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白马寺


枞阳县白马寺,坐落在枞阳镇团结圩村(原官埠桥镇莲湖村),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属菜籽湖水系的长河宛如银色丝带流经庙前,风景秀丽。沿寺中铁梯拾级,登二楼眺望,颇有“衔远山,吞长江”“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之感。
白马寺名源于“白马渡康王”之典。据传,南宋时期(宋建炎三年二月),金兵南侵中原,康王赵构遭金兵追击,追至长江。河无渡船,难以涉过。紧迫之时,有白马奔驰而来,康王骑之,得以过河。待行至一旧庙处,终于脱险。手下赶上时,惊讶康王如何脱险,康王手指马槽,却不见白马,靠近一看,白马已化而为泥。后世人便建祠庵以祀奉。
枞阳白马寺,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后屡遭战乱,由此衰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以落实。1997年4月,当地信众,自筹资金,重建该寺。
现该寺上下各两进,厢房数余间,殿内供奉佛像十余尊,金碧辉煌,由教职人员释秀芳主持负责管理庙内一切事务。



05
飞阁寺

飞阁寺坐落于枞阳县官埠桥镇岱冲村良庄村民组的方家山。此山山连如城,群山环绕,树木成荫,四季宜人,环境十分优美。
飞阁寺历史悠久,原庵名:地母阁,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旧有一座庵堂(大佛殿)、禅房、厨房,并有出家僧尼。解放前夕,庵内常林(俗名:荣小姑)、常志(俗名:方小姑)住持佛事活动。民国1917年3月间,奇迹突现,雷雨交加、大雨倾盆,一瞬间,从空中飞来一颗巨石,约百余吨重,落在现在的庙宇基地,不到四十平米的平岗上。平岗南北两边都是百丈深洼,前边东山脚也有百余丈深,并有民房数十间,其时当地百姓认为这颗巨石非常奇异,所以后来庵内住持就围绕巨石建起大雄宝殿,由此而改名飞来庵。庵内住持德高望重,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名气周边各县……自从庵内两僧人逝世以后,尤其在文革期间,这座古老寺庙建筑破坏惨重。文革以后,出家僧尼释修尼(俗名:张发权)保持三间小庙维持自食(代居住)。自从她逝世之后,破落庙宇多年失修。飞阁寺百年沧桑,见证光阴荣枯。
今有出家人释本龙(俗名:方修龙)为弘扬佛法爱国爱教的精神,本着守一方风水,保一方平安,再加上群众的心声自发强烈,公元2003年由其主持再次重建飞阁寺,满足了群众的心愿,使悠久名胜的飞阁寺重新翻开了历史的一页,佛法发扬光大,流芳百世,万古流名。
神登寺

神登寺坐落在枞阳县金社乡桃山村,始建于道光年间。历史上该寺香火兴旺,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大殿一进,厢房2间。由于战乱,神登寺在抗日战争时期遭敌机轰炸被毁。解放后,1990的,该寺复修。现有大殿二进,厢房十余间,佛像数十余尊。现该寺由佛协常务理事释果顺任住持,负责寺庙的宗教内部事务。
06
龙庆寺

枞阳县龙庆寺(原名龙庆庵)始建于明隆庆(1567-1573)年间,入清康熙(1663-1723)年重建后,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寺内供奉太四娘娘、三尊大佛、四大菩萨、十八罗汉、关公、药王、阎王殿等。现存的外方内圆的云脚香炉,就一直置于太四娘娘佛龛前,而台式方形香炉则在三大佛像前,阎王殿旧址还遗留一臼石春碓。由于龙庆庵具有家族与乡里共建的性质,所住持也是僧尼不拘。
龙庆庵最晚的一届主持是陶大姑圆寂后,另一位人称斋奶奶在解放后去世。在清代中叶,龙庆庵还是当地文人墨客题咏读书之所。当时刘东岩公童年享誉乡里,儒风侠行颇为人称道,故此章姓之汉卿公、白梅独山之项迪南公及一般东乡读书人皆乐从东岩先生游。(桐城派三祖中的刘大魁《海峰公》及东岩公族伯)东岩公著有《桃竹诗稿》二卷,在当时桐城东乡当无其二。属桐东第一庵当非虚妄。实为儒释文化辉映山川之例证。
直到解放后的1962年秋天,龙庆庵由历史原因遭受毁坏。但香火未绝,改革开放后,党的宗教政策落实下,由众多佛教信众和九华山圣泉寺僧 常宏一起发愿,在废墟上重建龙庆庵大殿二进,供奉佛像数十尊,僧人寮房、斋堂数十间,现龙庆庵更名龙庆寺在党的宗教政策领导下,由释常宏主持寺院一切宗教事务,以教奉行,弘扬佛教文化。
07
将军庙

将军庙缘起考
安徽将军庙,位于枞阳县东北30多公里的钱铺乡将军村东隅,始建于晋代,寺居山峪,左有小溪,淙淙清流,前有浩瀚水库,波光粼粼。后有连绵的山峦,雨霁雾绕,翠屏苍茫,千年古枫,遮天蔽日。春日,百花争艳;夏日,鸟语蝉鸣;秋日,霜染丛林;冬日,苍松傲雪。将军庙,宛如一轮朝霞镶嵌在翠谷碧波之中。风起松涛涌,雨断水长流的人间画廊,又是凤冠上的一颗宝石在翱翔天际的崇山峻岭中闪发光芒。
据史料分析,将军庙大约始建于公元前东周时期,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记载:“昔周厉王谏官唐葛周也,三官弃职,南游于吴,会楚兵侵吴,王甚忧之。三官迎敌,各用神策,楚国皆降。吴王迁赏三官,拜辞奏曰:“臣等客臣也,不敢受赐”。后知厉王毙,宣王立,复归周国。后救太子靖王,其国大治。三官升,加封侯号:唐宏,字文明,孚灵候,七月二十一日诞;葛雍,字文度,威灵候,二月十三日诞;周斌,字文刚,浃灵候,十月初二日诞。宋,祥符元年(公元1009年),真宗东封岱岳,至天门,忽见三仙人自天而下。帝敬问之,三仙曰:“臣奉天命护卫御驾”。帝封三仙为:三元真君。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1年),敕赐威佑三将军庙额。也有称天门三将军,后渐为民间奉祀。
另据当地传说,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智谋高强,英勇善战,忠心为吴的英雄气概和他相貌出众,才华超群,一心为国的高尚品德,为历朝历代视为护国安邦、英姿威武的神圣奉祀。
将军庙兴盛于北宋,由于历史变迁,时代沧桑,将军庙屡建屡废。到清咸丰年代,将军庙全部被毁。清同治五年(公元1867年),由乡民筹资重建;1954年,因山洪暴发,古庙又毁于特大水灾之中。在经济腾飞的20世纪初,当地村民为恢复重建古庙多方募化,经县政府宗教部门批准,于2003年建大殿一间(约70平方米),寮房三间(约60平方米)。一座崭新的将军古刹重新展现在虎形山下。于2005年,由当地信众礼请,由温州天峰禅寺住持,安徽籍僧人本参法师来将军庙担任住持。
本参法师,1978年生于安徽庐江,俗名姓徐,善根深厚、道心坚固,早年即入佛门。1998年在安徽凤阳龙兴寺受具足戒。本参法师形象圆明,道心纯正,聪慧善良,学识精进,心田遍大千,四海求善知。在本参法师住持的三年间,先后建成寮房三间(约60平方米),斋堂三间(约45平方米),大雄宝殿三间(约160平方米),天王殿(约120平方米),独立关房(约60平方米),僧寮综合楼上下共八间(约180平方米)。一座以高标准、高质量的将军庙长远规划蓝图正在逐步实施之中。将军庙以古朴典雅、庄严国土的雄姿。沃善道于人心,圆明佛曰,永耀当来的法相,展现在钱铺乡青山碧水的怀抱。
朝钟暮鼓,激荡着钱铺人慈悲为怀的心境,清新的梵音,揭示着爱护自然、和合共生的社会福祉。召唤着人们继承和发扬佛教优良传统。马鞍山水库的碧波,映照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和谐人间。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