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湾农夫
媒鸭之媒者,顾名思义,媒介之意,在枞阳地方俗语中,常常称“媒子”。而我理解的这是带有引诱的贬义成分。媒鸭其实就是被人工驯化后的野鸭。媒鸭的名号,以及媒鸭的存在,在枞阳相传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的最早功能,是用于人工捕获野鸭的媒介引子,人们撒开一张大网,放几只真假难辨的媒鸭,嘎嘎几声叫唤,引来大群野鸭,再按机关,便可将野鸭一网打尽。由此,我总是会想到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电影里,汉奸伪军队长,带着日本鬼子进村扫荡的情形。
枞阳之境,大都滨江临水,水系发达,湿地较多,水生物丰富,一直以来就是野生鸭的觅食栖身之所。而捕获野鸭也是一度成为枞阳人的谋生之道,并以捕养贩卖媒鸭为结构的产业也曾红极一时。 早年游历江湖,听闻有会宫金社一带老乡,五湖四海贩卖媒鸭仔,那生意简直是风生水起。在枞阳,对于这种生意,行话叫“放鸭子”,因为在推销鸭苗时,是不收钱的,年底才来和养殖户结账。但这些随着养殖业趋于规模化公司化的发展,已俱往矣,不足而论了。但“野鸭,姚岗,姚月祥”这几个关键词,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在枞阳境内,就一直如雷贯耳,妇孺皆知。而事实,本人早年曾到过老湾姚岗村,所见果然是家家有鸭网,户户有小船,专为捕获野鸭之用。
最让我能耳熟能详的故事是,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应该是公元1983年左右】,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读一篇报纸上的文章,大致内容是说老湾姚岗有个叫姚月祥的人,通过外贸,做野鸭买卖,已经是县内第一批万元户的报道。在年岁稍长时,坊间流传的故事版本大致是说,【一直未曾与叫姚月祥的本人见过面,如有欠实之处,还望海涵!】姚月祥在当年和无数大众一样,很穷,每至秋冬农闲季节,弄一只小船,几张丝网,随村里同行一道,远赴赣鄂湖广一带的湖泊湿地,拉网捕野鸭。而姚月祥就是在四处找销路的途中,有幸结识了深圳外贸公司的老总。当年,国家刚刚实行改革开放,边改边革边观望,深圳作为市场经济运作的跳板的试验之地,在此处也是接触外贸生意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据说,在旅途,姚月祥携带的货物之中,有一对刚刚捕获的野生鸳鸯,被外贸老总的孩子看见,一时惊奇,一点要买下。于是,通过沟通交谈后,才知双方原委。为此相遇之缘,外贸老总帮其一路绿灯,这带有一定运气成分的发迹,终于成就了“万元户”的神奇佳话。后来其生意失败,默默无闻了。但这并不影响其人其事在家乡的曾引起的轰动效应。
姚岗,地处老湾中部,与七圩鸭河两村毗邻,与老湾二里半【当年大刀会发源地】两村接壤。说是岗,其实也就是相对于周边地势稍高而已,分岗南岗北,多以姚姓聚族而居。因为这一带自古尽是湖泊圩口湿地,自然资源丰富,姚岗人捕捉野鸭也由来已久。虽然姚月祥生意失败,但姚岗人从未停止过这一艰辛的谋生之道。自从国家三令五申颁布政策,野鸭成了被保护的野生动物。这里的人们也几乎停止了外出捕获野鸭的活动。而是运用当年驯养“鸭媒子”的方法,转入野鸭杂交驯化成家养的家禽,这就成了姚岗媒鸭的由来。
姚岗媒鸭,毕竟从野鸭驯化而来,且都是模拟野生放养模式,其营养及其口感,与野生的并无差异。 因为水中活禽,食性皆是寒凉之物,故其肉质亦属寒性,媒鸭汤,是秋冬之季除燥之良方。汤汁奇香无比,入口不温不火。又,其所食之物较杂,吸收水中螺蛳河蚌,小虾游虫之营养,可谓可供人体需要的成分于一体,成为大病初愈,元气大伤者,当首选大补之物了。
正如《随息居饮食谱》说:“鸭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止咳息惊。据《本草纲目》载:“鸭,水禽也,治水,利小便;治虚劳热毒。”又据《本经逢原》载:“男子阳气不振食之最宜,患水肿人用之最妥。”
说着说着,不由想起儿时和小伙伴们玩游戏的唱的童谣:翻锅盖,炒芥菜,芥菜辣,炒野鸭---------不能说了,口水下来了。