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阳县令”陶侃生平简介(三)

时间:2018-01-24 08:51:23

  太兴初年,陶侃进号平南将军,加都督交州军事。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起兵反晋。三月,陶侃领江州刺史,但并未直接参加平叛。

  太宁三年(325),王敦之乱平定后,明帝即用陶侃为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领护南蛮校尉、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元、明两朝,王敦两次兴兵,陶侃虽表示支持朝廷,并未实际介入,更未在灭王敦对立有殊功。陶侃出掌大镇,实际是明帝的一种精心安排。

  东晋建立后,吴人在政治上受到侨人的排挤。永昌元年(322)王敦兵进建康的过程中,江东士族多持观望态度,并不介入这场侨人间的内哄。王敦专权后,委任亲信,排斥异己,诛除不从。其中,也牵连了不少江东士族。侨姓士族和江东士族的利益都受到损害。故明帝能收侨、吴士族之力平王敦。

  王敦之乱被平定,琅邪王氏几倾晋祚的教训对司马氏来说十分深刻。王氏在长江上游的势力基本丧失,但王导仍居中枢。为避免重蹈覆辙,明帝决心改变元帝以来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因此,他一方面重用庾亮、郗鉴等人,制约王导的权力,同时拔擢江东士族,在侨、吴士族间搞平衡。另一方面,“改授荆、湘等四州,以分上流之势”(《晋书·明帝纪》),使方镇互相牵制,收相维相抗之效。陶侃刺荆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陶侃入主荆州,“楚郢士女莫不相庆”(《晋书·陶侃传》)。

  陶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晋书·陶侃传》)。终日危襟正坐,无论遇到什么事,他都处理得滴水不漏,各种文件,全用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接待来访门无停滞。他常对人讲:“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晋书·陶侃传》)。

  时东晋政风仍承西晋之弊。“今当官者以理事为俗吏,奉法为苛刻”,“从容为高妙,放荡为达士”(《晋书·熊远传》)。大概与陶侃经历有关,他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声言:“樗蒱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自谓宏达邪”(《晋书·陶侃传》)!参佐僚属有以谈戏荒废职事,不但严加训斥或鞭打,还“命取其酒器、蒲博之具,悉投于江”。这种作风在东晋官吏中实属少见。

  陶侃不但对部下如此,对自己也是严格要求。平时有赠送东西的,他必要问明来源,如是力作所得,则欢喜地收下,还要加倍回赠;如是贪污官家所得,则立即退还,而且还要当面批评。一次出游,见有一人拿著一把未熟稻子,陶侃问他:“用此何为?”那人回答说:“行道所见,聊取之耳。”陶侃大怒,说:“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晋书·陶侃传》)!让人抓住他打了一顿鞭子。每宴会饮酒,他有定限。常欢有余而限已竭。众人劝更少进,但他决不再饮。

  陶侃治荆州,还很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王敦平后,荆州大饥,百姓多饿死。陶侃“至秋熟辄籴,至饥复减价粜之。士庶欢悦,咸蒙济赖”。《艺文类聚》卷五○引王隐《晋书》)羊祜、刘弘在荆州劝课农耕使生产发展,颇得民心,这对陶侃影响不小。此外,基于自己巩固地盘和发展势力的需要,这也是必须采取的措施。在他治理下,“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晋书·陶侃传》)。这种说法显然有夸大成份。但当时荆州社会较安定,生产有所发展,当是事实。

  陶侃行事,小到竹头木屑,大到设城驻兵,考虑颇为慎密细致。他曾主持造船,他下令把木屑和竹头都收藏起来,众人不知为什么。后逢大雪,天晴雪融,官府听事前余雪泥泞,木屑正好用来布地,方便大家进出。几十年后,桓温为荆州刺史。伐蜀造船时,又以陶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陶侃时刻不忘为公事著想,受到人们的一致称赞。

  陶侃驻武昌时,不少人主张在江北的邾城驻兵镇守。陶侃“每不答,而言者不已,侃乃渡水猎”(《晋书·陶侃传》),与诸将佐察看形势。陶侃为之分析说,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敌寇。即便派兵驻守,也无益江南。长江才是御寇的天险。众将才恍然大悟。后荆州刺史庾亮却对此不察。他派精兵万人驻守邾城。咸康五年(339)后赵遣兵来攻。邾城孤立无援,终于兵败城陷,损失惨重。

  陶侃“性纤密好问”,勤于调查访问,人比之赵广汉(西汉人,曾任京兆尹)。他精于吏职,善察访,发奸擿伏如神。在这方面陶侃也并不逊色。陶侃曾令诸军营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于己门。侃后见,驻车问曰:‘此是武昌西门前柳,何因盗来此种?’施惶怖谢罪”(《晋书·陶侃传》)。

  陶侃的才干颇为当时人所称道。一个叫梅陶的人说:“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陆抗诸人不能及也”(《晋书·陶侃传》)。将陶侃比之曹操、诸葛亮,这确有些溢美。但以陶侃的才略,特别是当时士族居官不屑理事的风气下,他能勤于吏职,在东晋官吏中是极少见的。

  太宁三年(325年)明帝病死,五岁的成帝即位。大士族庾亮以外戚身份辅政。庾亮对据上游、握强兵的陶侃颇为顾忌,一方面加强建康石头城的防卫,另一方面派温峤出任江州刺史。在东晋荆、扬的矛盾中,处于中流的江州一直是调节上、下游关系的枢纽。为朝廷所用的江州刺史,既要与朝廷关系密切,又要对荆州有所防备。明帝以陶侃为荆州,同时任应詹刺江州。应詹曾与明帝谋讨王敦,又与陶侃同为刘弘部下。应詹咸和元年(326年)卒。死前曾与陶侃书,望陶侃能“竭节本朝,报恩幼主”(《晋书·应詹传》)。可见明帝用心的良苦。庾亮与温峤,本是“深交”。其使温峤镇江州,用意与明帝完全相同。

  咸和二年(327年)十二月,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自恃参与平定王敦之乱有功,且握有强兵,日益骄横,屡抗朝命。晋咸和二年(327年)十月,晋执朝政的中书令庾亮不从朝官劝阻,以历阳内史苏峻终为祸乱为由,奏请晋成帝诏令苏峻入朝,欲夺其兵权。苏峻闻讯,不赴命,同时派参军徐会往寿春(今安徽寿县)约豫州刺史祖约以讨庾亮为名,兴兵反晋。十一月,祖约派部将祖涣、许柳率兵同苏峻汇合。十二月,苏峻部将韩晃、张健攻克姑熟(今安徽当涂),劫掠晋廷盐米。彭城王司马雄、章武王司马休反叛晋廷,投奔苏峻。京师建康(今南京)戒严。晋成帝以护军将军庾亮为都督征讨诸军事,以左卫将军赵胤为冠军将军、历阳太守,命左将军司马流率兵于慈湖(今安徽马鞍山市东北,长江南岸)阻据苏峻。

  咸和三年正月,两军战于慈湖,晋军失利,司马流战死,叛军攻陷慈湖。苏峻亲率兵2万自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渡口)渡江,与晋廷军战于牛渚山(今安徽采石)东北之陵口,晋军屡败。二月,苏峻攻至覆舟山(今南京玄武湖南),逼近建康(今南京)。京师大乱。负责守卫朱雀航陵以东的尚书令卞壶统率诸军同苏峻军苦战,战败而死。防卫建康其他诸门的晋军也不敌苏峻军,纷纷溃败。庾亮逃奔寻阳(今江西九江西南)。苏峻兵入建康台城(皇宫所在地),纵兵烧杀抢掠,驱役百官,改官树党,自称骠骑将军、录尚书事,控制朝政。并遣部将韩晃、管商、张健等分别攻下吴郡及义兴、晋陵等地(皆在建康东南)。三月,苏峻南屯于湖(今安徽当涂境)。

  四月,镇守寻阳的江州刺史温峤与庚亮共推陶侃为盟主,移檄四方,共讨苏峻。车骑大将军郗誉也于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发兵增援。明帝死时,陶侃因“不预顾命”一直怀疑是庾亮作了手脚。后庾亮修石头城,也是针对他的。旧怨未消,又让他来对付因庾亮处置失当引起的苏峻之乱。陶侃深以为恨,答峤曰:“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晋书·陶侃传》)。温峤屡说而不允。温峤坚持请求他回都,重又写信给他用他的儿子被杀一事来激怒他,他的妻子龚氏也劝他去,于是陶侃换上军装登上舟船,昼夜兼程向前进发。

  荆州军至江州,议者咸谓陶侃欲诛庾亮以谢天下。陶侃若杀庾亮,势必影响与温峤的关系,从而可能导致平叛军队的分裂。时庾亮“甚惧,用温峤计,诣侃拜谢”。庾亮有高名,为名士翘楚。他来谢罪,实出意外。陶侃“惊,止之曰:‘庾元规乃拜陶士行邪!’亮引咎自责,风止可观,侃不觉释然”。但仍愤愤地对庾亮说:“君侯修石头以拟老子,今日反见求邪”(《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四)!

  五月,陶侃、温峤联兵4万,直指建康。苏峻闻西线兵势强盛,自料难以在姑孰一带拦击,遂自姑孰还据石头城(今南京城西),分兵抵御陶侃等。六月,陶侃诸军进至石头城。诸军想立即决战,而陶侃认为“贼盛,不可争锋,当以岁月智计擒之”(《晋书·陶侃传》)。累战无功,诸将请求在查浦筑垒。监军部将李根建议,请求在白石垒驻军筑垒,陶侃不从,说:“若垒不成,卿当坐之。”李根说:“查浦地下,又在水南,唯白石峻极险固,可容数千人,贼来攻不便,灭贼之术也。”陶侃笑著说:“卿良将也”(《晋书·陶侃传》)。于是陶侃命在石头城东北筑白石垒,以防苏峻军冲击,并令郗鉴等还据京口(今江苏镇江),以分散苏峻兵力。晋军同苏峻军在白石垒发生激战,庾亮激励将士,击退峻军。

  七月,祖约因抵御后赵军失败,自寿春逃奔历阳。九月,陶侃遣将至句容、湖孰(今皆属江苏)等地烧苏峻军粮,后闻苏峻军急攻京口一带之大业垒,陶侃想派兵去援求,长史殷羡说:“若遣救大业,步战不如峻,则大事去矣。但当急攻石头,峻必救之,而大业自解”(《晋书·陶侃传》)。于是陶侃遂督水军向石头进攻。温峤、庾亮统步军自白石垒南进击。苏峻遣将击败赵胤部,乘势率数骑突阵,遭晋军阻击,回营时,马失前蹄,被陶侃部将彭世等所杀。苏峻死后,其部属推苏逸(苏峻之弟)为主,闭城自守。此时,苏峻军兵势已衰。

  咸和四年(329年)正月,赵胤派部将征讨占据历阳的祖约,祖约大败,逃奔后赵。二月,各路晋军进攻石头城,苏逸等败死。苏峻之乱被平。

  在平定苏峻之乱中,陶侃以位重兵强被推为“盟主”。苏峻的士兵,多是北方流民,骁勇善战。庾亮率军进攻,为峻军所败,乃送“节传以谢侃。侃答曰:‘古人三败,君侯始二,当今事急,不宜数而。’”(《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四)陶侃对庾亮如此宽容,诸将谁不力战。其次,陶侃能听从建议和意见。如招郗鉴自广陵渡江扼守京口,对于东西夹击苏峻起了重要作用。诸军与苏峻军战,数战皆败。温峤军乏食,乞借粮,陶侃不欲借,并要撤军回荆州。经人劝解,陶侃“乃分米五万石以饷峤军”(《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四),并打消撤军念头。苏峻之乱终于在诸军合作下得以平定。东晋政局危而复安。自此以后,由于南北民族矛盾的制约和东晋政治格局的变化,江南保持了七十余年的安定局面,没有出现大的动乱。社会的安定对江南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应该说,陶侃对于促进这一局面的出现还是起了不小的作用。

  苏峻之乱后,陶侃因功而升为侍中、太尉、都督七州军事,加羽葆鼓吹,封长沙郡公,邑三千户,赐绢八千匹,仍驻荆州。

  咸和四年(329年)十二月,晋右军将军郭默将入京赴任,向江州(治寻阳)刺史刘胤请求资助,刘胤不与,因而结怨。旋郭默听信谗言,遂率部袭杀刘胤及其部将,诬其谋反,并矫诏宣示内外。执政的王导以郭默骁勇难制,以郭默为江州刺史。陶侃闻知此事,认为其中有诈,于是派遣将军朱夏、陈修带兵据守湓口,陶侃带领大军跟随而进。郭默探知消息立即派人给他送来艺妓奴婢和丝绢百匹,写中诏呈现于陶侃,参佐多谏他说:“默不被诏,岂敢为此事。若进军,宜待诏报。”陶侃厉声说道::“国家年小,不出胸怀。且刘胤为朝廷所礼,虽方任非才,何缘猥加极刑!郭默虓勇,所在暴掠,以大难新除,威网宽简,欲因隙会骋其从横耳”(《晋书·陶侃传》)。于是派人上表征讨郭默。陶侃给王导写信,信中说:“郭默杀方州,即用为方州;害宰相,便为宰相乎?”王导回信说:“默居上流之势,加有船舰成资,故苞含隐忍,使其有地。一月潜严,足下军到,是以得风发相赴,岂非遵养时晦以定大事者邪!”陶侃看了回信大笑说道:“是乃遵养时贼也”(《晋书·陶侃传》)。

  咸和五年(330年)正月,陶侃与庾亮共讨郭默。二月,郭默畏惧陶侃欲退而南据豫章(今南昌),适值陶侃率兵赶到。郭默只得出战,不利,遂入城固守。三月,庾亮军至湓口(今江西九江西北),讨郭默诸军齐集。五月,郭默部将宋侯缚郭默父子投降,陶侃斩郭默。

  实际上,王导和陶侃对郭默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他们之间对江州的争夺。王导对郭默擅杀刘胤表示的容忍态度,在于要笼络郭默以抗陶侃。陶侃指责王导并迅速出兵,是要将江州之地控制在手。陶侃夺得江州,也就控制了长江的上游和中游。此时他已为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其权力之煊赫,在东晋一朝也是屈指可数的。

  郭默在中原,曾多次与石勒等作战,所以他们特别畏惧郭默的英勇,现在听说陶侃讨伐郭默,兵不血刃而擒之,于是更加害怕陶侃。苏峻的部将冯铁杀陶侃之子然后投奔石勒,石勒收留下他,让他为戍将。陶侃闻知后,立即派人报知了事情原委,石勒便立即派人把冯铁召回斩杀。不久,陶侃奉命都督江州,领刺史,继而又移镇武昌。

  咸和七年(332年)四月,后赵荆州监军郭敬再次攻克襄阳,七月,向南攻略江西(今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以南地区)。陶侃派其子平西参军陶斌及南中郎将桓宣乘虚攻克樊城。郭敬闻讯,回兵救援,与桓宣军于涅水(今河南西南白河支流赵河)激战,大败。陶侃又派其侄陶臻、竟陵太守李阳攻取新野(今属河南)。郭敬领兵退回,晋军收复襄阳。

  战后,陶侃被任为大将军,剑履上殿,入朝不趋。陶侃坚持推辞不受,他上表说:“臣非贪于畴昔,而虚让于今日。事有合于时宜,臣岂敢与陛下有违;理有益于圣世,臣岂与朝廷作异。臣常欲除诸浮长之事,遣诸虚假之用,非独臣身而已。若臣杖国威灵,枭雄斩勒,则又何以加”(《晋书·陶侃传》)!晋廷坚持给他这些特权。

  六月,陶侃病重,他再一次上表请求退位,说:“臣少长孤寒,始愿有限。过蒙圣朝历世殊恩、陛下睿鉴,宠灵弥泰。有始必终,自古而然。臣年垂八十,位极人臣,启手启足,当复何恨!但以陛下春秋尚富,余寇不诛,山陵未反,所以愤忾兼怀,不能已已。臣虽不知命,年时已迈,国恩殊特,赐封长沙,陨越之日,当归骨国土。臣父母旧葬,今在寻阳,缘存处亡,无心分违,已勒国臣修迁改之事,刻以来秋,奉迎窀穸,葬事讫,乃告老下籓。不图所患,遂尔绵笃,伏枕感结,情不自胜。臣间者犹为犬马之齿尚可小延,欲为陛下西平李雄,北吞石季龙,是以遣毌丘奥于巴东,授桓宣于襄阳。良图未叙,于此长乖!此方之任,内外之要,愿陛下速选臣代使,必得良才,奉宣王猷,遵成臣志,则臣死之日犹生之年。

  陛下虽圣姿天纵,英奇日新,方事之殷,当赖群俊。司徒导鉴识经远,光辅三世;司空鉴简素贞正,内外惟允;平西将军亮雅量详明,器用周时,即陛下之周召也。献替畴咨,敷融政道,地平天成,四海幸赖。谨遣左长史殷羡奉送所假节麾、幢曲盖、侍中貂蝉、太尉章、荆江州刺史印传启戟。仰恋天恩,悲酸感结”(《晋书·陶侃传》)。朝廷批准,以后事付右司马王愆期,加封督护,统领文武。

  咸和九年(334年)六月,他在离开荆州任所前,“军资器仗牛马舟船皆有定簿,封印仓库,自加管钥”,亲交专人保管,然后才登船赴长沙。“朝野以为美谈”(《晋书·陶侃传》)。第二天(六月乙卯,即公元334年7月30日),病逝在途中的樊溪。时年七十六。根据他的遗嘱,葬在长沙南二十里的地方。

  成帝闻知陶侃病逝的消息,十分悲痛,下诏说:“故使持节、侍中、太尉、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诸军事、荆江二州刺史、长沙郡公经德蕴哲,谋猷弘远。作籓于外,八州肃清;勤王于内,皇家以宁。乃者桓文之勋,伯舅是凭。方赖大猷,俾屏予一人。前进位大司马,礼秩策命,未及加崇。昊天不吊,奄忽薨殂,朕用震悼于厥心。今遣兼鸿胪追赠大司马,假蜜章,祠以太牢。魂而有灵,喜兹宠荣”(《晋书·陶侃传》)。并谥桓。

  点评:陶侃在军中四十一年,“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晋书·陶侃传》)。作为一代名将,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陶侃颇有建树。他出身贫寒,又是江南的少数民族,在西晋风云变幻中,竟冲破门阀政治为寒门入仕设置的重重障碍,当上东晋炙手可热的荆州刺史,而颇有治绩。他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晋书》、《世说新语》等史书中,记载著不少有关他的遗闻逸事。他还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赞扬的,贬斥的,以及为他辩诬的人都有。

  《晋书·陶侃传》称侃曾“梦生八翼,飞而上天,见天门九重,已登其八,唯一门不得入。阍者以杖击之,因坠地,折其左翼”。“及都督八州,据上流,握强兵,潜有窥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后代一些史家认为陶侃一生尽心于国,“折翼”云云是《晋书》作者的诬枉。但通观东晋一代,荆州刺史以其所处政治军事的重要地位,或与中央对抗,或遥制朝权,陶侃也不会例外。况且,咸和五年陶侃入江州后曾欲起兵废黜执政的王导。所以,《晋书》所云陶侃“潜有窥窬之志”是有根据的。但陶侃又有所不同。他宏总上流却能“怀止足之分,不与朝权”。这与陶侃的经历和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有关。

  陶侃自称“少长孤寒,始愿有限”。他在门阀政治下挣扎奋斗几十年,才得以出人头地。但仍为士族们瞧不起(陶侃身任荆州刺史时,温峤仍称之为“溪狗”。见《世说新语·容止》)。士族们不会允许一个寒门总揽东晋朝权的。陶侃明白自己的处境,也不敢轻易侵犯士族权益。其次,元帝、明帝两朝荆、扬对峙,荆州占绝对优势的形势在成帝时已经发生变化。咸和四年(329年),徐州刺史郗鉴移驻京口,京口遂成长江下游重镇。京口距建康仅二百余里,便于接应,从而大大加强了建康的实力。咸和五年,陶侃“尝欲起兵废(王)导”,事先征求郗鉴的意见,因“郗鉴不从乃止”(《晋书·庾亮传》)。这种上、下游间实力的变化,使陶侃虽有“窥窬之志”。也只能“自抑而止”。

  陶侃晚年位极人臣,能“怀止足之分,不与朝权”,对他个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这样既可维持“家僮千余,珍奇宝货富于天府”的家业,又可保住子孙的前途。然而,他还欲在北伐有所作为。荆州西临成汉,北接后赵。咸和七年(322年)陶侃遣母丘奥经营巴东,又遣桓宣收复为后赵占据多年的襄阳。襄阳为荆州北门。它起著阻止后赵沿汉水南下的作用,又是东晋经略北方的一个重要阵地。陶侃“方欲使宣北事中原”(《晋书·桓宣传》),因其病重而作罢。他的这种不因功名成、年事高而丧失进取心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名篇有《逊位表》、《祖国赋》,著有文集二卷行世。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即陶侃曾孙。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