现;其直划的运笔、收笔以及折勾处,未离苏、米樊篱;又‘阳’字的‘勿’部,转角圆润,不着痕迹;‘枞’字的‘木’旁,一横的起笔与撇、点,都写得自如轻快,盖一变唐人书风,故《安徽通志》早将此额定为宋人手笔。”

去年年初,得好友陈璟兄告知,他在民国徐乃昌的《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稿》中找到了“枞阳门”三字的拓本影印件(图四),图片清晰,这让我们能够更好的感受此三字的气度与魅力。该书将其时代标注为“宋”,这也是比较客观的。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