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阳县桐枞公路的溯源与变迁

时间:2017-11-28 09:25:26

   坐落在枞阳县城的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古今一脉绵延至今,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这其中就温润着公路文化,秦修驰道,汉通西域,史垂千载,1949年前,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发公路交通成为中国公路史上灿烂一页,在全国很多地方都突击修建公路,支援抗日战争,安徽省S228线的桐(城)枞(阳)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为新中国诞生,发挥了重要作用。3月上旬,应《中国公路》杂志社之约,笔者沿着新老桐枞公路进行寻觅。

  追溯桐枞公路的历史,不得不打开枞阳史册,枞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长江北岸,大别山之东南麓,北纬31°01′~31°38′,东经117°05′~117°43′。枞阳县面积为1808.1平方公里,辖14镇8乡、258个行政村(社区),人口98万。枞阳县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县;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隋末,县治一度迁至今会宫乡城山;南宋末,县治一度迁至枞阳镇。1949年2月,中共皖西二地委将原桐城县划分为桐城、桐庐两县。新中国建立后,县名因与浙江桐庐县同名,又因其地域在白兔湖、菜子湖以东,故于1951年更名为湖东县。1955年7月1日,始改今名,隶属于安庆地区;1988年9月起,隶属于安庆市。2016年1月4日,安徽省委省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枞阳县正式划归铜陵市管辖。S228线桐枞公路早期起点于安庆桐城至枞阳到安庆江堤杨叉老止,后来移线经安庆花山、大枫止于安庆市区。是横贯枞阳南北的唯一主干线公路,途经麒麟、义津、钱桥、浮山、会宫、官埠桥、枞阳镇,全程65公里,枞阳境内49.8公里。

  枞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也为公路注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溯源

  

   县城旗山公园内墓旗山解放军渡江战役牺牲的烈士陵园

  

  枞阳县地理位置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建城于下枞阳,以阻魏兵南进;唐代辅公祏起兵反唐于枞阳镇;南宋李全镇守幕旗山抗击金兵;元末陈友谅扎寨于浮山,朱元璋屯兵于城山,二人在今枞阳境内多次血战;明末张献忠扎“四营”于枞阳镇,并进军浮山寨;清代太平军首领李秀成、陈玉成在枞阳两次召开了重要会议,对保卫天京、扭转战局起了重大作用;抗战期间,共产党人在陈湖、水圩一带创立了桐东抗日根据地,有力地打击了敌、伪、顽的反动势力;解放战争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枞阳镇成为解放军中线指挥部,县属江心洲和沿江各码头均成为解放军的起渡点。

  据《安徽省公路志》和《枞阳县志》记载,桐枞公路自桐城新市街(合安路106公里处)起,经孔城至枞阳县十字路止,长35.3公里。该段原系人行大道,民国25年(1936年),由桐城县征工兴建,完成部分段路基,桥涵未建,仅通人力车。1949年,在毛泽东“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号召下,为保证解放军中线渡江战役胜利,3月,成立了桐庐县(今枞阳县)渡江支前司令部,3月13日,桐城分区支前司令部召开桐庐、桐城、怀宁、潜山、庐江、舒城6县支前工作会议。共计接受分配军米149000老石(2520万斤),军柴1060万斤,草75万斤,为解放军中线渡江抢修桐枞公路聚集了力量,人民政府组织10万民众突击抢修桐(城)枞(阳)公路,仅用3天时间,抢修全程50.8公里。其中主要桥梁有:义津桥,建于明初,位于义津镇下街出口处,为单孔石拱桥,长11.1米,宽4.1米,高5米;该桥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民国36年(1947年),百姓捐资,两次修葺。此外古桥还有明建的麒麟拜师桥、来福桥,清建的十步桥、女儿桥、会宫桥、官埠桥、朱公桥、杨树湾桥等,地处宽广菜子湖流域的官桥黄华水域,因没有架设桥梁,民众从山上砍伐树木捆绑铺设成木桥供解放军渡江通行。4月21日,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遵照命令,强渡长江天险,打响了著名的渡江战役。我军乘坐的无数大小船只,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从江北越过长江涌入长江南岸。在猛烈炮火的轰鸣声中,国民党反动军队的阵地成了一片火海。国民党政府苦心经营的所谓“立体防线”,在我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土崩瓦解。4月23日,桐庐县境解放军全部渡过长江。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斗胜利,当时政府在枞阳镇长江路陈家祠堂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

  “1947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发布的《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刘伯承率领晋、冀、鲁、豫战军4个纵队,挥师南下,战胜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挺进大别山。刘邓统率的第三纵队于9-10月先后解放了立煌、岳西、潜山、太湖等县,进逼长江,威胁南京。蒋介石为了保护皖中,屏障南京,急忙调兵遣将固守合肥。”“省公路局于1949年元月先迁安庆,3月上旬再迁屯溪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险,向皖南进军,仅10天时间,至4月底安徽全境解放。”这是1989年安徽出版社出版的《安徽公路史》中记录,再次阐明了桐枞公路抢修时的历史背景。

  1933年4月参加了红军,跋涉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已故老红军杨柏,生前每每给学生们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时,她总是给学生们说:桐枞公路是人民群众为支援解放军横渡长江突击修建的路,是一条红色革命的路,是一条镶嵌在枞阳人民心中的历史丰碑。

  坐落在枞阳县城东南部的墓旗山,就是1949年渡江战役时中线起渡点,并设有重炮阵地和指挥台。每到清明节中小学生们来墓旗山革命烈士陵园祭扫烈士,老师们都要指着穿县城至杨叉老长江的这条公路来历。

   改建后桐枞公路义津中心道班

  

  枞阳县委、县政府为让枞阳人民永远不能忘却这路条公路的光荣历史,给过官埠桥镇进入县城北部开发区起,就命名为“渡江北路”,枞阳公路局办公大楼就坐落在“渡江中路”76号。2013和2014年县城新区北进东扩发展,县里几次要求办公楼迁址问题,市县公路部门都没有做出移址决定。枞阳公路局的同志上下班都是行走在“自己的路”上,一种独特的情感、与S228线息息相通,枞阳公路人对这条拥有光荣历史的公路深深眷恋着。

  枞阳是块红色土地,枞阳人都为生长在这里引以为荣:这里是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槐、姚鼐的故里;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到新中国诞生,枞阳人民为之奋斗了20余年,牺牲了600多名优秀子弟,著名的烈士有童长荣、史伟、史逸、陈石奇、陈雪吾、吴克正、吴鹏武、疏冠中(苏拓夫)、黄静寰(黄彬)、张舜卿、朱锦铭等。他们的英雄业绩均已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

  黄镇,杰出的外交家,著名的"将军大使" ;朱光潜,我国美学的开拓者,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钱澄之,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吴汝纶,晚清文学家、教育家;房秩五,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方东美,现代著名哲学家,新儒学八大家之一;慈云桂,计算机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中国计算机之父”;章伯钧,先后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政务院委员、交通部部长、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副主席兼组织部长、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光明日报》社社长等重要职务,他是共和国首任交通部长。

  据枞阳史料记载,他们当中有不少都是从这条公路步入革命征途。

   变迁

  

   桐枞公路枞阳历史文化名人标牌

  

  新中国建立以后,桐枞公路建设历经了几个时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1955年11月,安徽省公路局派测量队正式勘测线路。是年冬,桐城县人民委员会组织民工建勤,开始对全路进行修整,并铺筑宽3米泥碎石路面,次年底竣工。

  1956年扩建通车,为县境第一条公路,全长49.8公里,桐城段20公里,枞阳段29.8公里。

  1957年通车的桐(城)枞(阳)公路,是在支前公路的基础上修建而成。该公路枞阳段全长49.8公里,有涵洞156道。同年3月,设立道班养护。

  1965年10月,几座木桥改建为石拱桥。

  1976年4月,对全线进行拓宽改造,当年竣工,将路基加宽至9米,路面加宽至6-6.5米。

  1977年至1987年的10年间续铺,全线渣油路面工程基本结束。

  1988年又将枞阳县城至黄华方向路段拓宽8公里,路面达20米,为柏油路面。

  1989年底,桐枞路全长69.8公里,其中3级路24.6公里,四级路45.2,其余均为次高级路面。而十字路至枞阳大闸路段又升格为815线省道。

  1996年,枞阳至会宫段部分路段拓宽和改线建设,2000年12月,会宫至麒麟改线建设,均为二级柏油路面。

   当年老桐枞公路黄华渡江木桥基础上修建的石拱桥

  

  2000年,由于桐枞公路多为四级公路,路基窄、弯道坡多、线形差、穿集镇路段密集、安全性能差、通行能力极低等原因,在交通运输部和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安徽省公路局及地方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决定对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进行改线重建。枞阳段于1998年10月至1999年对桐枞公路分别进行了勘测、设计及沿线征迁工作,2000年9月6日完成勘测工作,2000年12正式动工兴建。

  其间几年又几次对一些路段进行大修改造,不断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2011年开始,从合安高速公路上跨桥路口桐城至枞阳,在安徽省公路局发起的“建设绿色生态长廊”号召下,S228线全境两侧掀起了建设绿色生态长廊的热潮,得到了枞阳和桐城两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公路沿线乡镇和村民密切配合,在道路两侧各15m范围内,选择了意杨、玉兰、香樟、松柏、樱花、樟树等名贵树种。

   老桐枞公路,现为县乡公路

  

   新改建的桐枞公路

  

  2014年6月,枞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对桐枞公路沿线历史名人设立名牌,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付和平负责,县公路局、旅游局承办,并于国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大阅兵前,完成了“慈云桂、朱光潜、方东美、方苞、姚鼐、吴汝纶、王胜”等历史文化名人标牌的设立。

  2015年,对弯道、陡坡、水塘路段实施了安保生命绿色工程,行车安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016年元月,枞阳区划到铜陵市管辖后,铜陵至枞阳国道G347一级公路即将建设同时,决定十三五桐枞公路拓宽改造为一级公路,枞阳公路事业又步入了春天。明天,这条拥有光荣历史的桐枞公路,将又是一个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人民面前。

  “省道228线桐枞公路是1949年3月抢修的,供解放军渡江的简易公路。现在经过枞阳县城的路段命名为‘渡江路’有历史意义,文化丰厚。”这是2016年“中国公路文化再讨论”问卷调查的综述,并作为安徽公路文化唯一的渡文化之列。

   人杰

  

  红色的桐枞公路不仅给枞阳公路行业传承了优良传统,还孕育出一位又一位优秀的公路人。

  1980年1月,安徽省公路局在全国率先推行《公路养护“四定一奖试行办法”》后,枞阳县公路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枞阳县公路站公路养护“四定三奖一罚”责任制》,实施后,调动了广大养护工人的工作热情,公路养护好路率超过部颁标准,受到交通部的肯定和表扬,全国公路同行纷至沓来参观学习取经。

  1988年又将枞阳县城至黄华方向路段拓宽8公里,路面达20米,为柏油路面,其中碎石层和油路面都是在时任公路站长汪尤行的带领下,站机关全体同志和道班养护工人加班加点出勤,采用手工摊铺和4人合力人工洒铺机浇油而成。一时间,被枞阳县城上下民众传为佳话,时任的县委书记李荣森表扬说:公路站长汪尤行是位实干家!公路人特别能吃苦耐劳!

   老桐枞公路上的石婆道班房,枞阳公路史上的首座楼房

  

  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分配到国家交通部后任财会局综合制度处副处长主持工作的梅家祥,原就是枞阳公路站桐枞公路石婆道班一名普通养护工。他在交通部、国家交通投资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工作期间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干部”称号。

  原金渡道班农民养护工班长黄晓炎撰写的《如何当好道班班长》书稿,交通部办公厅批转安徽省交通厅厅长王清华,给予了高度赞扬。

  桐枞公路牛集道班农民养护工班长苏包生,因潜心养护技术卓著,成为安徽省第一位农民工高级技师。

  汤沟道班养路工左信美,患癌症手术后仍一心扑在公路养护岗位上,《中国公路》发表了“路在心上”通讯后,反响强烈,安徽省公路局将他的事迹在全省公路系统巡回演讲。

  ......

   改建后桐枞公路线上的文化公路

  桐枞公路的光荣历史,给枞阳公路人带来了无价之宝,感恩解放军渡江战役为中国公路宝库积淀了这条厚重文化公路。我们要铭记历史,不断弘扬传统文化,谱写公路文化新篇章!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