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隆重推出后,乡愁一词引爆网络,成为最近一段时间的流行词。或许,在今天快速变化着的中国,人们对家园的记忆对传统的怀念已无处安放,乡愁便总在我们心头时时涌现。不久前,本台记者拍摄到一组枞阳农村喜事饭的镜头,它是我们乡愁的一部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这一渐渐消失的传统。
农历腊月底,从菜子湖吹来的西北风潮湿而又寒冷。
这是枞阳县雨坛乡新民村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今天,他们家正在为大儿子王友信举办婚礼。
忙碌从早上开始。虽然温度在零度以下,但从厨房里散发出来的阵阵热气和全家上下喜庆的气氛,让许多前来帮忙的亲朋好友忘记了寒冷。
今年六十多岁的厨师王士德就是本村人,他做喜事饭的历史已经有三十多年了。
【厨师王士德】:多啊,怎么不多啊。 【记者】:这个腊底接了多少? 【厨师王士德】:从初八开始,一直到今天,双日子都有。 在枞阳,每年的腊月和正月,只要是逢双的日子,几乎都有婚嫁喜事。但如今农村会做喜事饭的人已经不多了,老王无疑是这个腊月里最忙的人。 由于地处长江之畔,境内江河湖泊众多,也赋予了枞阳喜事饭许多鲜明的地域特色。枞阳喜事饭多以水产品为主,鱼虾自然不会少见,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价格昂贵的甲鱼现在也已成为枞阳喜事饭中的一道大菜。 用不同食材制作的各种圆子,是枞阳喜事饭的另一个特色,民间一直有“无圆不成席”之说,这里面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象征新郎新娘花好月圆,配对成双,从此“团圆”、“圆满”之意。无论时代怎么改变,习惯怎么改变,圆子都是枞阳喜事饭中必不可少的主角。 【主持人】:按照枞阳结婚习俗,娶媳妇的喜筵重头戏在晚上,嫁女儿的喜筵基本都安排在中午。这边新郎王友信家里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远在十几里开外的新娘家里也早已是宾朋满座了。 上午十点零八分,一条只能容一辆车走的公路,从刚刚修建的义小路蜿蜒进来,经过几次分岔又分岔,迎亲车队就到了先锋村新娘的家。 和王士德一样,新娘家请来的厨师汪根生此时也是最忙碌的人。 【记者】:喜事饭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 【厨师汪根生】:看他多少席。如果席数少,三五席的话,都不要头一天准备的。我昨天晚上八点来的,搞到半夜,他这个有九桌人。 【记者】:你昨晚八点来主要做哪些工作? 【厨师汪根生】:就是鱼肉都要搞。杀猪的,把肉整体的一块放在那里,你要怎么排就怎么排,肥肉当肥肉,瘦肉当瘦肉,骨头当骨头,搞出来以后还要削,削成片,切成丝,还有拌圆子馅。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尽管枞阳喜事饭各个乡镇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细微差别。 【记者】:一般先上什么菜? 【厨师汪根生】:我们这儿先上这个鱼。 【记者】:有什么说法吗? 【厨师汪根生】:鱼上了,一般是不吃,放在桌上。年年有余,不能吃。最后一道我们家里是那个大圆子,糯米饭做的大圆子,那就谢席了。你要吃还可以吃,不吃可以走了。以前我们家里那道圆子不上桌子不准离席。你不吃了坐都得坐着,不圆席不准走。 经过一阵紧张的炒、烧、烹、炸,所有的菜已经准备齐当。十一点半左右,喝喜酒的客人陆续到齐,新娘家的喜事饭正式开席了。 【记者】:你跟他家什么关系? 【传菜的年轻人】:我是新郎弟弟。 【记者】:今天过来给他传菜是吧? 【传菜的年轻人】:对。 【记者】:比如说上菜是不是男女都可以? 【传菜的年轻人】:不是的,必须得男的。而且是自家人,自家兄弟。 喜事饭上的座次一般有着严格规定,长幼有序,不可乱坐。新郎这时不可上席,只能帮忙传菜打打下手。 枞阳喜事饭和其他地区一样,主要由冷盘和热菜组成。冷盘最常见的一般是卤菜、皮蛋、花生米之类的坚果和水果拼盘。 热菜中除了各种小炒,主要有清蒸鸡、粉蒸肉、炖肉膀。炖膀是过去枞阳喜事饭中最受欢迎的一道主打菜,一块膀有严格的标准,一般在两斤左右,肥瘦各半,清蒸后加入红糖。过去困难年代,一年难得见到几次荤腥,炖膀一上桌就被望眼欲穿的客人哄抢一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过于油腻的炖膀已被红烧肉取而代之。 【记者】:今天来喝喜酒高兴吧? 【记者】:你今天是跟谁一起来吃饭的啊? 【小客人王林辉】:妈妈,还有爸爸。 【记者】:你喜不喜欢吃这里的菜啊? 【小客人王林辉】:喜欢。 【记者】:最喜欢吃哪个菜? 【小客人王林辉】:牛肉。 【记者】:你吃了多少牛肉? 【小客人王林辉】:一点点。 【主持人】:在过去,枞阳喜事饭中牛肉、羊肉比较少见,但现在在外务工的农民多了,枞阳人的饮食习惯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改变,牛羊肉也与时俱进,渐渐走上了枞阳喜事饭的食谱。 下午四点半,在喜庆的鞭炮声中,穿着漂亮婚纱的新娘踏上了迎亲的花车。按照枞阳的风俗,女儿出嫁时得新娘舅背着,脚下不能沾娘家的灰土,新娘这时也不能回头,否则就会把娘家的财气带到婆家。而“哭嫁”也是枞阳婚嫁习俗中的一种文化,有越哭越发之意。 【客人】:我常年在内蒙,一年就回来一次,唯一想的就是家乡的菜。 【记者】:今天来吃喜事饭有什么感受? 【客人】:本土的,特别好,体现枞阳的风味。 这位年轻人和新郎王友信同在内蒙古赤峰市从事室内装璜。尽管赤峰远在千里之外,但前几天他一路上长途奔波赶着开车回家,之所以不觉得累,除了和亲人团聚过春节的愿望强烈而又迫切,还有记忆深处对这些故乡味道的牵挂。 【记者】:你是本地还是外地人? 【外地客人】:我是外地人。 【记者】:哪里的? 【外地客人】:合肥肥西。 【记者】:你跟新郎是亲戚? 【外地客人】:亲戚,我是他表妹婿。 【记者】:你那边农村里有没有这个喜事饭? 【外地客人】:我们那边也有,但是现在一般都在饭店,不去家里办,家里办麻烦。 【记者】:像你们肥西那边喜事饭跟我们这边一样吗? 【外地客人】:不一样,我们菜不像这边,我们那边上菜一般都在16或者18,最多20个菜。鸡、鱼、肉、蛋都有。做法不一样,圆子这些东西没有,就一个圆子,挂面圆子。 【记者】:你觉得这边农村喜事饭最大特点是什么? 【外地客人】:家里做的菜挺好,菜多,圆子多,挺好吃的鱼圆,肉圆,我们那边没有。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东西都在不断流变,同样,枞阳喜事饭从食材的选择,到烹调方法的演变,都与记忆深处的味道有所不同,但它仍然被许多人所喜欢。 只是做喜事饭的汪根生常常有一种失落。 【记者】:现在做喜事饭的人多吗? 【厨师汪根生】:做喜事饭的人,我们这儿有也有,但不怎么多。 【记者】:有没有人跟你后面学做喜事饭? 【厨师汪根生】:没人学,我也不会带的。年轻人也不会干这个的。 【记者】:为什么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 【厨师汪根生】:现在城里饭店多了,有钱人都去城里去搞,家里就少了。 枞阳喜事饭是祖辈留下来的手艺,困难年景,要把贫瘠的生活烹制出可口的味道,实属不易。但如今生活条件渐渐好转,许多传统正在丢失,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枞阳喜事饭就会失传,但它一定还会是我们心中一份最值得回味的记忆。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