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婚姻,什么童养媳、指腹为婚、娃娃亲,儿时偶有耳闻,如果说见过的话也只能是在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中。农村是我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的地方。在那物资匮乏贫穷的年代,我却目睹农村中“换亲、转亲、亲上加亲”的婚姻。
俗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从而,农村中出现一些“职业性的媒婆”,媒婆又称“月老”,专门从事为男女做媒说亲的“工作”。人们常说“做个红媒添10岁”,一年三节“二斤半”不断,还有大大的红纸包,是人们羡慕的“职业”。媒婆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奔走于男女双方家庭之间,勤于交流沟通,传达彼此的信息和诉求,防止发生中途意外的变化。男女双方结婚时,媒人可是说一不二的大红人,为男女双方家庭选择良辰吉日,传递定日子的庚帖,吩咐置办结婚彩礼,忙得不亦乐乎。老百姓经常用“好吃好捣,说媒担保”来形容媒人的角色。那些“职业性的媒婆”仿佛有天生一副“媒婆嘴”,三寸不烂之舌忒有说工,具有能言善辩,察言观色,舌如巧簧的能力,走东家往西家,“藕粉能侃成莲花”,一年四季嘴巴油润润的,小酒喝得醉醺醺,在他的手上似乎没有做不做成的红媒。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农村青年结婚从“十二条腿”的家具(高低橱、五斗橱、三门橱)和彩礼,到七八十年代流行“两转一咔嚓,外带彩礼888”的“三大件”(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在那贫穷的年代,农村一般的家庭并非有实力置办,无法实现“十二条腿、两转一咔嚓”条件的家庭,大龄青年望“婚”兴叹。因此,农村中一些家境贫寒,子女多的家庭,为了给成年的子女构建小家庭,养儿育女,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不得不采取“换亲、转亲、亲上加亲”的婚姻。
换亲,顾名思义是男女双方进行置换。“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不得违抗。乡村中一些的老媒婆选择男女年龄相差不大,家境仿佛的家庭从中撮合,然后牵线保媒,选择吉日良辰,同时进行双方交换,娘婆二家一娶一嫁,一进一出,一碗水倒一碗(互不送彩礼),双方家庭都操办喜事子女都成了亲。换亲的婚礼也有讲究,必须门窗户对,年龄相差不大,不管男女双方同意不同意,双方父母说了算。这种婚姻使农村大龄青年和身体有残疾的人“圆了房”成个家。老百姓戏称这种直接交换叫“双向交流的婚姻”。
转亲,顾名思义是男女多方进行婚姻交流。转亲比换亲要间接些,交流的范围比较广,媒人一般选择三对男女年龄大同小异的家庭从中撮合,三个家庭一起互动,张三的闺女给李四家做媳妇,李四的闺女给王五家做媳妇,王五闺女给张三家做媳妇,只要张李王三家闺女顺延一转,三家都用自己的女儿间接换来了儿媳妇。转亲办喜事非常热闹,三家同时大办儿女喜事,三对男女同时结婚,三家互不送彩礼,三个媒人同时行动,往往在同一日同一时间“发轿”,中途女方不可对撞遇见,否则不吉利。老百姓戏称这种间接置换叫“推磨转圆的婚姻”。
亲上加亲,顾名思义是男女双方是血缘关系。亲上加亲的婚姻,一般双方是直系亲戚,姨娘、姑娘、娘舅三代以内有血缘关系的表姊妹、表兄弟联姻。亲上加亲实质是近亲结婚,不需要媒人从中撮合,双方父母直接操办就行。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亲上加亲”的婚姻极其常见。这种换亲婚姻男女双方既是婚姻关系,又是亲戚关系。有人说这种婚姻“婆做媒,公接轿,一粒饭粒废不掉”。有人说“姑嫂结亲,尖刀揽心,姑嫂之间不宜结亲。”在农村“亲上加亲”的婚姻也闹出许多不为人知的婚姻悲剧和貌合神离的僵局。老百姓戏称近亲结婚这叫“亲上加亲的婚姻”或“单项交流的婚姻”。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三种婚姻,虽然前两种不是近亲结婚,后一种是近亲结婚,但是都属于父母包办婚姻,使男女双方失去自由恋爱的权力,变相地剥夺了男女青年婚姻自由。在那贫穷年代这三种婚姻从某种程度上讲缓解了农村婚姻的危机,使农村青年相对减少了“光棍”,但给许多家庭带来负面影响和不和谐的婚姻。这些婚姻往往双方矛盾重重,牵一发而动全局,只要一方家庭发生矛盾导致娘婆二家大动干戈闹得鸡犬不宁,不欢而散而对簿公堂。一当,这三种婚姻爆发危机,第一责任人是“红媒”,脱不了干系,男女双方家庭都找媒人平息事态。媒人却说“新人进了房,媒人抛过墙,只包你成亲,哪有包你养儿子的道理……”男女双方家庭都找媒人说理,各执一词,互不让步,那媒人不是“做媒”而是“倒霉”哪,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随着社会的文明,经济的发展,法制的健全,公民的素质不断提升,这三种婚姻随着物资匮乏贫穷落后的年代退出了农村婚姻的历史舞台,做红媒的月老也似乎“下岗”了,成为鲜为人知的乡村婚姻趣闻轶事啦!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