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东乡武术,强身健体德为先

时间:2017-12-22 10:07:25

  第一次听说东乡武术,缘于一个朋友。这位朋友曾因工作关系在枞阳待过几年,他说,每次开车经过东乡,都特别紧张:东乡很多人都会武术,万一不小心轧了乡民的鸡或狗,在赔偿问题上又话不投机,岂不是只有挨打的份?!当我们将此话转述给枞阳东乡武术的省级非遗传承人章根苗时,章师傅哈哈大笑:“我们东乡练武之人从来都是将武德放在第一位,从古至今,少有以武欺人的事。 ”

  初夏的上午,凉风习习,记者一行经过长长的崎岖山路之后,终于来到一个背山依水的小村落,这就是枞阳东乡武术发源地之一的周潭镇鼓桥村。这个村约有三千村民,分布在包括鼓桥在内的四五个村民组里。村里四十岁以上的男人基本都会两手功夫,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中还有好几位学过武术全部套路。在村中“习武堂”里,几位村民当场为记者演绎了东乡武术拳法和器械。57岁的章友武师傅舞了一套风生云起的“金枪棍”,62岁的章陶真师傅打了几路攻击、防守皆相宜的“怒耙”,64岁的章春美师傅则舞了一套虎虎生威的“板凳花”。

  枞阳县城,在解放前属桐城县的东乡和南乡。旧时桐城有句口号:“文不过南乡,武不过东乡”。东乡包括如今枞阳县的周潭、项铺、汤沟、白湖、陈瑶湖等乡镇,其中周潭镇就是东乡武术的发祥地和传播中心。早在元代,这里就居住着两大家族:鹞石周氏与大山章氏。据记载,大山章氏祖居福建蒲城,其祖章仔钧系唐朝武将。唐末章仔钧后代有一支人辗转迁到枞阳周潭的发洪山(今名大山)定居,并带来了福建的南少林武功。此后,章氏人丁兴旺,习武之风不断,代有武术高手。明初,大山章姓的一位姑娘嫁给鹞石周氏,后双方世代联姻,因而章家的武功传到周家,于是周家的习武之风也大兴起来。到了清初,以周潭为中心,周围50里的居民都争相习武,习武之风遍及整个“东乡”,形成了“东乡武术”。为维护各自宗族利益,各族族长不惜钱财请武师、办武堂,培养武功人才,从而推动东乡武术的发展。自清初到咸丰的200年间,是东乡武术的兴盛期,其间英才辈出,民间流传的36名教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据鼓桥村67岁的章能习介绍,他幼时常听到爷爷一辈的老人聚在一起说以前的东乡36名教头的英雄故事。据说,36名教头在当地以德服人,用武术教训恶人团伙,有力保证了家乡的治安,因此名扬天下,更将东乡武术的名声传扬开来。

  东乡武术注重实用,由于习武者都是农家子弟,除了上百种的拳路套数、十八般武器外,干农活用的钉耙、扁担、叉子,都被前人结合武术套路设计成武器,成为特有套路。 2009年,东乡武术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章友武师傅是鼓桥小学校长,从2009年开始,他在学校里为孩子们开了一个兴趣班,专门教习武术。东乡武术省级人非遗传承人章根苗说,东乡武术用于强身健体,从古至今,这一宗旨从未改变!

  东乡武术曾有条“家规”:传内不传外,传媳不传姑。记者在村“习武堂”见到了13岁的张璐璐,她是鼓桥小学6年级学生,在武术班里学得十分认真,动作更是有板有眼。当地老师傅们说:“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